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 惑]
品德课程教材鲜明地体现着课改新理念,几乎每一课都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但是,教材中提供的这些内容和形式,常常妨碍了执教者的视线。老师们“依葫芦画瓢”,在教学中投注大量精力后却又大呼:“上品社课太累了!”
笔者也常思考:怎样才能既省时省力,又有效地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家常课”呢?
[故事启迪]
偶遇一则故事,深受启迪,心间似被投进一缕阳光。故事是这样的:
国王视察了山区。因山路不平,沙石遍布,国王回宫后脚掌疼痛钻心,便下令:“将我再要出行的山路,事先铺上牛皮!”
下令容易,可要落实,需大量人力和上万张牛皮。
一导师向国王建议:“国王,不必这样铺张。我有个奇妙的方法。”
国王:“请讲!”
导师:“只需用一小块牛皮,为您创作一双皮鞋,即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国王惊呼:“这方法,以少胜多,以简制繁,果然妙!”
每次读这个故事,我总不由赞叹。故事中的导师大刀阔斧地打破常规,以求异的思维创造性地呈现出如此妙招,不得不使当时的众人眼前骤然一亮,不得不使当今的读者回味、思索。我在思索中自问:我们的品德教学能否嫁接其法,改变教学中的套路,寻找一些“以少胜多,以简制繁”的简妙方法呢?
[教学实践]
笔者遵循品德课程的主旨,紧贴学生生活,紧扣教学目标进行了尝试。
《我是教室美容师》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他们自主地来改善、美化教室这个环境。课前,我环顾的确需要“美容”的教室,计上心头,决定抛开教材内容与形式的牵制,立足目标,全新设计活动过程——
活动一:参观教室
一开始,我就用朴素而真切的话语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教室如同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学习、生活。今天,让我们当一回旁观者,睁大眼睛来参观,去发现教室里的美和令人不满的地方吧。”
同学们在室外排成两队,以旁观者的身份静静步入教室,按预定路线参观,显得激动而认真。他们首次仔细地打量自己天天生活的这个地方。有的男孩趴到桌子底下细看,有的还高高举起手来,伸出食指擦拭插座板,查验有无灰尘。他们一会儿显露出满意的微笑,一会儿又皱起小小的眉头……
活动二:交流发现
在交流中,大家非常踊跃,指出了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
墙角太乱、地面不干净、课桌不整齐、擦过的黑板上依然蒙着不少粉笔灰、黑板下沿的凹槽堆积的粉笔灰太多、墙根处有不少斑驳的脏水印……
一旦赋予学生一种权利或职责,他们就会如此地尽职。他们的眼睛太厉害了,把我之前发现和没发现的都说到了。他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抓过粉笔把这些一一记录在了黑板上。大家听着,不时把目光投向发言者所指之处,频频认可。
活动三:美容教室
“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让我们来想想金点子,当一回教室的美容师,好吗?”他们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利、更重要的责任,热情更高了,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自由成组,认领教室美容的一个项目。同学们在教室里群策群力,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思维之花在激情的浇灌下正蓬勃地绽放,因为他们,我的热血也在沸腾!
没一会儿,组长们便纷纷围拢来,叽叽喳喳地告诉我他们的想法。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大家却意犹未尽。我引导他们将这个活动在课后继续:“你们真棒,好方法在你们的合作下开始诞生了。回家后,还可以征求大人的意见,他们的经验可比你们丰富呀。”
在接下来的又一堂品社课上,我意外地了解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主动跟家长进行了商讨。学生的认真、家长的配合令人感动。其中,林诗喻还组织了家庭会议,妈妈、爷爷、奶奶都参与了。因爸爸出差在外,妈妈还特意打电话征求建议。徐文杰在爸爸的帮助下已经开始了行动。他归属“美容大黑板”组,所以带来了一个小漆帚,用它掸扫下沿凹槽的粉笔灰。妙!真是太妙了!我们当场进行了尝试,引得大家纷纷踮起脚来引颈观看。啊,效果非常好!教室里掌声响起!接着,大家的智慧之花竞相开放,他们提议在凹槽的两端各安置一个小纸盒,一个放黑板擦、小漆帚,一个放清理下来的粉笔灰……后来,这个金点子成了被校长肯定并向全校推荐的小创意!
经历了这次品德与社会课后,我们的教室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这次教学所花精力很少,但效果喜人、效率很高!课后,我总结经验,自编了一个公式:教学效率=成效÷花费的精力。成效越大,花费的精力越少,效率就越高。当然,效率的提高必须依靠巧妙的教学策略,就如故事中“只需一小块牛皮”的计策一般。
品德课程一再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可见,它给予执教者很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应该摆脱意识上的束缚,大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设计上另辟蹊径,想出简妙的教学方法。
[遵循原则]
简妙的方法怎样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这需要教者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不管是课前的备课,还是课中的引导,老师一定要心中有“目标”。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核心、灵魂,是本堂课教学之舟的航标,教学的简妙法一定要有效地服务于目标,不可偏离。当然,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基础上,还可增加生成性小目标,只要对学生有利即可。
2.生活性原则
品德课程既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又以“儿童的生活”为归宿。教材努力体现着生活性,但由于地域差异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存有部分内容不适合本地区或本学校、本班级的现象。课标也强调“执教者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教材上的内容,要大力开发本地资源”。所以,老师们要着眼于服务本班孩子的出发点,大胆地创造教材。执教《我是教室美容师》时,我发现教材内容是立足“美化”层次,这对我班而言要求高了点。应该说“教室的整洁”与“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是我班最需要的。于是,我调整了教学内容,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
3.板块性原则
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以“板块式结构”为主,少用“串珠式结构”。后者教学步伐小、碎,甚至会显得乱,老师引得多,学生总被牵着走,这样的教学往往累了执教者,累了学生,而且教学效果欠佳。“板块式结构”则恰恰相反,如上述案例中,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活动板块,老师只需轻轻松松地引领或点拨;每个板块都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学生少了束缚,其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激情也被迅速点燃。
4.创造性原则
探求简妙法必须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我们要敢于变换思维角度,突破原先的定势,就如故事中的导师一样。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提到:我们在切苹果时总习惯竖着切,如果变一变,改为横切,你便能欣喜地看到里面有一颗鲜为人知的五角星。“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啊,当我们迈出创造性的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或许便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单位: 江苏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品德课程教材鲜明地体现着课改新理念,几乎每一课都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但是,教材中提供的这些内容和形式,常常妨碍了执教者的视线。老师们“依葫芦画瓢”,在教学中投注大量精力后却又大呼:“上品社课太累了!”
笔者也常思考:怎样才能既省时省力,又有效地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家常课”呢?
[故事启迪]
偶遇一则故事,深受启迪,心间似被投进一缕阳光。故事是这样的:
国王视察了山区。因山路不平,沙石遍布,国王回宫后脚掌疼痛钻心,便下令:“将我再要出行的山路,事先铺上牛皮!”
下令容易,可要落实,需大量人力和上万张牛皮。
一导师向国王建议:“国王,不必这样铺张。我有个奇妙的方法。”
国王:“请讲!”
导师:“只需用一小块牛皮,为您创作一双皮鞋,即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国王惊呼:“这方法,以少胜多,以简制繁,果然妙!”
每次读这个故事,我总不由赞叹。故事中的导师大刀阔斧地打破常规,以求异的思维创造性地呈现出如此妙招,不得不使当时的众人眼前骤然一亮,不得不使当今的读者回味、思索。我在思索中自问:我们的品德教学能否嫁接其法,改变教学中的套路,寻找一些“以少胜多,以简制繁”的简妙方法呢?
[教学实践]
笔者遵循品德课程的主旨,紧贴学生生活,紧扣教学目标进行了尝试。
《我是教室美容师》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他们自主地来改善、美化教室这个环境。课前,我环顾的确需要“美容”的教室,计上心头,决定抛开教材内容与形式的牵制,立足目标,全新设计活动过程——
活动一:参观教室
一开始,我就用朴素而真切的话语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教室如同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学习、生活。今天,让我们当一回旁观者,睁大眼睛来参观,去发现教室里的美和令人不满的地方吧。”
同学们在室外排成两队,以旁观者的身份静静步入教室,按预定路线参观,显得激动而认真。他们首次仔细地打量自己天天生活的这个地方。有的男孩趴到桌子底下细看,有的还高高举起手来,伸出食指擦拭插座板,查验有无灰尘。他们一会儿显露出满意的微笑,一会儿又皱起小小的眉头……
活动二:交流发现
在交流中,大家非常踊跃,指出了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
墙角太乱、地面不干净、课桌不整齐、擦过的黑板上依然蒙着不少粉笔灰、黑板下沿的凹槽堆积的粉笔灰太多、墙根处有不少斑驳的脏水印……
一旦赋予学生一种权利或职责,他们就会如此地尽职。他们的眼睛太厉害了,把我之前发现和没发现的都说到了。他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抓过粉笔把这些一一记录在了黑板上。大家听着,不时把目光投向发言者所指之处,频频认可。
活动三:美容教室
“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让我们来想想金点子,当一回教室的美容师,好吗?”他们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利、更重要的责任,热情更高了,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自由成组,认领教室美容的一个项目。同学们在教室里群策群力,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思维之花在激情的浇灌下正蓬勃地绽放,因为他们,我的热血也在沸腾!
没一会儿,组长们便纷纷围拢来,叽叽喳喳地告诉我他们的想法。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大家却意犹未尽。我引导他们将这个活动在课后继续:“你们真棒,好方法在你们的合作下开始诞生了。回家后,还可以征求大人的意见,他们的经验可比你们丰富呀。”
在接下来的又一堂品社课上,我意外地了解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主动跟家长进行了商讨。学生的认真、家长的配合令人感动。其中,林诗喻还组织了家庭会议,妈妈、爷爷、奶奶都参与了。因爸爸出差在外,妈妈还特意打电话征求建议。徐文杰在爸爸的帮助下已经开始了行动。他归属“美容大黑板”组,所以带来了一个小漆帚,用它掸扫下沿凹槽的粉笔灰。妙!真是太妙了!我们当场进行了尝试,引得大家纷纷踮起脚来引颈观看。啊,效果非常好!教室里掌声响起!接着,大家的智慧之花竞相开放,他们提议在凹槽的两端各安置一个小纸盒,一个放黑板擦、小漆帚,一个放清理下来的粉笔灰……后来,这个金点子成了被校长肯定并向全校推荐的小创意!
经历了这次品德与社会课后,我们的教室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这次教学所花精力很少,但效果喜人、效率很高!课后,我总结经验,自编了一个公式:教学效率=成效÷花费的精力。成效越大,花费的精力越少,效率就越高。当然,效率的提高必须依靠巧妙的教学策略,就如故事中“只需一小块牛皮”的计策一般。
品德课程一再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可见,它给予执教者很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应该摆脱意识上的束缚,大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设计上另辟蹊径,想出简妙的教学方法。
[遵循原则]
简妙的方法怎样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这需要教者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不管是课前的备课,还是课中的引导,老师一定要心中有“目标”。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核心、灵魂,是本堂课教学之舟的航标,教学的简妙法一定要有效地服务于目标,不可偏离。当然,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基础上,还可增加生成性小目标,只要对学生有利即可。
2.生活性原则
品德课程既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又以“儿童的生活”为归宿。教材努力体现着生活性,但由于地域差异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存有部分内容不适合本地区或本学校、本班级的现象。课标也强调“执教者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教材上的内容,要大力开发本地资源”。所以,老师们要着眼于服务本班孩子的出发点,大胆地创造教材。执教《我是教室美容师》时,我发现教材内容是立足“美化”层次,这对我班而言要求高了点。应该说“教室的整洁”与“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是我班最需要的。于是,我调整了教学内容,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
3.板块性原则
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以“板块式结构”为主,少用“串珠式结构”。后者教学步伐小、碎,甚至会显得乱,老师引得多,学生总被牵着走,这样的教学往往累了执教者,累了学生,而且教学效果欠佳。“板块式结构”则恰恰相反,如上述案例中,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活动板块,老师只需轻轻松松地引领或点拨;每个板块都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学生少了束缚,其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激情也被迅速点燃。
4.创造性原则
探求简妙法必须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我们要敢于变换思维角度,突破原先的定势,就如故事中的导师一样。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提到:我们在切苹果时总习惯竖着切,如果变一变,改为横切,你便能欣喜地看到里面有一颗鲜为人知的五角星。“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啊,当我们迈出创造性的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或许便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单位: 江苏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