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发现中学习数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udo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索,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不但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到“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关键词]圆的周长 意义 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77
  【教学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一册第62~6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索,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2.让学生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实物操作,引发新知
  1.提供实物
  出示圆柱形罐筒瓶盖的密封圈,并通过展示,揭示更加丰富的此类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
  2.引导操作
  学生操作(装卸)、观察感知此类生活物品后思考:这些圆柱形物品部件之间如何进行准确的配套,在设计与制作时,要解决什么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3.调控感知
  把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此类圆柱形物品配套部件之间“圆圈”的大小上,学生比一比、摸一摸,感受圆圈的存在。(课件演示)
  4.揭示课题
  “圆的一圈”叫做什么?(圆的周长)什么是圆的周长?(课件演示;学生用语言描述)小结: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可以求得吗?怎么求?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一)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1.亲历实践,感知素材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测量用吹塑纸做的圆的学具,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1)“缠绕”——用卷尺或绳子直接绕着量;
  (2)“滚动”——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再进行测量;
  (3)“拉直”——截断拉直后进行测量;
  (4)“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后测量。
  通过测量,学生懂得了“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教师进一步提问:能不能用以上方法测量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周长?
  2.突出局限性,引发思考
  师:黑板上画的圆,吊扇叶片边缘旋转时形成的圆的轨迹,甩转小球时小球形成的圆的轨迹……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圆,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能测量吗?(生:不能)怎么办?
  (二)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1.观察感知,比较讨论
  (1)想一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游戏引导:甩转小球,改变系小球绳子的长短,观察绳子长短变化引起小球旋转所形成的点的轨迹(圆)的变化。
  (3)议一议: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半径、直径)
  2.抓住本质,深化概念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什么关系?
  (1)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2)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3)看一看:(课件演示下图)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引导观察:正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
  ②鼓励猜想:圆的周长与正方形的周长比,谁长谁短?
  ③展开想象: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呢?
  ④发表意见:圆的周长比它的直径的4倍少一些。
  3.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1)比一比:用细绳量出圆柱形实物的口径与周长。(比一比圆的周长与直径,它们有什么关系?)
  (2)议一议:得知圆的周长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进一步验证、猜想)
  (3)初步得知:圆的周长在它的直径的3~4倍之间。
  4.计算验证,得出结论
  (1)测量计算:分组测量并计算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倍数值,填在表格中。(可以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2)观察比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3)再次验证:是不是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课件演示)
  小结:不论大圆、小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读书对照:与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精确的计算作比较,认识圆周率π(圆周率π的意义、读、写)。
  (5)学生汇报
  生1: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叫它“圆周率”,用字母“π”(读作pài)表示。
  生2:π≈3.1415926535……是个无限小数。
  生3:有人曾用电子计算机算到小数点后面上千亿位了还是没有算完,却又不循环,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生4: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比外国数学家得到这个结果要早一千多年。
  师:“π”既然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在实际应用时怎么办?(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π≈3.14)
  (6)引导归纳:圆的周长=直径×3.14;
  C=πd或C=2πr。
  (三)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1.自学例1,完成“做一做”的练习十四第1、2题。
  2.计算黑板上和纸上画的圆的周长。
  三、深化练习,拓展新知
  1.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是0.7米,车轮转一周约前进多少米?
  2.判断:
  ①圆周长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 )
  ②圆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 ( )
  3.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为12.56cm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中,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理念,将“教”与“学”两个要素中的“学”作为“教”的基础,由“学”了解学情,掌握“教”的核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理想课堂。现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学案导“学”,确定教学核心  现代教学论指出:“学生要经历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其基本问题是要让学生弄清‘学什么’,而后确定‘怎样学’。”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有人说走了弯路又回到了原处,也有人说迷失了方向不知路在何方。其实作为一线教师,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不同的人都在这场改革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内容。  前不久我有幸参与了“圆的认识”一节校级教研课的全过程,比较前后教案的设计,以及几次试教的过程,我厘清了当前数学课堂应关注的内容,下面将用这节课来说明我的思考。  一、数学课堂应关注教学目标,合理生成  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是影响
估算教学在数学教学领域中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也增加了估算内容,并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会有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感觉,对估算到底怎样教很茫然,甚至会把这个知识点忽视淡化,简单地等同于求近似数的教学,从而偏离估算教学的方向。前些
[摘 要]几何直观是一种利用图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形象化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几何直观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注重强化概念与算理,引导学生学会转换探究的视角,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最终形成数学思想。  [关键词]几何直观 创新思维 形象思维 概念 算理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8  《数学课程标准》(2
[摘 要]教材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弄清每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关键词]数学教材 课例 分析 反思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7  前段时间,我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很多数学家认为,数学的发展即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的过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看,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更好地领会并扎实有效地予以落实。但事实并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灵活地转换角色,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被动接受者的固定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重课堂角色的调整和变换,对于改变高年级数学教学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趣——替换情境中的角色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更多,了解的知识更繁杂,如果仅仅采用一些卡通式、童话式的角色替换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在于教师制造出多少花样、用了多少学具、让学生进行了多少次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去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在一种探其究竟而欲罢不能的氛围中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又到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计算圆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吴老师随时都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不修饰、不隐藏,成就原汁原味的动态课堂。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真实的动态生成,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真情和灵动。也就是说,课堂应具有情感性、生成性、动态性、灵动性和探究性。下
倡导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独立分析探索知识;对各种有不同看法的现象或知识质疑,并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自己的疑问;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创新。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们农村小学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更多的孩子走上成才之路。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呢?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