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道德培养的重要阶段。文章分析了小学生上网情况、网络对其影响等基本情况,结合网络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探讨利用网络进行德育的策略:强化教师引导,提高小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开展“绿色上网,健康上网”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上网环境;强化教育队伍,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关键词:网络;小学德育;德育工作
网络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当他们面对各种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问题,成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況
(一)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普及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在网民总人数中占36.7%。根据调查单位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10岁以下网民从0.4%增长至0.9%,总数在300万人左右。目前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紧随电视之后,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等娱乐追求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学习”。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比例超过九成。青少年占网民数的82%。这表明,互联网对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二)小学开展和促进小学生利用网络的情况
一方面,学校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保证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问题。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发挥德育与校园网整合的优势,打造校园网络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网络制度。同时加大普法、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学生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同时也预防学生利用网络做出违法的事。
二、网络对小学生品德造成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 网络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小学生的智力,增强其自信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有限。新的网络平台上,资源交换频率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教育途径增多。小学教育向活泼、生动的方向转变,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使小学生开阔视野。
2. 网络促进适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网络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网络提供较为优越的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利用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使学生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小学生通过网络的发展变化,感受科学技术的力量,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负面影响
1. 负面信息多
许多小学生在成为“网络新一代”之后,由于经受不住网上信息的冲击,其道德素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在道德理念上,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小学生时常在网上任意美化自己,贬低别人,以实现虚拟中的自我。
2. 容易患上“网络综合征”
网络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小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往往会导致他们极度迷恋网络,很容易变得精神萎靡,思维受阻。另外,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很容易受网上信息的吸引,有的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其次,最明显的莫过于对视力和消化功能的影响,直接造成视力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
3. 影响交往行为能力
现实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会使学生进一步依恋网络,从而冷漠对待人际关系,不善与人交往。他们宁愿置身于网络世界而不愿与同学交往,宁愿与网友聊天而不愿与教师、家长交流,从而造成性格孤僻和古怪。
三、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学校教育环境是网络德育的重点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其能应对网络虚拟文化的挑战。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有针对性,让学生亲临其中,体验生活,感受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
(二)创设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为小学生德育营造健康培养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传媒工具,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网络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更加活泼生动,空间更加广阔,资源更加丰富。
四、利用网络进行小学生德育的策略
面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积极的对策应该是在利用网络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扬长避短,使网络在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强化教师引导,提高小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
提高小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网络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在培养学生具备网络使用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自己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要有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自身信息需求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
(二)开展“绿色上网,健康上网”活动,创设良好的学校上网环境
学校同家长相互沟通,开展“绿色上网,健康上网”活动,共同抵制网上不良信息,树立健康上网的新风尚。追踪小学生上网浏览内容,正确引导小学生上网。现阶段,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如少先队网站、共青团网站、人文教育网站、青春期教育网站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起点和切入口。 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校园网站是学生主要访问的网站之一。目前,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站,应充分、合理利用校园网站的宣传功能,完善服务,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在校园网站中开设专题聊天室通过创建“少先队”聊天室、“共青团”聊天室、“学校社团”聊天室以及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聊天室,为学生提供一些感興趣、有意义的热点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比较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FTP站点。此外,还可以安装一些学习、教育资源软件,供中小学生下载和学习。
(三)强化教育队伍,有效地开展网络德育
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克服羞涩心理、畏惧心理、防范心理。学校可以创建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这种心理咨询还可以通过聊天的形式进行,既消除了面对面的尴尬,又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的心理沟通尊重个体需求,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直面心理教育的衔接、沟通,推进心理教育的深入实施。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德育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教育有效地向校外延伸,是防止学生心理障碍复发、巩固校内心理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在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的同时,给予孩子更有效的上网指导。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社区对管辖区域内网吧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管理;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基地,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影视报刊等媒体也应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做出更多的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当代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利用网络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提高对德育工作进入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之与网络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增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开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艳丽,刘清平.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优化德育环境,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实验研究方案[J].当代教育研究,2009(05).
[2]胡西来.美国开展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启示[J].重庆教育,2003(01).
关键词:网络;小学德育;德育工作
网络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当他们面对各种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问题,成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況
(一)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普及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在网民总人数中占36.7%。根据调查单位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10岁以下网民从0.4%增长至0.9%,总数在300万人左右。目前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紧随电视之后,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等娱乐追求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学习”。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比例超过九成。青少年占网民数的82%。这表明,互联网对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二)小学开展和促进小学生利用网络的情况
一方面,学校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保证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问题。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发挥德育与校园网整合的优势,打造校园网络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网络制度。同时加大普法、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学生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同时也预防学生利用网络做出违法的事。
二、网络对小学生品德造成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 网络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小学生的智力,增强其自信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有限。新的网络平台上,资源交换频率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教育途径增多。小学教育向活泼、生动的方向转变,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使小学生开阔视野。
2. 网络促进适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网络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网络提供较为优越的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利用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使学生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小学生通过网络的发展变化,感受科学技术的力量,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负面影响
1. 负面信息多
许多小学生在成为“网络新一代”之后,由于经受不住网上信息的冲击,其道德素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在道德理念上,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小学生时常在网上任意美化自己,贬低别人,以实现虚拟中的自我。
2. 容易患上“网络综合征”
网络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小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往往会导致他们极度迷恋网络,很容易变得精神萎靡,思维受阻。另外,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很容易受网上信息的吸引,有的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其次,最明显的莫过于对视力和消化功能的影响,直接造成视力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
3. 影响交往行为能力
现实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会使学生进一步依恋网络,从而冷漠对待人际关系,不善与人交往。他们宁愿置身于网络世界而不愿与同学交往,宁愿与网友聊天而不愿与教师、家长交流,从而造成性格孤僻和古怪。
三、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学校教育环境是网络德育的重点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其能应对网络虚拟文化的挑战。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有针对性,让学生亲临其中,体验生活,感受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
(二)创设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为小学生德育营造健康培养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传媒工具,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网络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更加活泼生动,空间更加广阔,资源更加丰富。
四、利用网络进行小学生德育的策略
面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积极的对策应该是在利用网络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扬长避短,使网络在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强化教师引导,提高小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
提高小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网络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在培养学生具备网络使用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自己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要有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自身信息需求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
(二)开展“绿色上网,健康上网”活动,创设良好的学校上网环境
学校同家长相互沟通,开展“绿色上网,健康上网”活动,共同抵制网上不良信息,树立健康上网的新风尚。追踪小学生上网浏览内容,正确引导小学生上网。现阶段,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如少先队网站、共青团网站、人文教育网站、青春期教育网站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起点和切入口。 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校园网站是学生主要访问的网站之一。目前,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站,应充分、合理利用校园网站的宣传功能,完善服务,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在校园网站中开设专题聊天室通过创建“少先队”聊天室、“共青团”聊天室、“学校社团”聊天室以及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聊天室,为学生提供一些感興趣、有意义的热点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比较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FTP站点。此外,还可以安装一些学习、教育资源软件,供中小学生下载和学习。
(三)强化教育队伍,有效地开展网络德育
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克服羞涩心理、畏惧心理、防范心理。学校可以创建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这种心理咨询还可以通过聊天的形式进行,既消除了面对面的尴尬,又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的心理沟通尊重个体需求,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直面心理教育的衔接、沟通,推进心理教育的深入实施。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德育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教育有效地向校外延伸,是防止学生心理障碍复发、巩固校内心理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在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的同时,给予孩子更有效的上网指导。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社区对管辖区域内网吧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管理;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基地,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影视报刊等媒体也应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做出更多的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当代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利用网络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提高对德育工作进入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之与网络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增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开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艳丽,刘清平.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优化德育环境,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实验研究方案[J].当代教育研究,2009(05).
[2]胡西来.美国开展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启示[J].重庆教育,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