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南漳县实验小学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课程,遵循“创氛围、低起点、讲实践、重创新”的活动原则,从“近、小、新、趣”出发,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技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精细管理,强化科技教育保障。学校成立了以学校领导成员、科技总辅导员、科学课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保证了科技教育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布置、有落实、有成效。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组织管理、纪律监督,保证科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特聘科学课、信息技术、手工课教师和学校园丁作为科技辅导骨干力量,负责组织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科技骨干担任学校校外科技辅导员作为师资补充,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科学技术指导和示范。组建学生科技小辅导员队伍,作为班主任教师、科技辅导教师的得力助手,协助管理,推动科技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学校先后建立发明创意、无线电、机器人、根艺等6个科技活动室,一个赛车场,一个科技成果展览厅,一个校园科技馆和一个生物园地,成立了校园科学工作室,并配置用电、卫生和消防等设施。建立华海纸业、县气象观测站、县科技馆等4个校外科普基地。学校广泛设立“科技角”,有供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植物园,有给学生带来创新科技信息的“科普之窗”,有展示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科技成果展览厅”等,以及配备了必要设施、图书和活动小器材的各班“科技角”。
发现课堂,放飞创新思维之翼。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学校明确了“将科技教育引入课堂,融入课堂,打造发现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的思路,科技教育立足课堂,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与科技创新教育的渗透与整合,让学生畅游在科技知识的海洋里。一是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探究学习,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二是从教材内容出发,做到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科技意识的有机结合,将科技元素融入每一个学科,渗透到每一个课堂,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三是开设“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学校组织辅导教师精心编写《轻松发明》校本教材,开设《神奇的七巧科技》《根雕——工艺美术》《空竹》《花样跳绳》等校本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实践与创新的阳光里,都尝到科技创新教育带来的愉悦。
多彩活动,激发科技创新智慧。学校实行科技创新活动“五个一”,将科技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即一学年一次科技节,一学期一个科技活动月,一月一个科技活动周,一周一个科技活动日,一日一节科技活动课。
科技创新活动按照“了解创新—发现课题—尝试创新”这一流程进行。让学生了解创新,建立创新的自信;学会观察,让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逐步形成创新习惯。
开展模型制作与操纵、机器人、无线电、气象观测与环境考察、种植与养植、标本采集与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科技通讯、科学知识小博士、智力七巧板、动漫制作、科幻绘画等系列科技活动,学校制定科技活动菜单供学生选择参加,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
操场上,有冲天而起的模型飞机欲与天公试比高,风驰电掣的小赛车你追我赶;制作室里,机器轰鸣,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或热闹地讨论着模型制作方案,或比试自己的得意杰作;科技工作室里,孩子们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撰写小论文,举行答辩会,举办小制作、小发明展览等活动;教室里,一群学生正在绘制着参加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的作品结构图、科学幻想画;蛮河岸边、水镜湖旁,环境考察小组的学生正在考察河水的水质情况;树林草丛中,有学生在采集着植物标本,有学生在张网捕蝶;大棚蔬菜园、现代养鸡场、华海纸业……到处活动着孩子们的身影;“走出去,请进来”使科技活动更见活力,邀请专家作科技知识讲座,在校外开展地震、消防、无碳生活等科普宣传展览。
(作者系南漳县实验小学校长)
精细管理,强化科技教育保障。学校成立了以学校领导成员、科技总辅导员、科学课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保证了科技教育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布置、有落实、有成效。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组织管理、纪律监督,保证科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特聘科学课、信息技术、手工课教师和学校园丁作为科技辅导骨干力量,负责组织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科技骨干担任学校校外科技辅导员作为师资补充,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科学技术指导和示范。组建学生科技小辅导员队伍,作为班主任教师、科技辅导教师的得力助手,协助管理,推动科技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学校先后建立发明创意、无线电、机器人、根艺等6个科技活动室,一个赛车场,一个科技成果展览厅,一个校园科技馆和一个生物园地,成立了校园科学工作室,并配置用电、卫生和消防等设施。建立华海纸业、县气象观测站、县科技馆等4个校外科普基地。学校广泛设立“科技角”,有供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植物园,有给学生带来创新科技信息的“科普之窗”,有展示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科技成果展览厅”等,以及配备了必要设施、图书和活动小器材的各班“科技角”。
发现课堂,放飞创新思维之翼。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学校明确了“将科技教育引入课堂,融入课堂,打造发现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的思路,科技教育立足课堂,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与科技创新教育的渗透与整合,让学生畅游在科技知识的海洋里。一是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探究学习,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二是从教材内容出发,做到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科技意识的有机结合,将科技元素融入每一个学科,渗透到每一个课堂,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三是开设“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学校组织辅导教师精心编写《轻松发明》校本教材,开设《神奇的七巧科技》《根雕——工艺美术》《空竹》《花样跳绳》等校本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实践与创新的阳光里,都尝到科技创新教育带来的愉悦。
多彩活动,激发科技创新智慧。学校实行科技创新活动“五个一”,将科技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即一学年一次科技节,一学期一个科技活动月,一月一个科技活动周,一周一个科技活动日,一日一节科技活动课。
科技创新活动按照“了解创新—发现课题—尝试创新”这一流程进行。让学生了解创新,建立创新的自信;学会观察,让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逐步形成创新习惯。
开展模型制作与操纵、机器人、无线电、气象观测与环境考察、种植与养植、标本采集与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科技通讯、科学知识小博士、智力七巧板、动漫制作、科幻绘画等系列科技活动,学校制定科技活动菜单供学生选择参加,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
操场上,有冲天而起的模型飞机欲与天公试比高,风驰电掣的小赛车你追我赶;制作室里,机器轰鸣,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或热闹地讨论着模型制作方案,或比试自己的得意杰作;科技工作室里,孩子们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撰写小论文,举行答辩会,举办小制作、小发明展览等活动;教室里,一群学生正在绘制着参加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的作品结构图、科学幻想画;蛮河岸边、水镜湖旁,环境考察小组的学生正在考察河水的水质情况;树林草丛中,有学生在采集着植物标本,有学生在张网捕蝶;大棚蔬菜园、现代养鸡场、华海纸业……到处活动着孩子们的身影;“走出去,请进来”使科技活动更见活力,邀请专家作科技知识讲座,在校外开展地震、消防、无碳生活等科普宣传展览。
(作者系南漳县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