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穷人》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主要讲了渔夫与妻子桑娜在邻届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主动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纯朴善良、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全文情节曲折动人,语言极具表现力,尤其是对桑娜抱回孩子后矛盾心理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真实传神,一个纯朴善良的穷人形象跃然纸上,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设计理念
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切体会桑娜抱回孩子后矛盾复杂的心理。要使涉世未深的小学生真正对桑娜内心的矛盾、痛苦感同身受,又恰恰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那种僵化呆板、按部就班地读讲分析,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引领学生在激烈的论辩过程中,真实地体验、深刻地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深刻地感悟、深切体会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和伟大。
教学流程
一、略读课文,把握大意
教师引言:我们曾经读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跳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穷人》。(板书课题)
课文篇幅很长,请大家快速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渔夫与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二、提出辩题,表明立场
教师直奔教学重点,提出辩论题目:通过刚才的略读,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你认为桑娜应不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认为应该的举手。认为不应该的举手。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意见产生了分歧,这节课我们就围绕“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这个问题展开辩论。认为应该收养的是辩论的正方,到老师左手侧坐,认为不应该收养的是辩论的反方,到老师的右手侧坐。
学生按辩论立场分组落座。
三、小组交流,研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就近组成小组,讨论交流,研读课文,为辩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说来,辩论双方为了论证本方观点,必须首先熟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精心筛选出课文中最能支持本方观点的事例,作为论据辅证自己的观点。
四、针锋相对,激烈辩论
教师进一步明确辩论要求:辩论双方每次发言必须先申明本方观点,而后从课文中找到有力论据进行论辩,动情处还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感染对方、说服对方。双方辩论应努力做到针锋相对,在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论证本方观点。如果辩论过程中你确实被对方说服,允许改变立场。好,辩论正式开始!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激烈论辩,预测学生辩论的大致思路如下:
正方:桑娜应该收养两个遗孤,因为她家境还可以。收养两个孩子也能“熬过去”。课文中的论据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不过,感谢上帝……没什么可抱怨的。”“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学生根据具体词句谈理解,论证本方观点)
反方:桑娜不该收养两个遗孤,因为桑娜家境虽比西蒙好些,却也是勉强度日,非常穷苦,根本没有能力收养两个孩子。课文中论据为:“丈夫不顾惜身体……菜只有鱼。”(学生根据具体词句谈理解,论证本方观点)
正方:桑娜应该收养两个遗孤,因为两个孩子太可怜了,善良的桑娜出于对孩子的同情必然收养两个孩子。课文中论据为:“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她死得好惨哪!……另一个刚会爬……”“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学生根据具体词句谈理解,论证本方观点)
反方:桑娜不该收养两个遗孤,因为丈夫冒着生命危险维持一家人生计,善良的桑娜出于对丈夫的体谅也不该收养两个孩子。课文中的论据为:“屋外寒风呼啸…--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糟糕,真糟糕!……总算活着回来啦……”(学生根据具体词句谈理解,论证本方观点)
学生围绕“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这一辩题进行争辩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对话互动、创造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课文内容及其蕴含情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创造性的感悟和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问题的对流、应答的交错,使阅读真正成为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五、品味矛盾,动情朗读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得都非常有道理。这样看来,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那矛盾、痛苦的心理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请同学们迅速找到描写桑娜矛盾心理的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学生配乐有感情齐读。
六、自由对话,赞美善良
老师提出问题:尽管桑娜内心如此矛盾、痛苦,可她从一开始就义无反顾地收养了两个孩子,而渔夫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对桑娜和渔夫说些什么?
学生跨越时空,与桑娜、渔夫自由对话,赞美穷人善良的本性,纯朴、美好的心灵。
七、真情关注,续编故事
布置作业:收养了两个孩子之后,桑娜一家人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续编故事,方式丰富多样,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1、续写故事。2、续编连环画。3、续演故事剧等。
总评
以“矛盾一争辩一感悟”为主线进行探究性阅读是我对《穷人》一课教学的基本构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又切实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较好地体现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促进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为论证本方观点潜心读书,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切实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创见,切实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穷人》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主要讲了渔夫与妻子桑娜在邻届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主动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纯朴善良、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全文情节曲折动人,语言极具表现力,尤其是对桑娜抱回孩子后矛盾心理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真实传神,一个纯朴善良的穷人形象跃然纸上,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设计理念
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切体会桑娜抱回孩子后矛盾复杂的心理。要使涉世未深的小学生真正对桑娜内心的矛盾、痛苦感同身受,又恰恰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那种僵化呆板、按部就班地读讲分析,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引领学生在激烈的论辩过程中,真实地体验、深刻地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深刻地感悟、深切体会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和伟大。
教学流程
一、略读课文,把握大意
教师引言:我们曾经读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跳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穷人》。(板书课题)
课文篇幅很长,请大家快速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渔夫与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二、提出辩题,表明立场
教师直奔教学重点,提出辩论题目:通过刚才的略读,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你认为桑娜应不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认为应该的举手。认为不应该的举手。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意见产生了分歧,这节课我们就围绕“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这个问题展开辩论。认为应该收养的是辩论的正方,到老师左手侧坐,认为不应该收养的是辩论的反方,到老师的右手侧坐。
学生按辩论立场分组落座。
三、小组交流,研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就近组成小组,讨论交流,研读课文,为辩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说来,辩论双方为了论证本方观点,必须首先熟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精心筛选出课文中最能支持本方观点的事例,作为论据辅证自己的观点。
四、针锋相对,激烈辩论
教师进一步明确辩论要求:辩论双方每次发言必须先申明本方观点,而后从课文中找到有力论据进行论辩,动情处还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感染对方、说服对方。双方辩论应努力做到针锋相对,在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论证本方观点。如果辩论过程中你确实被对方说服,允许改变立场。好,辩论正式开始!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激烈论辩,预测学生辩论的大致思路如下:
正方:桑娜应该收养两个遗孤,因为她家境还可以。收养两个孩子也能“熬过去”。课文中的论据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不过,感谢上帝……没什么可抱怨的。”“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学生根据具体词句谈理解,论证本方观点)
反方:桑娜不该收养两个遗孤,因为桑娜家境虽比西蒙好些,却也是勉强度日,非常穷苦,根本没有能力收养两个孩子。课文中论据为:“丈夫不顾惜身体……菜只有鱼。”(学生根据具体词句谈理解,论证本方观点)
正方:桑娜应该收养两个遗孤,因为两个孩子太可怜了,善良的桑娜出于对孩子的同情必然收养两个孩子。课文中论据为:“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她死得好惨哪!……另一个刚会爬……”“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学生根据具体词句谈理解,论证本方观点)
反方:桑娜不该收养两个遗孤,因为丈夫冒着生命危险维持一家人生计,善良的桑娜出于对丈夫的体谅也不该收养两个孩子。课文中的论据为:“屋外寒风呼啸…--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糟糕,真糟糕!……总算活着回来啦……”(学生根据具体词句谈理解,论证本方观点)
学生围绕“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这一辩题进行争辩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对话互动、创造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课文内容及其蕴含情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创造性的感悟和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问题的对流、应答的交错,使阅读真正成为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五、品味矛盾,动情朗读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得都非常有道理。这样看来,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那矛盾、痛苦的心理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请同学们迅速找到描写桑娜矛盾心理的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学生配乐有感情齐读。
六、自由对话,赞美善良
老师提出问题:尽管桑娜内心如此矛盾、痛苦,可她从一开始就义无反顾地收养了两个孩子,而渔夫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对桑娜和渔夫说些什么?
学生跨越时空,与桑娜、渔夫自由对话,赞美穷人善良的本性,纯朴、美好的心灵。
七、真情关注,续编故事
布置作业:收养了两个孩子之后,桑娜一家人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续编故事,方式丰富多样,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1、续写故事。2、续编连环画。3、续演故事剧等。
总评
以“矛盾一争辩一感悟”为主线进行探究性阅读是我对《穷人》一课教学的基本构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又切实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较好地体现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促进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为论证本方观点潜心读书,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切实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创见,切实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