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推动学生探索知识改善课堂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问题研究;技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城市小学的应用比较广泛,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突破口来实施素质教育,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关注和支持。许多老师感到不搞实验有压力,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对于教师来说,是取得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深入钻研大纲、深入理解和驾驭教材、提高自身素质的极好机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也发现一些问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分组随意,搭配不当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通常采用的是四人前后两桌小组合作或者是同桌两人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对这样的分组笔者发现了两个问题:一、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四人小组合作的有些学生并没有转过去和后面的同学展开讨论,而是自己埋头学习。二、最后一桌有的是两个人坐,有的是一个人坐,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没有小组可以分配,他们表现出不被重视的失落感。
(二) 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时间
一个问题下去是不是立马就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讨论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课堂上有时会遇到一些难题,而较难的题全班基本上只有少数人能解决,这时让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去进行讨论就是相当于让尖子生教学困生,甚至于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三) 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
观摩数学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经常存在三种局面:一、单干式,所谓单干式就是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互相讨论合作学习,而是自己想自己的,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功能;二、局部合作式,也就是说组内成员局部合作,一个或两个同学被排外,对于学生性格和自尊心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三、争抢式,在听到教师布置任务之后,组内成员抢着回答问题,急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没有秩序,不仅没有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违反了合作学习所提倡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增进族群关系。
二、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从客观原因及主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原因方面,一般学校一个班有四十人左右,班级座位方面的限制,人数不能被四整除,所以极少部分同学没有同桌,教师没有办法按理想安排座位;虽然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负担,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依然很重,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花费课堂上较多时间,教师为了赶进度没有办法按教学目标中理想要求赋予实践,这些客观原因是被认为不可控制的,所以略讲,以下主要是分析主观原因。
(一) 教师对学生认识不够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第一步就是分组问题,教师一般直接采用四人一组合作方式,有些小组学生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小组学生都是外向或者内向的,搭配不当;甚至组内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分组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对学生认识不够直接导致教师在分组时随意分配,搭配不当的问题。
(二) 学生学习能力层次差异
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和智力的性别差异等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着自身是否有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兴趣,成绩好或者成绩差的学生不太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但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倾向有所不同,成绩优异的学生更乐于自己独立思考,反之,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倾向于听教师讲授,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程度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层次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学生参与程度不均。
三、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策略
(一) 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现代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的认知、经验和信念以及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独特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所有不同的个体构成了班集体,每个小组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此时,个体的学生就需要融入小组内,教师应该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小组一分子,产生:我们要互相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而不能只顾自己了,唤起“每人与小组内成员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的意识,合作小组里形成正相互依赖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投入合作讨论中,能有效解决论文中提到的学生没有参与讨论讲废话的现象。
(二) 培养小组合作习惯、提高合作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學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放在首位。
(三) 完善评价制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指出学生6~11岁是勤奋感和自卑感的形成的阶段,本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勤奋感,如果学生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学习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受到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没有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易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完善的评价方式十分重要。对合作小组的评价,教师要努力建立起“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小组合作评价教师既要重视小组整体,又不能忽略个体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为以后更好的合作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
刘晓彤,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龙城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问题研究;技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城市小学的应用比较广泛,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突破口来实施素质教育,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关注和支持。许多老师感到不搞实验有压力,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对于教师来说,是取得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深入钻研大纲、深入理解和驾驭教材、提高自身素质的极好机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也发现一些问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分组随意,搭配不当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通常采用的是四人前后两桌小组合作或者是同桌两人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对这样的分组笔者发现了两个问题:一、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四人小组合作的有些学生并没有转过去和后面的同学展开讨论,而是自己埋头学习。二、最后一桌有的是两个人坐,有的是一个人坐,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没有小组可以分配,他们表现出不被重视的失落感。
(二) 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时间
一个问题下去是不是立马就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讨论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课堂上有时会遇到一些难题,而较难的题全班基本上只有少数人能解决,这时让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去进行讨论就是相当于让尖子生教学困生,甚至于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三) 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
观摩数学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经常存在三种局面:一、单干式,所谓单干式就是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互相讨论合作学习,而是自己想自己的,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功能;二、局部合作式,也就是说组内成员局部合作,一个或两个同学被排外,对于学生性格和自尊心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三、争抢式,在听到教师布置任务之后,组内成员抢着回答问题,急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没有秩序,不仅没有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违反了合作学习所提倡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增进族群关系。
二、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从客观原因及主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原因方面,一般学校一个班有四十人左右,班级座位方面的限制,人数不能被四整除,所以极少部分同学没有同桌,教师没有办法按理想安排座位;虽然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负担,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依然很重,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花费课堂上较多时间,教师为了赶进度没有办法按教学目标中理想要求赋予实践,这些客观原因是被认为不可控制的,所以略讲,以下主要是分析主观原因。
(一) 教师对学生认识不够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第一步就是分组问题,教师一般直接采用四人一组合作方式,有些小组学生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小组学生都是外向或者内向的,搭配不当;甚至组内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分组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对学生认识不够直接导致教师在分组时随意分配,搭配不当的问题。
(二) 学生学习能力层次差异
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和智力的性别差异等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着自身是否有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兴趣,成绩好或者成绩差的学生不太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但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倾向有所不同,成绩优异的学生更乐于自己独立思考,反之,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倾向于听教师讲授,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程度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层次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学生参与程度不均。
三、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策略
(一) 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现代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的认知、经验和信念以及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独特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所有不同的个体构成了班集体,每个小组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此时,个体的学生就需要融入小组内,教师应该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小组一分子,产生:我们要互相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而不能只顾自己了,唤起“每人与小组内成员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的意识,合作小组里形成正相互依赖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投入合作讨论中,能有效解决论文中提到的学生没有参与讨论讲废话的现象。
(二) 培养小组合作习惯、提高合作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學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放在首位。
(三) 完善评价制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指出学生6~11岁是勤奋感和自卑感的形成的阶段,本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勤奋感,如果学生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学习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受到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没有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易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完善的评价方式十分重要。对合作小组的评价,教师要努力建立起“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小组合作评价教师既要重视小组整体,又不能忽略个体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为以后更好的合作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
刘晓彤,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龙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