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费时多,质量低”的问题,教师必须从改革阅读和写作教学入手,先教会学生如何读他人的文章,然后再引导其学会写自己的文章,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人文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 阅读 写作 文章 语文素养
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针对学生不会阅读,更不知怎样解答阅读题的问题,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尝试着运用下面几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强化训练,讲解阅读及解题方法
教学中,我依据文本资料,并适当从各种试卷、网络上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不同题材的记叙、说明、议论和文言文章,针对这四种体裁文章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引领者,而学生则是阅读的实践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阅读,再通过科学的训练,使之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就能逐渐学会阅读的技巧,语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强化全篇整体阅读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一是从作者写作意图上考虑,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二是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上考虑,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文章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体思路又如何?每一篇阅读都这样做,就强化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评价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分析、评价赏鉴能力都有一定的好处。三是强化精读,主要抓关键词语、句子段落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鉴赏、品味,使学生增强语感、掌握中心,提高阅读文章、理解语段的能力。
2.积累词汇,剖析语法及文言句式
纵观高职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项。近年来高职考试文言文部分的题型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学生还是把握不了答题的重点。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110个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以及常见的12个文言虚词,特别是“为”、“于”等的详细用法。虽然高职考试逐渐由考查课内语段向考查课外语段过渡,但是复习时还应以课本为主,充分理解、准确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常见的句式的特点,进行适量的练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需要注意的是,文言翻译必须是在全面理解所译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高考要求直接翻译,也就是每个字必须落实,不可能脱离本意。在平时阅读练习中就要做到言之有理。另外,关于常见的四种文言句式也要掌握。要根据它的特点,补出省略的部分,借助上下文意,准确翻译句子。学生掌握了以上这些知识,就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从语文教材和模拟试题中“跳”出来,把语文放大,结合社会生活的现实,选取社会变革大背景下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加大阅读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阅读,如散文小说、诗歌戏曲、科普读物、报刊杂志、时文小品乃至历史知识,都是学生阅读的素材。通过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种开放性阅读,既充分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使学生真正提高了品味、鉴赏的能力;既学会了用分析、评价、鉴赏的方法阅读,又懂得如何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地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升素质,陶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写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费时最多、学生显效最慢的部分。其实,要写好作文,不单单是华丽的辞藻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学会命题和选材
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第一要把握题意。写作文就要学会根据命题要求把握题意,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第二要恰当表达。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选取独特角度,能够写出见解深刻、内容新颖,富有创造性、想象力,且语言简明、行文流畅的文章。面对材料作文题时,要读懂材料,以材料为基础提炼主题,发掘出材料的本质特征,以创新精神为主,做到主题正确、鲜明、集中、深刻;第三要精心选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得有“米”,这个“米”就是所谓的材料。学生在材料收集与选择时,一定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不要堆砌材料,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所选的材料一定要典型、深刻,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主题,并力争做到时间新、对象新、角度新。
2.写出内心真情实感
近年来许多作文注重开放性,倡导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关注人生和社会,符合人文教育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文精神中最为重要的而美好的因素,如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对自身、社会变化的感悟等。这些内容和当代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鉴于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引导学生富有活力地运用有新思想的个性化语言;引导学生追求创意表达,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式。
3.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
元人乔梦符曾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作文的开头犹如戏剧的序幕、音乐的定调,目的在于抓住读者、吸引读者。我通常给学生讲,文章的开头应奇句夺目,先声诱人。如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下子使读者产生兴趣,起笔挈领,统领全篇,引人入胜。又如陈忠实《白鹿原》的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夫人。”开门见山,直接入题,驱使读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读完全书。
所有的文章都是在选材的基础上先进行语言锤炼,然后安排层次结构。层次的安排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着眼,也就是在理清思路时必须抓住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如议论文的脉络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安排。另外,文章内容转换时,过渡的内容要做到承上启下。教给学生作文时,要教会学生从主体内容出发,去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围绕这些去构思中心,去安排材料,去布局谋篇。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写好结尾,实非易事。根据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方向,我主要把“展望未来,寄深写远”这样的话语作主要讲解,用抒情或议论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指明方向。如郁达夫的《怀鲁迅》:“鲁迅的灵柩,在夜空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种写法,在结尾处展望未来,呈现光明,指引人们继续前进。除此以外,写好作文还要注意:字迹清楚,文面整洁,标点清晰,标题或行文新颖,段落的布局巧妙。这些看似无关大局的小事,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三、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为继续深造和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从教学角度看,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所以必须在读的方面花气力,下工夫。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其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它的主体由工具性内涵和人文性内涵构成,它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人文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 阅读 写作 文章 语文素养
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针对学生不会阅读,更不知怎样解答阅读题的问题,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尝试着运用下面几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强化训练,讲解阅读及解题方法
教学中,我依据文本资料,并适当从各种试卷、网络上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不同题材的记叙、说明、议论和文言文章,针对这四种体裁文章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引领者,而学生则是阅读的实践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阅读,再通过科学的训练,使之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就能逐渐学会阅读的技巧,语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强化全篇整体阅读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一是从作者写作意图上考虑,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二是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上考虑,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文章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体思路又如何?每一篇阅读都这样做,就强化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评价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分析、评价赏鉴能力都有一定的好处。三是强化精读,主要抓关键词语、句子段落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鉴赏、品味,使学生增强语感、掌握中心,提高阅读文章、理解语段的能力。
2.积累词汇,剖析语法及文言句式
纵观高职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项。近年来高职考试文言文部分的题型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学生还是把握不了答题的重点。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110个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以及常见的12个文言虚词,特别是“为”、“于”等的详细用法。虽然高职考试逐渐由考查课内语段向考查课外语段过渡,但是复习时还应以课本为主,充分理解、准确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常见的句式的特点,进行适量的练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需要注意的是,文言翻译必须是在全面理解所译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高考要求直接翻译,也就是每个字必须落实,不可能脱离本意。在平时阅读练习中就要做到言之有理。另外,关于常见的四种文言句式也要掌握。要根据它的特点,补出省略的部分,借助上下文意,准确翻译句子。学生掌握了以上这些知识,就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从语文教材和模拟试题中“跳”出来,把语文放大,结合社会生活的现实,选取社会变革大背景下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加大阅读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阅读,如散文小说、诗歌戏曲、科普读物、报刊杂志、时文小品乃至历史知识,都是学生阅读的素材。通过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种开放性阅读,既充分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使学生真正提高了品味、鉴赏的能力;既学会了用分析、评价、鉴赏的方法阅读,又懂得如何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地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升素质,陶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写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费时最多、学生显效最慢的部分。其实,要写好作文,不单单是华丽的辞藻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学会命题和选材
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第一要把握题意。写作文就要学会根据命题要求把握题意,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第二要恰当表达。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选取独特角度,能够写出见解深刻、内容新颖,富有创造性、想象力,且语言简明、行文流畅的文章。面对材料作文题时,要读懂材料,以材料为基础提炼主题,发掘出材料的本质特征,以创新精神为主,做到主题正确、鲜明、集中、深刻;第三要精心选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得有“米”,这个“米”就是所谓的材料。学生在材料收集与选择时,一定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不要堆砌材料,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所选的材料一定要典型、深刻,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主题,并力争做到时间新、对象新、角度新。
2.写出内心真情实感
近年来许多作文注重开放性,倡导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关注人生和社会,符合人文教育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文精神中最为重要的而美好的因素,如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对自身、社会变化的感悟等。这些内容和当代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鉴于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引导学生富有活力地运用有新思想的个性化语言;引导学生追求创意表达,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式。
3.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
元人乔梦符曾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作文的开头犹如戏剧的序幕、音乐的定调,目的在于抓住读者、吸引读者。我通常给学生讲,文章的开头应奇句夺目,先声诱人。如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下子使读者产生兴趣,起笔挈领,统领全篇,引人入胜。又如陈忠实《白鹿原》的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夫人。”开门见山,直接入题,驱使读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读完全书。
所有的文章都是在选材的基础上先进行语言锤炼,然后安排层次结构。层次的安排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着眼,也就是在理清思路时必须抓住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如议论文的脉络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安排。另外,文章内容转换时,过渡的内容要做到承上启下。教给学生作文时,要教会学生从主体内容出发,去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围绕这些去构思中心,去安排材料,去布局谋篇。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写好结尾,实非易事。根据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方向,我主要把“展望未来,寄深写远”这样的话语作主要讲解,用抒情或议论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指明方向。如郁达夫的《怀鲁迅》:“鲁迅的灵柩,在夜空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种写法,在结尾处展望未来,呈现光明,指引人们继续前进。除此以外,写好作文还要注意:字迹清楚,文面整洁,标点清晰,标题或行文新颖,段落的布局巧妙。这些看似无关大局的小事,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三、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为继续深造和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从教学角度看,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所以必须在读的方面花气力,下工夫。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其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它的主体由工具性内涵和人文性内涵构成,它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