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学生的慧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决定命运”也许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的确,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亲身经历的课程,而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然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培养起来的。下面,谈谈如何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案例】
  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秋季,我在班会课上组织开展了“寻觅秋天的足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后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每个周末走向田野、小河边、沟渠旁,去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去观察秋天来临时周围的景物悄悄发生的变化,去感受秋的气息,然后写下观察日记。
  在持续一个星期的观察实践后,我阅读学生的观察日记,发现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其问题之多,超乎寻常。请看以下两篇学生日记原稿摘选。
  日记一:今天我去观察了一只鸟,它身上有好几种羽毛,有黑色的,有蓝色的,它的前面是白色,还有它的嘴巴是尖尖的,它一在地上就跳来跳去的。我还听见了小鸟的声音,它的声音是“唧唧唧”,我还看见小鸟在地上啄,好像是在找东西。过了好一会儿,小鸟就飞走了。
  日记二:今天上午,我睡醒了。我睁开眼睛就到田里去玩。我看到我家里的柿子快要红了,橘子还是绿的。我又来到稻田里,稻田里的稻子也是绿的,还没长熟呢。秋天到了,到处还都是绿的。
  【反思】
  读完部分学生的日记,我甚为忧虑。学生的观察日记在语言表达通顺、有条理等方面固然问题很多,但文章写得不够具体,毫无疑问地与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有关。学生不会观察,原因又在于他们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经过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经过反思,我越发觉得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迫在眉睫。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观察习惯得到培养,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呢?
  通过深入研究,我首先发现儿童观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观察随意性强,这与儿童自身发展有关。由于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自控力弱,观察时爱赶新鲜,注意力时常分散。(2)观察时走马观花,不去认真细致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不形象,也不具体。(3)观察时见大不见小,对于观察到的事物记叙过于笼统,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能突出主题的闪光点找不出来,给读者一个浮光掠影的印象。
  其实,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只是感性熟悉。比如观察树,婴儿的头脑中一片空白,家长指着树,告诉说这是树,一次两次三次。婴儿会说话了,他说树,这时婴儿的头脑中只有一棵数的整体形象,至于树的大小、外形、颜色,他不可能熟悉,哪怕他天天对着树看,甚至家长细心地指导,最终还是无功而返。而小学生虽然比婴儿的观察能力要强,但原理是相通的。儿童的观察能力正处于开发阶段,他们虽然很好奇,也很敏感,但他们观察的精确性不高,目标比较随意,缺乏条理,对事物的分辨力、判定力都处于不断发展时期,观察的习惯尚待养成,对身边的事物只有感知,只有暂时的、模糊的表象,而缺乏生动的、具体的写作素材,导致“观察缺失”。
  这个案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于是我调整了观察实践活动的方案。在接下来的第二周班会及综合实践课上,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指导观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观察时有明确的目的性,知道每一次观察活动要求我们观察什么,应该获取哪些信息,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可以提高活动课主题研究的效率。于是,在改完日记后的第二周,我利用班会课专门印发了以上日记,通过全班点评,告诉学生如何去观察景物。不仅如此,我还结合刚刚学完的课文《金蝉脱壳》,告诉学生观察时一定要有顺序,可以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也可以是方位顺序,将观察的内容详细地表述出来,最好用上一定的写作手法,使笔下的内容生动想象。此外,观察不仅仅用眼睛,还可以用鼻子、耳朵、手等器官,以此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
  二、指导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序
  观察要有序,即按照时间或空间的先后次序进行观察。我告诉学生,观察田野的景物,一般按空间顺序来观察,可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顺序观察。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观察顺序,对于那些不断生长的植物,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观察,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比一下,看看植物在外形方面的动态变化,比如什么时候果实成熟了,什么时候叶子枯了,等等。当然,这就要涉及第二种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要进行比较。
  2.观察要进行比较
  观察事物要想发现差异,抓住特征,深入本质,就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对同一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比较,也可以对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事物作比较。只有经过比较观察,才能有新发现,才能观察得更仔细,更到位。
  3.观察要启发想象
  事物之间存在种种联系,我提示学生在观察中要边看边想。比如观察花儿,我告诉学生应该边看边想象它的样子像什么,它在风中摇曳时如同在干什么,等等。只有这样生动形象地展开联想,写出来的观察日记才能更生动。
  经过我的引导,学生们接下来的观察就显得有序、具体、详尽多了。
  【附录:观察秋天日记选摘】
  日记一:
  在松树的旁边有许多桑树,桑树叶又窄又细好像一把长剑,正反两面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然不同,正面是深绿色的,而反面却是浅绿色的,由粗到细的叶脉纵横交错,拿起桑树叶倒过来看,就像有许多“人”字被刻在了上面。
  日记二:
  秋天的银杏树叶透着几分凉意,苍劲的银杏树令我心旷神怡。我走近树前,轻轻地摘下一片银杏叶仔细地端详着。我发现如果把树叶倒过来看,它就像一个扬起裙角的舞者,向大家问好呢!那裙子整个都是碧绿色的,棕黄色的花边儿让裙子显得更加漂亮,裙子上还有许多依次排着顺序的小褶子。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一片银杏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好像一位老人将要结束自己的一生了,可它维持着自己的最后一丝气息,向养育自己的大树提供营养。
  三、展开丰富的观察实践活动
  学生爱看电视,我就布置他们回家与家人一起收看、收听电视新闻,关注近期热点话题,聆听家人的谈论,观察他们的表现,写成观察日记;我还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人是如何关心自己的,从哪些细微的动作、语言上能感受到,然后写一篇有关家人关爱自己的日记。另外,我还让家长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农村开始收稻了,请他们回家观察家里采用什么方法收稻、如何处置稻草等。
  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和训练。只要持之以恒地有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观察习惯也会随之养成。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每次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都会在心里偷偷地羡慕寿镜吾先生。他读起书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到入神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的镜头在如今的语文课上是难得一见了,读书的快乐也少了许多。  《与朱元思书》是六朝尺牍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吴均在书信中以简约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 。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它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要求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我们学校地处粤北山区,结合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预案,并在语文课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非连续性文本”这个陌生的概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的,打破了以“文体”为单元编排的模式,一个单元中有时兼有数种文体。对于这种编排体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又逐步重视文体教学,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有一定的关联。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基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情境导入——字词疏通——整体感知——语言品味——拓展延伸”来组织教学。阅读教学基本不关注
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其理性思维。而当前学生说理能力缺乏,写作中不讲逻辑、以偏概全、以情感宣泄取代理性分析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中学阶段议论文教学不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热衷于体验式指导、技巧训练,过早、过多地投入应试作文训练不无关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拟定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年级有所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但写作能力训练应集中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标志。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令才子佳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
设计缘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以及小学生课外诵读的古诗文中有不少篇目都与“春天”这一主题有关。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一节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复习课,以避免复习内容的散乱、琐碎,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积累“春”词  导语: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类型的成语,其中《练习2》中的成语具体反映了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  1 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2》中哪两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蜓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儿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师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点拨:六月的西湖边,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
写作是的心灵释放,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