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帮世居东海岸边的打渔汉跑到“世界屋脊”上造渔船、建冷库,想让人们尝尝来自地球第三极的“神鱼”是啥滋味,在打造了西藏第一艘大渔轮,投资了320万元之后……
当21纪第一缕曙光普照喜马拉雅山之际,温州籍青年臧华山来到了海拔近五千米的唐山拉由。他才二十岁出头,但在西部地区多处留下过足迹,从河西走廊、戈壁滩,直至闯入青藏高原,凭借自信与胆识经营布匹、服装、毛料等,此时已经成了腰缠万贯的小老板。
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名叫纳木错的地方,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蔚蓝色的高原湖泊,碧波荡漾,水中倒映着终年积雪的山峰,水天相融,浑然一体,更令人惊叹的是:湖中鱼儿成群结队的游弋戏耍,蔚为壮观。鱼呈圆筒形、头大尾短,颇似老家河里的乌鳢,也有点像海中的鲻鱼,只是身上无鳞罢了,而且人得出奇,小的每条有1.5公斤,大的足有七八公斤。
这儿风景美,鱼儿又肥,引起了臧华山的兴趣。纳木错海拔4700多米,湖面194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又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藏民平常将鱼视为“神鱼”,故无人捕捞,任其自生自长。
此时,臧华山想到了家乡——浙江乐清蒲岐镇,一个祖祖辈辈以船为家的渔镇。近些年来,由于捕捞强度的狂增,“海小、船多、鱼少”的矛盾日益严重,原先在乐清湾捕鱼的不少渔民弃船上岸,另谋生路。
此刻,臧华山的脑海中突然地闪现一个念头:家乡的渔民正愁无鱼可捕,可这里鱼那么多却无人捕,多大的反差啊,假如发动家乡的父老弟兄到这里捕鱼,不是有利可图,可发家致富吗?假如自己在这方面投资,兴许是个商机呢!
都说温州人头脑灵光,凡能嫌钱的机会总不愿轻易失去。臧华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几位在西藏经商的亲友老乡,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主意好,这么丰富的渔业资源不开发利用,岂不是极大的浪费?虽然西藏百姓不吃鱼,但可以将鱼冷藏加工远销到内地去,让天下百姓尝尝“藏负”的滋味。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由包括臧华山在内的12位乐清进藏的商人合伙投资,搞“臧鱼”开发。
可这“藏鱼”怎么捕?依照家乡的传统作法,先得有船有网。但钢质渔船显然无法乘风破浪驶进青藏高原,惟有就地打造。说干就干,很快,他们购来了造船的钢板,从重庆买来了火马力柴油机,造船的队伍也在台州请到,并且还想方设法打通了各种关节,从当地政府手中搞到了一张洵业开发协议书。
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后,两支进臧小分队就从东海岸启程,向西挺进。一支是造船队伍,共12人,全部来自台州市海门,另一支是专业捕捞队。两支队伍于2002年三月,分别从椒扛和蒲岐开拔,一路向西,三天三夜才至青海省的格尔木市,再穿越唐古拉山口,直取纳木错。
两支小分队在纳木错湖畔安营扎寨。12位造船工人,年轻的才19岁,年长的40开外,他们二剖青藏高原,个个眼圈发黑,嘴唇发紫,连气都喘不过来,双脚像灌铅似的迈不开,哪能拿起大铁锤造大船,温差极大的高原气候以及不适应的饮食条件更让他们感到难受。于是大呼受骗上当,来到这鬼地方,有的吵着要去拉萨买机票回家。老板们好语相劝,再加上提高了报酬待遇,才把他们最终67了下来。
生活的艰难也许好对付,可精神上的打击就更难以接受了,正当大伙儿刚刚调整好身体准备打造西藏有史以来第‘艘大渔轮的时候,当地政府突然下厂一道“逐客令”,说纳木错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为保护渔业资源,不能在此造船捕鱼。
这犹如晴空霹雳,把大家震蒙了。前阵子大家拼死拼活地干,原来还是不允许的,一切都前功尽齐吗?投资老板们痛心疾首、叫苦不迭。船工和渔民们愤愤不平。“不行,我们已经投资了这么多,再说有协议在手呢!”。于是,他们多次找当地相关部门交涉,好在据理力争之后,还算是峰回路转,同意他们到距离不远的羊卓雍错进行开发。
羊卓雍错位于拉萨市西南部。这座高原湖泊面积67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湖形弯曲狭长,湖岸线长250公里,水深30-40米。由于天然饵料充足,湖中鱼群密集,无愧为“西藏鱼库”,鱼类蕴藏量高达20~40万吨。看着有比纳木错更好的条件,老板们一扫前段时间的愁眉苦脸,似乎看到财源滚滚的前景。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两艘大马力渔轮胜利竣工,渔轮造得十分精巧,船体长27米,宽4.8米,钢板厚度达5厘米,主机动力为250马力。但意想不到是,试捕结果却不理想,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发动机功率深受影响,实际功率为150马力,不仅航速慢.而且排烟量大,每天产量也仪10来担。无奈之下,他们从青海湖请来从事捕捞的专业技术员到现场指导,并对捕捞工具作了改进,产量虽有所提高,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目标,两个月左右,总产量仅40—50吨,而且以小鱼为主,绝大部分放回湖中,余下的也卖不到好价钱。
时间过得很快,到西藏捕鱼转眼半年过去了,但经济效益仍处于负增长状态。老板们算了一笔账,两艘渔轮总造价180万元,高于沿海造价60多万元,而10位进藏渔民的工资加上住宿伙食每月开销4~5万元,捕获的鱼类也卖不出,放在冷库还得花电费。老板们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纷纷宣布退出,将“神鱼”奉献给世人的计划也就此破产了。
后来,12位老板们进行了核算,他们先后投资320万元,结果每人亏掉27万元。
当21纪第一缕曙光普照喜马拉雅山之际,温州籍青年臧华山来到了海拔近五千米的唐山拉由。他才二十岁出头,但在西部地区多处留下过足迹,从河西走廊、戈壁滩,直至闯入青藏高原,凭借自信与胆识经营布匹、服装、毛料等,此时已经成了腰缠万贯的小老板。
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名叫纳木错的地方,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蔚蓝色的高原湖泊,碧波荡漾,水中倒映着终年积雪的山峰,水天相融,浑然一体,更令人惊叹的是:湖中鱼儿成群结队的游弋戏耍,蔚为壮观。鱼呈圆筒形、头大尾短,颇似老家河里的乌鳢,也有点像海中的鲻鱼,只是身上无鳞罢了,而且人得出奇,小的每条有1.5公斤,大的足有七八公斤。
这儿风景美,鱼儿又肥,引起了臧华山的兴趣。纳木错海拔4700多米,湖面194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又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藏民平常将鱼视为“神鱼”,故无人捕捞,任其自生自长。
此时,臧华山想到了家乡——浙江乐清蒲岐镇,一个祖祖辈辈以船为家的渔镇。近些年来,由于捕捞强度的狂增,“海小、船多、鱼少”的矛盾日益严重,原先在乐清湾捕鱼的不少渔民弃船上岸,另谋生路。
此刻,臧华山的脑海中突然地闪现一个念头:家乡的渔民正愁无鱼可捕,可这里鱼那么多却无人捕,多大的反差啊,假如发动家乡的父老弟兄到这里捕鱼,不是有利可图,可发家致富吗?假如自己在这方面投资,兴许是个商机呢!
都说温州人头脑灵光,凡能嫌钱的机会总不愿轻易失去。臧华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几位在西藏经商的亲友老乡,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主意好,这么丰富的渔业资源不开发利用,岂不是极大的浪费?虽然西藏百姓不吃鱼,但可以将鱼冷藏加工远销到内地去,让天下百姓尝尝“藏负”的滋味。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由包括臧华山在内的12位乐清进藏的商人合伙投资,搞“臧鱼”开发。
可这“藏鱼”怎么捕?依照家乡的传统作法,先得有船有网。但钢质渔船显然无法乘风破浪驶进青藏高原,惟有就地打造。说干就干,很快,他们购来了造船的钢板,从重庆买来了火马力柴油机,造船的队伍也在台州请到,并且还想方设法打通了各种关节,从当地政府手中搞到了一张洵业开发协议书。
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后,两支进臧小分队就从东海岸启程,向西挺进。一支是造船队伍,共12人,全部来自台州市海门,另一支是专业捕捞队。两支队伍于2002年三月,分别从椒扛和蒲岐开拔,一路向西,三天三夜才至青海省的格尔木市,再穿越唐古拉山口,直取纳木错。
两支小分队在纳木错湖畔安营扎寨。12位造船工人,年轻的才19岁,年长的40开外,他们二剖青藏高原,个个眼圈发黑,嘴唇发紫,连气都喘不过来,双脚像灌铅似的迈不开,哪能拿起大铁锤造大船,温差极大的高原气候以及不适应的饮食条件更让他们感到难受。于是大呼受骗上当,来到这鬼地方,有的吵着要去拉萨买机票回家。老板们好语相劝,再加上提高了报酬待遇,才把他们最终67了下来。
生活的艰难也许好对付,可精神上的打击就更难以接受了,正当大伙儿刚刚调整好身体准备打造西藏有史以来第‘艘大渔轮的时候,当地政府突然下厂一道“逐客令”,说纳木错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为保护渔业资源,不能在此造船捕鱼。
这犹如晴空霹雳,把大家震蒙了。前阵子大家拼死拼活地干,原来还是不允许的,一切都前功尽齐吗?投资老板们痛心疾首、叫苦不迭。船工和渔民们愤愤不平。“不行,我们已经投资了这么多,再说有协议在手呢!”。于是,他们多次找当地相关部门交涉,好在据理力争之后,还算是峰回路转,同意他们到距离不远的羊卓雍错进行开发。
羊卓雍错位于拉萨市西南部。这座高原湖泊面积67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湖形弯曲狭长,湖岸线长250公里,水深30-40米。由于天然饵料充足,湖中鱼群密集,无愧为“西藏鱼库”,鱼类蕴藏量高达20~40万吨。看着有比纳木错更好的条件,老板们一扫前段时间的愁眉苦脸,似乎看到财源滚滚的前景。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两艘大马力渔轮胜利竣工,渔轮造得十分精巧,船体长27米,宽4.8米,钢板厚度达5厘米,主机动力为250马力。但意想不到是,试捕结果却不理想,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发动机功率深受影响,实际功率为150马力,不仅航速慢.而且排烟量大,每天产量也仪10来担。无奈之下,他们从青海湖请来从事捕捞的专业技术员到现场指导,并对捕捞工具作了改进,产量虽有所提高,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目标,两个月左右,总产量仅40—50吨,而且以小鱼为主,绝大部分放回湖中,余下的也卖不到好价钱。
时间过得很快,到西藏捕鱼转眼半年过去了,但经济效益仍处于负增长状态。老板们算了一笔账,两艘渔轮总造价180万元,高于沿海造价60多万元,而10位进藏渔民的工资加上住宿伙食每月开销4~5万元,捕获的鱼类也卖不出,放在冷库还得花电费。老板们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纷纷宣布退出,将“神鱼”奉献给世人的计划也就此破产了。
后来,12位老板们进行了核算,他们先后投资320万元,结果每人亏掉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