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是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反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顺应新课改的形势,抓好高中作文教学呢?
1.关注写作过程,强化学生写作的独特体验
在过去相当长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也是作文教学很难有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写作过程的转换理论来看,任何环节都少不了“双重转化”。北师大的刘锡庆对此的看法是:“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感情),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
可见,写作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物,将“物”转化为“意”,将“意”转化为“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收集材料,如何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热点、美点和冰点;写作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确定立意、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等,教师的展示和学生的过程都应该有所展示;写作后的修改、交流、学生相互的思路展示、相互之间的评价都是对过程的关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一重转化中写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二重转化、三重转化中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提高学生积累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解决这个根本性的基础的问题,还要注意如何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这个关键的问题。
2.作文引入生活是思维训练的前提
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日呢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从自身经历、耳闻目睹中寻找鲜活的素材,支农劳动、志愿活动、影视评介、体育竞赛、乡土风情、旅游采访等均可入题;还可让学生记写身边的事件,如购物、捐助、集邮、修电器、办报、做饭、当理财家等过程的得失,在纠纷、竞争、交际活动中的自我体验,读书、看报、耳闻目睹后对社会种种现象的思考,课文学习的想象、联想和创造的火花,等等,也都完全可以进入作文。学生有了多元的生活实践,又善于捕捉多方面的感受,那么,课堂作文一定是“乐选”而非苦思。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平时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语言,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该是写好作文的“治本”之策。实验修订版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为“治标”提供了有效的训练途径,师生完全可以合理运用,做到“标本兼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
3.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做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写作看做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经常通过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的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特别关注自己,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4.加强作文评改的规范性
当前,作文评改存在老师随意打分数,学生只会看分数的不良状况。作文评改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平时的作文评改不能仅停留在分数上,它应当成为学生发现的优点,找到差距的环节。
教师在开学初,可以发放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每次作文发放一张自评表,学生在写完作文后根据写作实际填写,教师在评改时根据实际写作填写并简要写明理由,以便学生拿到作文后有目标地修改。
在作文评改作文效率方面,教师务必及时评改、讲评,这样学生的写作记忆还较为深刻,教师的讲评效果才更具实效性。但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却是作文效率低下,不但学生的写作效率低下,教师的修改和讲评效率也低下,时常是作文收一周、改一周、评一周,经过三周时间的消磨,作文记忆早已消失殆尽,讲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评改的客观性方面,教师应当公正准确地把握好每一篇作文的评分,不以印象给分,不以字迹给分,不能仅打分数不写评语,应当结合作文的具体实际提出作文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评语应当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发现后进生的长处,指出优等生的不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
5.作文再修改、再评价
还有一个环节当前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就是再修改、再评价。这一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的初评意见后进行的再次改进,教师应根据学生再次修改后的作文充分肯定其再次修改后的进步点,对还有不足的地方一笔带过。这一阶段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作文为修改出来的”,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同时为了更好地表扬修改成果和鼓励学生,教师可选择几篇修改进步较大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全体同学作为范例加以宣传,这对习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对其他的同学也是很好的借鉴。
1.关注写作过程,强化学生写作的独特体验
在过去相当长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也是作文教学很难有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写作过程的转换理论来看,任何环节都少不了“双重转化”。北师大的刘锡庆对此的看法是:“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感情),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
可见,写作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物,将“物”转化为“意”,将“意”转化为“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收集材料,如何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热点、美点和冰点;写作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确定立意、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等,教师的展示和学生的过程都应该有所展示;写作后的修改、交流、学生相互的思路展示、相互之间的评价都是对过程的关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一重转化中写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二重转化、三重转化中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提高学生积累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解决这个根本性的基础的问题,还要注意如何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这个关键的问题。
2.作文引入生活是思维训练的前提
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日呢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从自身经历、耳闻目睹中寻找鲜活的素材,支农劳动、志愿活动、影视评介、体育竞赛、乡土风情、旅游采访等均可入题;还可让学生记写身边的事件,如购物、捐助、集邮、修电器、办报、做饭、当理财家等过程的得失,在纠纷、竞争、交际活动中的自我体验,读书、看报、耳闻目睹后对社会种种现象的思考,课文学习的想象、联想和创造的火花,等等,也都完全可以进入作文。学生有了多元的生活实践,又善于捕捉多方面的感受,那么,课堂作文一定是“乐选”而非苦思。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平时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语言,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该是写好作文的“治本”之策。实验修订版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为“治标”提供了有效的训练途径,师生完全可以合理运用,做到“标本兼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
3.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做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写作看做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经常通过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的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特别关注自己,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4.加强作文评改的规范性
当前,作文评改存在老师随意打分数,学生只会看分数的不良状况。作文评改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平时的作文评改不能仅停留在分数上,它应当成为学生发现的优点,找到差距的环节。
教师在开学初,可以发放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每次作文发放一张自评表,学生在写完作文后根据写作实际填写,教师在评改时根据实际写作填写并简要写明理由,以便学生拿到作文后有目标地修改。
在作文评改作文效率方面,教师务必及时评改、讲评,这样学生的写作记忆还较为深刻,教师的讲评效果才更具实效性。但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却是作文效率低下,不但学生的写作效率低下,教师的修改和讲评效率也低下,时常是作文收一周、改一周、评一周,经过三周时间的消磨,作文记忆早已消失殆尽,讲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评改的客观性方面,教师应当公正准确地把握好每一篇作文的评分,不以印象给分,不以字迹给分,不能仅打分数不写评语,应当结合作文的具体实际提出作文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评语应当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发现后进生的长处,指出优等生的不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
5.作文再修改、再评价
还有一个环节当前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就是再修改、再评价。这一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的初评意见后进行的再次改进,教师应根据学生再次修改后的作文充分肯定其再次修改后的进步点,对还有不足的地方一笔带过。这一阶段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作文为修改出来的”,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同时为了更好地表扬修改成果和鼓励学生,教师可选择几篇修改进步较大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全体同学作为范例加以宣传,这对习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对其他的同学也是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