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还能促进教师去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语文教师可以设计判断型提问、论证型提问、说明型提问、指向型提问,通过提问促使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引导归纳;讲究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61-02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提问就是语文教学不断前行的“催化剂”。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够学有所获,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更加科学的课堂提问。
一、判断型提问,引导归纳
提问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提问叫作判断型提问,以“哪些是、什么是、是什么”等判断性词语为主要特征。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善用判断型提问,那么,不仅能使学生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升,而教师也可以利用判断型提问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惊弓之鸟》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可利用判断型提问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如:“在学习了课文第九自然段之后,大家能否说一下更赢看到大雁之后做出了什么判断?大家可以思索一下更赢所说的话,这里面有哪些话说的是更赢眼中所见的内容,哪些是他耳中所听到的内容?这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只有在阅读并了解了相关内容后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回答。有的学生用“飞得慢”来对更赢看到的内容进行总结,以“叫得惨”来归纳更赢听到的内容,并得出结论:“这是一只被箭所伤的孤雁,它十分痛苦。”为了让学生对更赢这一人物形象有更好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更赢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本事?”
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在课文教学中发掘此类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总结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二、论证型提问,发展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论证型提问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问方式。不过,论证型提问与判断型提问不同的是,它需要以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为基础,且要通过论述来证明。论证型提问往往以“为什么”为问题的特征,它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对于论证型提问,有的并不能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回答。例如,在《西门豹》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邺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越来越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探究文中老大爷的话,从“年年闹旱灾”等句子中可以得出“天灾”这样的原因,而从巫婆逼着大家给河伯办喜事,造成有女兒的人家都逃亡到外地,致使邺这个地方人口越来越少的现实则可以看出“人祸”这样的原因。教师也可以围绕着西门豹这个主要人物来提问:“西门豹是课文的主角,他做了一些事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大家关注一下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西门豹的态度看上去十分客气,可是西门豹不是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吗?又为什么要如此客气呢?”经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激发,学生就能体会到西门豹的言外之意,从而对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特点挑选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困惑的内容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对课文质疑,并在自行论证、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说明型提问,讲究逻辑
所谓说明型提问,是指要求学生运用描述性语言来回答的提问,是以“怎样、如何”等词语为特征的提问。学生要回答好说明型提问,往往需要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整理,使得答案更有条理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具有说明文的特点,适用于说明型提问。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作者对它充满了感情,文章用‘富饶’来形容西沙群岛,那它又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富饶的呢?”问题一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珊瑚、龙虾、鱼、贝壳、鸟”等。教师接着又提问:“作者是通过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西沙群岛的?”经过思考后,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是按照由“海底的生物”到“海水中的鱼类”,再到“西沙群岛本身”,从“海滩”到“岛上的树林”这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小学生普遍理性思维能力较弱,说明型提问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本本质,找到回答问题的规律,理解并列、递进等理性说明的方法。
四、指向型提问,开放探究
指向型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这样的指向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教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课文是怎样介绍圆明园的毁灭的?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语文课堂上设计开放性问题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开放性问题呢?其一,体现在答案的灵活性上。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回答只要有理有据即可,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拥有不同的看法。其二,体现在思维的多向性上。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在回顾课文,简要说学习收获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桥》的学习,我学到了 _____ 。”这个句式,旨在引导学生对每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自我归纳,同时也训练学生用严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进一步开展语言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判断型提问、论证型提问、说明型提问和指向型提问来引导学生归纳,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钱静,构建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师源性成因[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引导归纳;讲究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61-02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提问就是语文教学不断前行的“催化剂”。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够学有所获,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更加科学的课堂提问。
一、判断型提问,引导归纳
提问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提问叫作判断型提问,以“哪些是、什么是、是什么”等判断性词语为主要特征。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善用判断型提问,那么,不仅能使学生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升,而教师也可以利用判断型提问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惊弓之鸟》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可利用判断型提问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如:“在学习了课文第九自然段之后,大家能否说一下更赢看到大雁之后做出了什么判断?大家可以思索一下更赢所说的话,这里面有哪些话说的是更赢眼中所见的内容,哪些是他耳中所听到的内容?这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只有在阅读并了解了相关内容后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回答。有的学生用“飞得慢”来对更赢看到的内容进行总结,以“叫得惨”来归纳更赢听到的内容,并得出结论:“这是一只被箭所伤的孤雁,它十分痛苦。”为了让学生对更赢这一人物形象有更好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更赢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本事?”
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在课文教学中发掘此类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总结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二、论证型提问,发展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论证型提问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问方式。不过,论证型提问与判断型提问不同的是,它需要以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为基础,且要通过论述来证明。论证型提问往往以“为什么”为问题的特征,它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对于论证型提问,有的并不能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回答。例如,在《西门豹》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邺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越来越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探究文中老大爷的话,从“年年闹旱灾”等句子中可以得出“天灾”这样的原因,而从巫婆逼着大家给河伯办喜事,造成有女兒的人家都逃亡到外地,致使邺这个地方人口越来越少的现实则可以看出“人祸”这样的原因。教师也可以围绕着西门豹这个主要人物来提问:“西门豹是课文的主角,他做了一些事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大家关注一下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西门豹的态度看上去十分客气,可是西门豹不是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吗?又为什么要如此客气呢?”经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激发,学生就能体会到西门豹的言外之意,从而对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特点挑选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困惑的内容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对课文质疑,并在自行论证、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说明型提问,讲究逻辑
所谓说明型提问,是指要求学生运用描述性语言来回答的提问,是以“怎样、如何”等词语为特征的提问。学生要回答好说明型提问,往往需要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整理,使得答案更有条理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具有说明文的特点,适用于说明型提问。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作者对它充满了感情,文章用‘富饶’来形容西沙群岛,那它又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富饶的呢?”问题一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珊瑚、龙虾、鱼、贝壳、鸟”等。教师接着又提问:“作者是通过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西沙群岛的?”经过思考后,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是按照由“海底的生物”到“海水中的鱼类”,再到“西沙群岛本身”,从“海滩”到“岛上的树林”这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小学生普遍理性思维能力较弱,说明型提问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本本质,找到回答问题的规律,理解并列、递进等理性说明的方法。
四、指向型提问,开放探究
指向型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这样的指向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教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课文是怎样介绍圆明园的毁灭的?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语文课堂上设计开放性问题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开放性问题呢?其一,体现在答案的灵活性上。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回答只要有理有据即可,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拥有不同的看法。其二,体现在思维的多向性上。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在回顾课文,简要说学习收获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桥》的学习,我学到了 _____ 。”这个句式,旨在引导学生对每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自我归纳,同时也训练学生用严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进一步开展语言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判断型提问、论证型提问、说明型提问和指向型提问来引导学生归纳,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钱静,构建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师源性成因[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