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感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扣人心弦。但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枯燥无味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只把语文作为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致把活生生的课文讲“死”了。因此,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以情激情。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就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投入感情,进入角色,先受到教材的启迪和熏陶,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如教学朱德的《我的母亲》一课,我先朗读肖复兴的《母亲》,读罢全文,学生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领悟到“母亲”是一位生活的强者,她有一种风骨,她不动声色地把一大堆关怀和体贴呈现在读者面前。那时,学生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自然地进入另一位“母亲”的世界,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的“军神”——朱德。这样,我以情激情,在情感的感染下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使学生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春》的教学为例。在开讲之前,我充满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想看,会不会眼前仿佛呈现出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绿满大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杜甫写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王安石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短诗只能从一个或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朱自清这篇散文,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春的。”这样的导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绿色的天地,激发了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利用表情动作,唤起学生感情共鸣
教师的语言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谐一致,要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情,既能传达出课文作者的感情,又能唤起学生的感情。课堂上,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传递自己的感情,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进行情趣盎然的讲述。那情真意切的语调,那恰如其分的手势,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如我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把对大堰河的无限同情,全部融合到自己的目光之中,用不同的眼神表现出大堰河的种种遭遇,我的表情使学生得到深深的感染。在教学中,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而乏味的语言、冷漠的表情,无助于教学的姿势和动作,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的。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只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幻灯、录像等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进入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常常令人心驰神往。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借助录音朗诵,体会诗人“沉郁顿挫”之风格,再借助幻灯播放那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让学生领会杜甫在屋漏又遭连夜雨之时,还能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这样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把握文章的内涵。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扣人心弦。但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枯燥无味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只把语文作为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致把活生生的课文讲“死”了。因此,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以情激情。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就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投入感情,进入角色,先受到教材的启迪和熏陶,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如教学朱德的《我的母亲》一课,我先朗读肖复兴的《母亲》,读罢全文,学生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领悟到“母亲”是一位生活的强者,她有一种风骨,她不动声色地把一大堆关怀和体贴呈现在读者面前。那时,学生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自然地进入另一位“母亲”的世界,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的“军神”——朱德。这样,我以情激情,在情感的感染下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使学生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春》的教学为例。在开讲之前,我充满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想看,会不会眼前仿佛呈现出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绿满大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杜甫写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王安石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短诗只能从一个或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朱自清这篇散文,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春的。”这样的导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绿色的天地,激发了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利用表情动作,唤起学生感情共鸣
教师的语言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谐一致,要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情,既能传达出课文作者的感情,又能唤起学生的感情。课堂上,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传递自己的感情,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进行情趣盎然的讲述。那情真意切的语调,那恰如其分的手势,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如我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把对大堰河的无限同情,全部融合到自己的目光之中,用不同的眼神表现出大堰河的种种遭遇,我的表情使学生得到深深的感染。在教学中,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而乏味的语言、冷漠的表情,无助于教学的姿势和动作,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的。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只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幻灯、录像等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进入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常常令人心驰神往。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借助录音朗诵,体会诗人“沉郁顿挫”之风格,再借助幻灯播放那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让学生领会杜甫在屋漏又遭连夜雨之时,还能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这样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把握文章的内涵。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