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课文,课文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关键在于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女娲补天 想象 自主 语文素养 神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70
《女娲补天》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不同的文章体裁,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女娲补天》这个非常典型的神话故事,神话意味浓厚,如何上出神话的感觉,是我教学第一课时思考的核心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天塌下来的可怕场景,从而感知神话故事的神奇,初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学用想象点燃神话,用想象放飞课堂。
一、从想象开端,探讨了解神话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一堂课如果能在开头就吸引学生,那这堂课必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神话的意境中,在《女娲补天》的教学中,我出示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的图片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再接下去的环节中,更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感受神话人物的神奇、情节的神奇。教学如下:
师:这张图片讲的是什么?
生1:女娲造人。
师:你们看过这个故事吗?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里最神奇?
生2:女娲用黄泥捏人,吹一口气人就活了,柳枝一甩就创造出了大批的人……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觉得女娲哪里和我们不一样?
生3:她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
师:是啊,她人头蛇身,神通广大,一日七十化,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这是多么奇妙,多少厉害啊!
……
上述教学,从《女娲造人》自然地导入到《女娲补天》,过渡自然生动。此外,通过《女娲造人》这个故事,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神话情节、人物的奇妙,对神话有一个更为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课堂教学中,营造这样的阅读神话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
二、用想象贯穿,理解神话起因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以成为学习动机。”而听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不断深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中通过两个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过渡语,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师:故事的开始要从盘古开辟天地说起,那时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照着自己的样子用黄泥捏出了人。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
师:这样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突然有一天,一切都变了。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了起来,他们一直从天上打到地下,闹得天翻地覆。结果祝融打胜了,失败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
……
上述教学,通过两个过渡语,不仅交代了女娲补天的背景,更为课堂营造出了神话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想象,不断深入品味神话的意境。
三、以想象扩展,图片课文重难点
马克思曾说“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而儿童的想象更是无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表达,用想象构建神话的课堂。《女娲补天》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感受天塌下来的可怕场景,于是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来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
1.想象“燃烧、围困、挣扎”
师:是啊,这些词语能看出人们的处境艰难,特别是燃烧、围困、挣扎这三个词语。
师: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师:看到燃烧、围困、挣扎,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略)
师:下面听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师:自己再来读一读,联系这些字的偏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2.想象“水深火热”
师:女娲不禁惊呼:“天哪,太可怕了!” 请你发挥想象,按照填空写一写。
出示: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 ;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人们被火围困,人们在水里挣扎”,你们能用什么四字词语来形容人类的处境?
……
通过抓住“燃烧”“围困”“挣扎”“水深火热”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天塌下来后的可怕场景,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只要引导得好,学生不仅能有许多出乎意料的想象,更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神话故事的教学不应刨根问底,不应字字斟酌,而在于体会神话的根——神奇。在教学中,让学生沉浸在神话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从而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优秀文化传统的目的。课堂教学中,在想象中感受神话的美,在想象中感受神话的神,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神话的魅力,懂得学以致用。而语用不仅仅是直接的语用,如在《女娲补天》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说话训练——想象当时“欢歌笑语”的场面;小练笔中有描绘人们处在“水深火热”的画面。同时,也有积累的语用,如燃烧、挣扎、围困等,积累同偏旁的词语;“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等好词好句的积累。另外,还有深层次的语用,如小古文“人头蛇身,神通广大,一日七十化”的接触,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棵神话的种子,撒下了一颗古文学习的种子,待到以后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课文,课文只是课堂的载体,关键在于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想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努力的目标。
(特约编辑 木 清)
[关键词]女娲补天 想象 自主 语文素养 神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70
《女娲补天》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不同的文章体裁,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女娲补天》这个非常典型的神话故事,神话意味浓厚,如何上出神话的感觉,是我教学第一课时思考的核心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天塌下来的可怕场景,从而感知神话故事的神奇,初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学用想象点燃神话,用想象放飞课堂。
一、从想象开端,探讨了解神话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一堂课如果能在开头就吸引学生,那这堂课必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神话的意境中,在《女娲补天》的教学中,我出示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的图片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再接下去的环节中,更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感受神话人物的神奇、情节的神奇。教学如下:
师:这张图片讲的是什么?
生1:女娲造人。
师:你们看过这个故事吗?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里最神奇?
生2:女娲用黄泥捏人,吹一口气人就活了,柳枝一甩就创造出了大批的人……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觉得女娲哪里和我们不一样?
生3:她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
师:是啊,她人头蛇身,神通广大,一日七十化,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这是多么奇妙,多少厉害啊!
……
上述教学,从《女娲造人》自然地导入到《女娲补天》,过渡自然生动。此外,通过《女娲造人》这个故事,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神话情节、人物的奇妙,对神话有一个更为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课堂教学中,营造这样的阅读神话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
二、用想象贯穿,理解神话起因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以成为学习动机。”而听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不断深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中通过两个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过渡语,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师:故事的开始要从盘古开辟天地说起,那时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照着自己的样子用黄泥捏出了人。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
师:这样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突然有一天,一切都变了。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了起来,他们一直从天上打到地下,闹得天翻地覆。结果祝融打胜了,失败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
……
上述教学,通过两个过渡语,不仅交代了女娲补天的背景,更为课堂营造出了神话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想象,不断深入品味神话的意境。
三、以想象扩展,图片课文重难点
马克思曾说“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而儿童的想象更是无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表达,用想象构建神话的课堂。《女娲补天》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感受天塌下来的可怕场景,于是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来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
1.想象“燃烧、围困、挣扎”
师:是啊,这些词语能看出人们的处境艰难,特别是燃烧、围困、挣扎这三个词语。
师: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师:看到燃烧、围困、挣扎,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略)
师:下面听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师:自己再来读一读,联系这些字的偏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2.想象“水深火热”
师:女娲不禁惊呼:“天哪,太可怕了!” 请你发挥想象,按照填空写一写。
出示: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 ;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人们被火围困,人们在水里挣扎”,你们能用什么四字词语来形容人类的处境?
……
通过抓住“燃烧”“围困”“挣扎”“水深火热”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天塌下来后的可怕场景,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只要引导得好,学生不仅能有许多出乎意料的想象,更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神话故事的教学不应刨根问底,不应字字斟酌,而在于体会神话的根——神奇。在教学中,让学生沉浸在神话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从而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优秀文化传统的目的。课堂教学中,在想象中感受神话的美,在想象中感受神话的神,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神话的魅力,懂得学以致用。而语用不仅仅是直接的语用,如在《女娲补天》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说话训练——想象当时“欢歌笑语”的场面;小练笔中有描绘人们处在“水深火热”的画面。同时,也有积累的语用,如燃烧、挣扎、围困等,积累同偏旁的词语;“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等好词好句的积累。另外,还有深层次的语用,如小古文“人头蛇身,神通广大,一日七十化”的接触,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棵神话的种子,撒下了一颗古文学习的种子,待到以后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课文,课文只是课堂的载体,关键在于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想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努力的目标。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