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其主体——学生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现实生活的记实叙事,还是的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生活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却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极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1.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小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知觉过程不健全
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人大脑的门户,而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呢?学生观察后如果用话言来表达时,出现过于直白、层次不清、单一形态认识,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入大脑的门户,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的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说来,这一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
第一步:“摄取”。 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人们通过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摄取。
获取作文材料心理过程的第二步是“叠印”。事物的种种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进人大脑后,必然激起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 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筛选”。 作为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筛选,还有自然存在的另一种情况。 也就是说知觉、观察不仅是获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真是太重要了。
1.2、目標过高,学生情绪受挫
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 循序渐进的整体。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 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普遍。
1.3、封闭式教学,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仿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主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2.改进策略
2.1、诱发学生素材积累的兴趣
为了达到每学期的作文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我还有意识地对写作内容和范围增加一些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将写作角度、写作目标和写作素材进行归类。所以,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学生的日记形象地称为“道德长跑”或“心灵的闪动”,经过在日常教学中的摸索和实践,我发现日记确有类似的功效。在日记中,学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乃至各种感受、体会、心情记录下来;也可以在尽情地宣泄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自由的诉说喜怒哀乐中训练表达能力,坚持下来,那将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也将成为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学生的周记应体现“真实”、“有趣”和“自然”的原则,为作文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如配合记叙文教学,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纪实系列、美景系列、感悟系列的文章,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配合说明文教学,可以安排名胜古迹、家乡风貌、居室特点等多种写作角度让学生练笔;还可以配合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安排名人名事、警句摘抄、时事评论等角度和题材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的内容、崭新的角度、灵活的形式,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障碍表达”的愉快。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把周记视为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倾诉对象和一方独抒心灵的情感田园,并且在这块充满乐趣的园地里,放飞天性,在获得创作灵感的过程中培养起写作兴趣。
2.2、提供写作方法,改进作文指导
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2.3、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一次对学生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肯定,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可通过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改变作文评改现状。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以往的作文评改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自主评改,二是交互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评改,无拘无束地交流,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受益,吸取他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能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自改成果”,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实际上在听、说、读、写中,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提高的,都是对语言的运用。作文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的积累。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就可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写作基础。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1.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小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知觉过程不健全
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人大脑的门户,而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呢?学生观察后如果用话言来表达时,出现过于直白、层次不清、单一形态认识,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入大脑的门户,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的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说来,这一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
第一步:“摄取”。 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人们通过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摄取。
获取作文材料心理过程的第二步是“叠印”。事物的种种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进人大脑后,必然激起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 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筛选”。 作为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筛选,还有自然存在的另一种情况。 也就是说知觉、观察不仅是获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真是太重要了。
1.2、目標过高,学生情绪受挫
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 循序渐进的整体。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 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普遍。
1.3、封闭式教学,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仿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主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2.改进策略
2.1、诱发学生素材积累的兴趣
为了达到每学期的作文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我还有意识地对写作内容和范围增加一些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将写作角度、写作目标和写作素材进行归类。所以,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学生的日记形象地称为“道德长跑”或“心灵的闪动”,经过在日常教学中的摸索和实践,我发现日记确有类似的功效。在日记中,学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乃至各种感受、体会、心情记录下来;也可以在尽情地宣泄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自由的诉说喜怒哀乐中训练表达能力,坚持下来,那将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也将成为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学生的周记应体现“真实”、“有趣”和“自然”的原则,为作文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如配合记叙文教学,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纪实系列、美景系列、感悟系列的文章,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配合说明文教学,可以安排名胜古迹、家乡风貌、居室特点等多种写作角度让学生练笔;还可以配合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安排名人名事、警句摘抄、时事评论等角度和题材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的内容、崭新的角度、灵活的形式,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障碍表达”的愉快。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把周记视为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倾诉对象和一方独抒心灵的情感田园,并且在这块充满乐趣的园地里,放飞天性,在获得创作灵感的过程中培养起写作兴趣。
2.2、提供写作方法,改进作文指导
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2.3、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一次对学生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肯定,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可通过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改变作文评改现状。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以往的作文评改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自主评改,二是交互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评改,无拘无束地交流,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受益,吸取他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能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自改成果”,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实际上在听、说、读、写中,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提高的,都是对语言的运用。作文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的积累。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就可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写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