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因此应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就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直接出示例题“287×307=”,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归纳,在评价中对于能够省略“用0乘”这一步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进一步的评价中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教学,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例如,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人手探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三、营造主动探究氛围,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探究问题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去体验数学,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带有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结果。接着出示不带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感。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最后让学自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跟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系?为什么?”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实验方案:认为只有在保证底面相等和高也相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结果最能反映出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得出的结果,学生不会忘记,而且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索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有质的跨越。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因此应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就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直接出示例题“287×307=”,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归纳,在评价中对于能够省略“用0乘”这一步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进一步的评价中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教学,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例如,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人手探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三、营造主动探究氛围,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探究问题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去体验数学,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带有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结果。接着出示不带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感。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最后让学自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跟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系?为什么?”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实验方案:认为只有在保证底面相等和高也相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结果最能反映出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得出的结果,学生不会忘记,而且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索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有质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