初中数学教学刍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做、讲、练
  素质教育的最大优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做”。这个“做”并不是教师“做”,而是学生“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探索与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有几种方式,其中之一是教师灌输式,这种方式也是最不实用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学生建构式,以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作为根据,结合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2.“讲”。这个“讲”是教师讲与学生讲的结合,教师的讲不是纯粹的灌输,而是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建议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引导,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产生学习的起点是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质。”[1]因此,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应该从给出问题开始,然后进行方法小结,总结步骤,揭示规律,感悟思想。与此同时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讲”的效果。
  3.“练”。这个“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习题的练习,另一个则是发散问题的练习。基本习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基础的原理与公式,发散问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创新。如,引导学生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探究问题)请任意画一个四边行、五边形与六边形,再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三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再计算这三个多边形的外角和,你又有什么发现?(发散问题)多边形内角和及外角和与边数之间有规律吗?你能推导出来吗?你能证明吗?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古往今来关于数学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如在讲几何尺规作图时,我给学生讲了关于“倍立方”的传说:“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雅典流行某种病疫。为了消除灾难,雅典人向太阳神阿波罗求助,神谕说:‘要使瘟疫不流行,除非把太阳神阿波罗殿前的立方体香案的体积扩大一倍。’雅典人很高兴,他们认为这很容易办到,于是把旧香案的各棱放大一倍,做了一个新的立方体香案。新香案放到殿前后,人们以为可以安心了,未曾想疫势更加猖獗。雅典人没有办法,只得再去祈求神谕,神谕明白地告诉他们,新香案的体积并不是旧香案的两倍。这下人们给难住了。据说,人们把问题送到柏拉图那里,柏拉图又将问题交给了几何学家。”然后简要介绍初等几何尺规作图中的三大作图不能问题:倍立方体、化圆为方、三等分角。[2]学生至此对作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有点跃跃欲试了。
  2.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对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色彩呈现生动逼真的影像来加强教学效果,其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如下的情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天上没有云,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天空却突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地开始渐渐变得昏暗。大约30分之后,太阳又慢慢地恢复了它的光彩,天空又晴朗起来,好像什么事情也未发生过。同学们,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日蚀。”随后用动画展示“日蚀”形成的过程: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绕着地球旋转,当月亮正好遮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时就形成了“日蚀”。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自己就能画出圆与圆的5种位置关系。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作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能丰富知识面,又能养成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
  1.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2.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只采用考试。
  3.实施反馈的时间。要利用学生的练习按日反馈进行调节,而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应尽量使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自己的收获或教训。
  4.自我评价的参与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划,养成自我评估的好习惯。如: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的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得到了那些提高,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是什么?等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
  [2]张秀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学苑教育,2010,(16).
其他文献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材九年级(上)第26页有这样一道习题:  在正方形ABCD中:  (1)已知:如图①,点E、F分别在BC、CD上,且AE⊥BF,垂足为M,求证:AE=BF。  (2)如图②,如果点E、F、G分别在BC、CD、DA上,且GE⊥BF,垂足为M,那么GE、BF相等吗?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③,如果点E、F、G、H分别在BC、CD、DA、AB上,且GE⊥HF垂足为M,那么GE、BF相
摘 要: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不少教师在“学生活动单”中的问题设计上存在一些虚浮和无效现象。本文就活动单中的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问题设计符合学生学情、联系学生实际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数学课程教学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问题 措施    近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课运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如何改革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ticuloendotheliosis, RE)是指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病和致瘤性疾病,包括急性网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并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数学新教材,犹如一缕清风,向我们迎面吹来。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的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数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有助于突破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尤其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约束力不高,因此课堂上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眼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我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常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要带他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优化学生各项素质能力为核心,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吸取新知,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问的获得就是一个“学”与“问”的完美融合的过程。“学”是根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问”是关键,它能解惑,又能知新。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设问、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