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教师怎样关注学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也就是更好的关注人,做到以人为本。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 关注 学生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3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必须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及“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主动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下面,我结合三个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说明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案例:“年、月、日”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生1:一年有12个月,既有大月,又有小月。
  生2: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生3: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二月是平月。
  生4:我还知道全年有时是365天,有时是366天。
  ……
  上述教学,教师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正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再正确把握并以此来设计、展开教学,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二、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案例:“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仔细观察并用手触摸,看谁的发现多。(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最先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6个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大家很会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面与面之间都有一条很直的边。
  师: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之间共有的这一条边叫长方体的棱。
  生4:长方体还有8个尖尖的头。
  师:你所说的“尖尖的头”是哪里,请指给大家看。(生答略)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这个尖尖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师: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完全一样,有12条棱。
  生6:长方体的侧面看上去是斜的。
  师:不简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触摸,已经发现了长方体这么的多特征,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情境,先让每个学生充分观察和触摸长方体,然后汇报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充分表现自我,在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认知。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建构
  知识的生成是个性化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案例:“方程的意义”教学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下列式子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20 x<36 8x 20 16=36 20 x=36
  8×2=16 x÷12 8x=16 x÷12=15
  60÷12=5 x-10=35 x-10>35 45-10=35
  生1:我根据加、减、乘、除的运算,将式子分为四类:①20 x<36,20 16=26,20 x=36;②x-10=35,x-10>35,45-10=35;③8x,8×2=16,8x=16;④x÷12,x÷12=5,60÷12=5。
  生2:我根据是否含有未知数x,将式子分为两类:①20 x<36,8x,20 x=36,x÷12,8 x=16,x÷12=5,x-10=35,x-10>35;②20 16=36,8×2=16,45-10=35,60÷12=5。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都能找到分类的依据。现在请同桌讨论,把生2分的第①类式子再进行分类。
  生3:根据是否是等式,第①类式子可再分为两类:A.8x,x÷12,20 x<36,x-10>35;B.20 x=36,x÷12,x-10=35,8x=16。
  师:你真聪明!现根据生2和生3的分法,我们可以把上面这些式子分为三类:①20 x<36,8x,x÷12,x-10<35;②20 16=36,8×2=16,60÷12=5,45-10=35;③20 x=36;8x=16,x÷12=5,x-10=35。
  师:现在你们观察①和③、②和③两类式子,各有什么不同?
  生4:①和③两类式子均含有未知数,但①类式子不是等式,而③类式子是等式;②和③两类式子均是等式,但②类式子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③类式子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你的表述非常完整、准确!像③这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
  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复杂现象观察、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通过三次分类,学生经历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在尝试、讨论、合作中逐步感受和理解方程的意义,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起点。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毓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7(7):28-32.
  [2] 庞舒勤.源流式教学:赋予数学知识自然生长的力量[J].江苏教育,2012(2):34-35.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在于教师制造出多少花样、用了多少学具、让学生进行了多少次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去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在一种探其究竟而欲罢不能的氛围中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又到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计算圆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吴老师随时都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不修饰、不隐藏,成就原汁原味的动态课堂。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真实的动态生成,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真情和灵动。也就是说,课堂应具有情感性、生成性、动态性、灵动性和探究性。下
倡导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独立分析探索知识;对各种有不同看法的现象或知识质疑,并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自己的疑问;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创新。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们农村小学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更多的孩子走上成才之路。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呢?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摘 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索,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不但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到“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关键词]圆的周长 意义 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77  【教学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一册第62~6
“你为什么不检验?”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评讲试卷时,发出一句无可奈何的话。看得出,这句话中既有对学生糟糕成绩的失望,更有对学生答题态度的失望。然而,仔细想想,许多时候,学生一直在检验,可还是出现类似问题。稍加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学生除了态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解题方法上的原因,即学生不会检验。除了学生的原因,可能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忽略了对检验方法的讲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列举以下四种检验方法。  一
[摘 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走进圆的本质,走近数学本质。  [关键词]圆 本质 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这是我执教的一堂市级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5~106的内容。  片断一:  (出示教科书例1场景图,略)  师: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航模小组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民乐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5人;书法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男生有4人,女生有6人。  生。:我还知道航模小组一共有14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民乐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熟知的卡通故事、生活场景等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将新知融入“情境串”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由“情境串”引出的“问题串”。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为例,谈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受情境,让学生悄然情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与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
以不完全归纳推理为主要形式得出的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是我们发现新事物、探究新策略的有效途径,但这种推理是一种似真推理。为了提高猜想的合理性,我们在应用这种不完全归纳推理时,应当注意尽量多地考察被归纳的对象,被考察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论证手段加以证明。对此,近期再次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感悟特别深刻,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教学案例:  一
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虽说起步简单,却也障碍重重,要是搬书宣读,不探求规律,学生往往会感到困惑迷茫,望题生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寻找固有的规律,跨越教学的鸿沟。本文简略谈谈“比多比少”与“几倍”这两类应用题的解法,供同行一起商榷教学的新思路。  一、“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法  第一册教学比较容易,只要学生认清数字,认识“多”与“少”,学会“多”用“ ”,“少”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