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和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书本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自我的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再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科技和生活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先发放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我举起这张“生命网”发问:“从刚才的游戏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互相关联”,“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内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学完《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课后,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作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实践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和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书本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自我的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再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科技和生活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先发放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我举起这张“生命网”发问:“从刚才的游戏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互相关联”,“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内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学完《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课后,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作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实践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