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中国区人事调整或为饮鸩止渴

来源 :汽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大众的人事调整,实际是从中国区的一次“分权”,这会让本就复杂化的中国区决策体系变得更加复杂。那么结果是什么呢?也许文德恩永远不会像丰田章男那样来到中国鞠躬赔礼,但大众建立的口碑长城会遭受巨大威胁。
  大众宣布中国区人事调整的那个晚上(6月2日),我正好和《美国汽车新闻》中国区主编杨坚在一起喝茶,我问他是否看好这个调整。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并不看好。这场缘起于DSG质量事件,在情急之下的人事调整实际打破了大众中国区人事变化应有的节奏。
  6月2日,大众汽车集团对外发布新的人事任命:负责商用车业务的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海兹曼将领导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同时大众汽车将在集团管理董事会层面设立专门负责中国业务的职能部门,用以“凸显中国这一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重要地位”。
  中国市场对于大众来说,重要性无以复加。它贡献了大众四分之一强的销售额和不到四分之一的利润额(2011年营业利润26亿欧元);它是大众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11年226万辆);它是大众全球增长最快的单一市场(今年前4月增长15.9%)。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市场,大众的产品质量却出了问题。自去年年底DSG问题开始发酵以来,已经历时近1年时间。
  这1年中,无论是国家质监局还是国内普通消费者,都希望大众能及时、全面地给予解释,并迅速采取措施。但直到5月23日,大众方面才有了官方回应,对国内的DSG产品给予延长保修时间的服务,保修期增加到10年或16万公里。德国《明镜》周刊估计,由于配DSG车型保有量巨大,大众延保举措将带来4亿欧元的损失。
  回顾整个DSG事件,反应速度与反应强度是问题的关键。首先,大众在国内本土化运营已经30多年时间,对政府部门的运作流程与规律了然于胸,在这层熟稔的基础上,面对技术问题,大众对政府部门和媒体展开了强大的公关游说活动。这一方面显示出大众在国内的积淀。
  但在另一方面,自身实力也导致大众对整个形势的判断偏乐观。国内对于产品质量的问题的敏感程度是任何其他问题不能匹敌,远远超出了大众公关游说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直到事情扩大了,再和相关部门讨论召回、延保等措施,均是亡羊补牢。
  反应速度的硬伤除了迷恋自身实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大众在国内有两家合资公司,有上汽和一汽作为合作伙伴。召回决定需要和伙伴商量才能做出。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汽车公司,大众与它们沟通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显然较慢。
  长期以来,大众公关与政府事务大权一直掌握在中国区总部手里,两家合资公司公关部门的职能被缩小到产品层面。这种强势的做法,好处在于能够维护“品牌”的统一性,公司形象的统一性,坏处在于离真正发生问题的层面太远,离真正处理事务的操作层面太远。因此,对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后期操作的复杂性判断总是隔着一层。
  隔一层的状态,也让大众误以为市场可能给予“解释”就行了,大众品牌长期口碑可以帮助这家企业过关。
  为了解决管理架构与决策的问题,大众本次人事调整中包含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同时在集团管理董事会层面设立专门负责中国业务的职能部门,如果乍一看这条消息,会让人想到丰田的管理架构,事实上,丰田在日本也有一个直管中国的部门,但是他的中国市场管理的如何呢?早两年,当为了加强与斯柯达总部对接,在北京设立斯柯达中国时,它的对接效果如何呢?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包括飞利浦、美铝、微软、惠普等都在提升中国区的管理职能,其举措更多的是把中国区往上“提”,而不是在总部再设立一个“中国管理部”。设立任何一个部门,背后都包含复杂的权衡,到底它带来的收益多一些,还是它给决策造成的繁琐、成本多一些。因此,文章开头提到杨坚所指的不看好,就是这点。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扁平化,网格化是近年来的特点,让已有的部门做更多的事情是最好的选择。最近,人事变动还不仅仅是大众一家,风头正劲的长城汽车同时有两名副总裁离职;今年1月刚刚加盟众泰担任总裁一职的夏治冰被“边缘化”;在江淮工作近30年的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王朝云被传离职;加盟北京奔驰不久的营销悍将付强也黯然离职。
  应该说,上述人事调整均是非正常变化,虽然问题各有不同,但它们共同的背景是中国市场已经是一个年销售近2000万辆的市场,它的增速正在放缓,它开始越来越考验每家汽车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它开始需要企业们比拼细节。在这个时候,过往粗放的、简单的、野蛮的增长模式已经行不通。
  谁愿意好好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脚踏实地、坚持理想,谁才能有机会笑到最后。
  这个损失除了财务上埋单外,在人事方面自然也得有人负责,2年前空降到国内的大众中国CEO倪凯铭便黯然离去。但事实上,人事变动仅是惩戒措施之一,大众能否在体制上改变,是解决此类问题不再发生的关键。
其他文献
仅仅只看动力数据,绅宝2.3T绝对是同级别自主品牌车型中性能最猛的,没有之一。这一次我们拿到了一台搭载B235R发动机的“大排量”顶配车型,它的最大功率足足有184kW,换算成马力就是250Ps,在路上几乎可以见车秒杀,这不仅让对手也会让我们自己颤抖。一开始,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台B235R发动机。这台直列4缸涡轮增压机器是上世纪90年末期,萨博研发出来搭载于9-5 Aero性能版上的。萨博9-
生活就是这么无可奈何。有的人,总是在办公室盯着电脑上的各种各样“一生必去的十大XX”,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拉上行李箱出发;有的人,因为工作走遍大江南北,却没时间停下来看看风景、想想生活。前者在乏味的日子中寻找释放;后者如我,疲于奔波。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参与了北京奔驰用一年时间筹划的活动——GLK最美双行线,颇多新鲜和不同与大家一同分享。  GLK内外兼修,颇有男性魅力:外观内饰豪华硬朗、极具精英气
在新能源车越来越受到青睐,开始商业示范运行时,深圳比亚迪E6一次被追尾起火并烧死人的事故,将电动车的安全性提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程度。对于电动车的发展,我们这些和汽车沾边的人,一直关心的是电动车核心技术,即难度最大的电池技术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进展,没想到连续几次电动车起火事件将其安全性,特别是车辆自燃和事故造成起火的隐患提到眼前。  此前的2011年4月,杭州众泰纯电动出租车动力电池自燃;7月,上海公
其实我并不是太想用“希望”这个词,它总会给人一种消极的感觉。不过在北京开车也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并非一出门就堵得寸步难行。事实上只要不是在上下班时段的车流高峰期去凑热闹,其余时间在北京的主干道上驾车行驶还是相当畅快的。在我看来,“希望”出现在这里是想要表达重新点燃激情,重新对某一件事充满新鲜感。  夜行其实是无聊的主题。在一年前,我和几个同是汽车媒体的哥们常常在夜晚相约,我们各自开着自己的车出去游
法拉利倍耐力亚太挑战赛是重头戏  法拉利倍耐力亚太挑战赛是每年的重头戏,今年也不例外,作为全年的第三站比赛,虽然距离角逐年度总冠军为时尚早,但每一名选手都没有掉以轻心,参赛的各种法拉利跑车将在开赛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而由于F1赛道路面粗糙摩擦力较大,加之车辆高速运行过程中加速轮胎磨损程度,赛车需要准备多款轮胎以备用。而在赛场之外,法拉利还为观众准备了F1赛车轮胎更换的表演。经过一天的激烈比赛,Max
韩寒说自己并不喜欢豪华车,只是喜欢舒服的车而已,但往往舒服的车都比较豪华。他也喜欢性能车,所以最喜欢既高性能也舒服的车。而在他眼里那些宣称所谓的文化积淀、艺术气息的车都是扯淡,因为这些都是附加的。目前他最喜欢的是新M5、A7、997 Turbo S、458,这些车都是他认同的工业高技术产品    汽车就是一种工业设计产品,只有工业技术上先进了才谈得上这些附加的东西   超跑中韩寒喜欢保时捷的997
编者按:中日关系的话题已经持续多年,期间从来不乏激情碰撞。这一次有些不同的是:日本车在中国的销售随着市场逐年扩大而水涨船高之后,首次受累于两国关系的紧张局面  在9月,反日情绪在中国的52座城市蔓延为一场反日游行,在极个别的城市发生了让人不愿意看到的打砸抢事件,针对的自然是日本产品,日本品牌的汽车则首当其冲,包括一些4S店也遭到破坏。  日本车企正在中国面临着多年来最大的危机,自该国宣布对钓鱼岛“
五十知天命,不知道意大利人听到中国先哲们用这极富哲理的语言总结的人生格言时,会作何感想。当意大利总理和政府高官们钟爱的玛莎拉蒂Quattroporte总裁吹熄五十岁生日蛋糕上的蜡烛,这款叱咤风云的车型也在眉宇间多了一层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岁月的感悟  按理来说,人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为人处世会更偏稳重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然而总裁却在这样的时机迎来了相当重要的一次产品革新——不再坚持只使用自然吸气引擎
当然女性朋友们也许并不百分百支持我把新Z4划入到“内在美”阵营里的论断,毕竟在她们眼里,作为小资跑车的佼佼者,Z4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大批女性顾客心甘情愿为其高回头率的外形掏腰包。然而观察这一次改款会发现,新Z4在努力求变,它已经不满足于身材惹火的外在优势,我猜测没准它正在刻苦研读国内盛行的《跑车的自我修养》一书,将此次新车改进的重点集中在了内在修养上。  外形小改 经典车身融入现代个性  宝马Z4的
2013年6月15日,期待已久的《汽车之友》杂志读者日暨读者俱乐部成立仪式在成都太平寺机场举行。作为一本有27年历史的汽车消费类杂志,《汽车之友》始终有一批忠实的读者,默默支持着杂志的发展。读者是我们的最宝贵资源,当《汽车之友》即将迎来第400期的时候,我们用一场精彩的读者日活动拉开了回报广大读者的序幕,并宣布成立《汽车之友》读者俱乐部。  《汽车之友》杂志于1986年创刊,作为全国第一本汽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