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的“配音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教龄的第2年,我有幸执教一节区级公开课:一年级的《青蛙写诗》。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整堂课我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着,突然,一声清脆响亮的口哨声闯入大家的耳朵,我故作镇定继续教学,但内心已经无比慌乱:这是哪位同学啊,公开课还这么调皮,又不能直接批评,这下可怎么办呢!
  我多么希望这“哨声”能马上停止!
  我一只耳朵听着学生读句子,另一只耳朵顺着声音仔细听,想知道声音来自哪个角落。
  可这“吹哨人”若隐若现,“藏”得很深……
  如果不处理这“突发事故”,肯定不行,怎么办,怎么办?
  我又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读句子,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对策。学生很快读完了短句子,时间紧迫,我大脑飞快地转动,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我一边环顾教室,仔细观察谁最有“嫌疑”,一边故意慢悠悠地说:“今天,可爱的小青蛙来到池塘,为大家写诗,还带了一位‘配音师’,‘配音师’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为小青蛙配乐,吹起了口哨,不知道这位‘配音师’在哪儿呢?”同学们都不说话,此刻教室里特别安静,似乎所有人(包括听课老师)都在找这位“配音师”。
  我见状,又接着说:“小青蛙的诗还没有写完,麻煩‘配音师’先耐心地等等,等它把诗写完了,再请‘配音师’给它配上美妙的音乐,好吗?”
  也许这位“配音师”被我成功地“忽悠”了,之后再也没有吹口哨。
  课堂小插曲,巧妙化解,真是有惊无险的一节课啊!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九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3个新偏旁。  2.学习按笔顺正确地书写“早”“本”。  3.学习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學着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出示:“大肚皮,知识库,放学具,收书本,天天跟我上学去。”猜猜它是
我们这一帮耄耋老人,日子过得还真有意思。  退休了,趁脑子还清醒,腿脚尚利索,游览名胜古迹,走遍天南地北。乘飞机、坐高铁,哪儿好玩就往哪儿跑。丰富晚年生活,享受幸福人生。  今秋,正愁无处去,我力荐远行福建参观学校。众人齐不解,余竭力解惑:学校美哉!坐拥青山绿水,独享人间仙境;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各样蔬菜自种,鸡鸭家禽自养,水自百米深井,米自基地直供;学生品行高尚,行为规范,学业优良,体格健硕;校
《军神》一文中有个比喻句,沃克医生夸赞刘伯承:“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提了这样四个问题:第一问,这是一个什么句?第二问,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三问,为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第四问,这样比有什么好处?乍一听,四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得相当完整;细一想,四个问题似曾相识,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甚至教到六年级,只要遇到比喻句,用的都是同一个“套路”。应该说,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为学生列举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四种方法,即列提纲、明题意、抓关键词、合并段落,意在将本单元所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加以梳理总结。教学时要组织学生梳理、归纳本单元及曾经学过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如课题扩展法、问题概括法、要素串联法、内容借助法等。  2.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回顾旧知  1.图片辅助复习前鼻韵母ɑn en in un ün。  2.先齐读,再看老师的发音口形猜猜是哪个复韵母。  二、依托情境,学习发音  1.观察课本49页情境图,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尽可能用完整的话说说床上、墙上、窗外都有什么。  2.利用情境图,引出新的韵母。  本节课,我们要认识四位新朋友。(边说边板书ɑng eng ing ong。请学生试读。之后告
核心素养时代,以研究者的身份回看李吉林老师在二三十年前开发的众多课例,在惊叹这位小学语文教学大师领风气之先的超前、超常的同时,仍不自觉地会像小学生一样,沉醉于她创设的课堂氛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语文课程还只盯着单一知识维度,亿万儿童饱受“注入式”教学之苦时,李老师就以先行者的智慧,“通过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语言文字符号与形象牵手,语文教学与生活贯通,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读、联系生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一、二”等7个生字。  2. 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等4个字和横、竖两个笔画。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读一首儿歌,你们可能都听过哦!(出示)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在家,  遇見小松鼠。  师带读,生跟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孩
从动机走向目的,是小学“真作文”教改坚持的又一教学策略。  为什么作文教学要从动机走向目的?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  显然,只要目的,不要动机,是中小学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表象之一:学生的作文大多只有一个读者——教师,而且,教师是以手握大权的“判官”形象出现的:达到作文目的就能合格,否则就须重写。
文本解读  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和大人一起读”安排了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孙悟空打妖怪》。朗声读来,节奏明快,颇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在幼儿园就接触过这首儿歌,有的早已熟读成诵。  这首儿歌具有故事性。《孙悟空打妖怪》是用儿歌的形式概括写了《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儿歌中对唐僧师徒和老妖婆的描写可谓简洁传神。这些人物,学生喜闻乐见。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我爱学语文》中就编排了四名
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编写。这种双线组元的编写教材的理念,定然给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变化,也给教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带来全新的挑战。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了。语文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变习惯,确立“要见树木,更见森林”的思维方式,让语文教学从“一篇”走向“一组”,从“零碎”走向“整体”。那么,单元整体教学便是一条重要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