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让学习更具生活意义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8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和学生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地理课本应是最美妙的课堂,可是为什么有的地理课却让学生兴致索然呢?这不禁引发了我——一位教龄长达23年的地理老师的思考: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已形成一种传统模式(展示《课程标准》 ——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头回答——教师总结 ——巩固练习),师生都绕着教材转。而地理教材限于编写时间,相对于当前的热点时事有明显的滞后性,所选案例大多远离学生生活,生活的多变性、丰富性、时代性在教材中很难体现出来。围绕教材而教的教学模式已偏离和遗忘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缺少了来自生活的原始和原创问题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新鲜感,对学习内容缺乏神秘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感,学习兴趣无从谈起。这种教学远离生活的现状必须改变。“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应是地理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活动应统一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创建和谐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地理课堂?如何让地理教学面向生活,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可知可感,赋予其更多的生活意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校自2004年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来,各个学科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在校内建有地理园、生物园;与厦门市气象台、地震局、海洋局等多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拥有宝贵的课外学习平台。而地理因其包含天地万物的学科特点,在野外考察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天体观测、植物观察、地层观察、气象观测、自然环境与灾害调查、商业区布局、旅游资源调查等等。这就使面向生活,开展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我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重视课程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突破单一学科课程体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形成立体式的、发展性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学科教材,构建多元学习领域的二维课程载体,改变教学思路,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时注重在生活情境创设下的思维探究,在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地理知识背景和地理技能技巧。研究性学习则以校本选修生为对象,将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探讨对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性学习资源。两种课程载体对象不同、方式各异,功能交互,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创新的潜能得以开发,美好的生活得以展现。
  为此,在高一年级,高考压力较小的前提下,我尝试着构建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二维课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进行探究式教学。下面以必修1自然地理《行星地球》一章的学习为例说明。
  学习必修1自然地理时,我做了一个“学生已经历的自然体验”调查。据调查,攀爬高山、野外露营、吃野外果实、观日出日落、采野菜、捉泥鳅等自然体验一次都没经历过的学生比率达到70%~90%。有体验的学生也大多是跟随旅游团去获得的。学习的自然体验明显不足。于是,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拥有认知的好奇心与探究心,亲近自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实验”应是地理科学习的总目标,促使学生主动接触自然,引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认知和关心,直至积极进行野外实践,开展地理实验与观测;促使学生“带着意识去做”,“带着目的去做”,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地理思维能力,学会调查、考察及综合分析,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发展。鉴于高一学生对自然体验的缺失,在学期初始学习《行星地球》一章时,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以下观察实践活动并在所带班级进行二维课程的实验性教学:
  1.请早上、中午上学时途经湖滨西路的同学以简笔画、漫画等形式呈现并配以文字说明在公交车上(假设公交车上乘客很少)的座位选择。
  2.组织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结合军训,安排观日出、日落活动。感受地平圈,绘出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在活动过程中学会选择观察地点;使用指南针;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
  3.组织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结合军训,安排观潮活动。要求:提交一份观潮日记。
  【设计意图】乘车往返、日出日落、潮起潮落,这些都是厦门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司空见惯,很少去观察思考,类似的生活与学习完全割裂,学生生活的轨迹仅两点一线,学习也只钟情于教材内容。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活”不只是日常琐碎贫乏的生活,而应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1~3观察实践活动费时少,组织难度小,具有可操作性。学期初始,帮助学生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观察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的地理”,初步学会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探索,引发他们对地球运动及地理意义的好奇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的同时,能变生活中的问题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
  4.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观察技能培训。要求:学会选择观察地点;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野外简易定向方法;使用指南针;学会天体高度(太阳、月亮高度)的简易测量方法;学会做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日记。
  5.参观厦门市气象台及天文馆,校小型天文馆、校地理园。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操作寻星系统,进行简单的星相观察。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厦门市及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学会基本地理观察技能,为进行地理观察、考察活动做好准备。体验地理观测与地理考试的关系,例:请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对学生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大有裨益。初步体验地理学科与物理、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如:通过观测活动、简易地图的绘制等使学生的测量、计算、观察、画图、讲述、写作等技能得到发展。
  6.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上午课间操时、下午体育锻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高度的简易观察。要求:拍摄照片(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拍摄);提供观察记录。
  7.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周末观测:记录11点7分44秒时(厦门地方时11点时)、12点7分44秒时(厦门地方时12点时)、13点7分44秒时(厦门地方时13点时)2B铅笔的影长、位置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高度观察。要求:拍摄照片(同一地点拍摄);提供观察记录,绘制铅笔影长的某日变化图、观察期内的铅笔正午影长变化图。
  8.从农历初一开始,查找厦门每天月出时间。以此为依据,观察二个月内月亮的形状和她在空中位置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提示:可从月出时间、月相、月出时月亮在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9.从农历初一开始,记录二个月内潮汐出现的时间和潮位。做好观察记录。
  【设计意图】将所学地理观察技能运用于实际观测中,发展学生观察、推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观测感受地方时、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视运动轨迹。通过绘制太阳视运动轨迹图、铅笔影长的日变化图,锻炼分析、处理观测记录能力和绘图能力。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创设生活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生成了“农历与月相”、“潮汐的由来”、“农历的由来”“地理中的数学”等研究性学习课题。
  10.运用数学、地理相关知识,探讨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方法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方法及时空变化规律。
  11.设计厦门经纬度的测量方法。
  12.参观“滨海森林居住小区(学校后门一个住宅小区,不少学生租住在此,方便调查)”的布局,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对不同格局的1号楼、2号楼、3号楼进行评价(提示:可从采光、通风、日照等方面着手)。
  13.画出自家所在的住宅小区图,并对自家住宅做出评价。
  14.选择某一新开发楼盘,设想为自己选购一套住宅,并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完成了1~9项观察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观察所得的感性认识与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理性知识相得益彰,已对地球运动原理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的地理考察技能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为知识内化和迁移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的同时,知晓了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不知不觉,让地理为生产生活服务就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案例】以“漫画呈现公交车上的座位选择”及“简绘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活动为例简介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第一课时的教学。
  学生A、B的探究结果:无论往返,大多选择临筼筜湖一侧,喜欢筼筜湖景色。
  学生C、D的探究结果:无论往返,大多选择临海湾公园一侧,喜欢欣赏海湾公园景色。
  学生E、F的探究结果:早晨上学时选择临筼筜湖一侧;中午上学选择临海湾公园一侧。下午放学选择临海湾公园一侧。
  E:可以欣赏不同的景色,如“清晨的筼筜湖”,“鹭江落日”。
  F:可以避开太阳照射。
  学生G的探究结果:随便,都行。
  学生H的探究结果:早晨上学随便坐哪侧,中午上学选择临海湾公园一侧。避开太阳。
  通过筛选,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E、F、H的探究结果,作为问题情境,引入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第一课时的教学,引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发现:公交车座位选择→日照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日照强度日变化、日照范围日变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太阳视运动轨迹→地方时的设置依据→时差的形成→时区的设置和区时的换算。
  完成“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这部分课堂教学后,我设计布置了以下四道地理作业,以巩固和检测教学效果,为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埋下伏笔。
  1.若你与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游学的网友同时在线,最佳时间应该是北京时间几点?
  2.观察验证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写出简单的观察报告。
  3.结合数学中有关“抛物线”知识,小组讨论推导昼长与日出时刻的数学关系式,并用图示加以说明。
  4.从第6项、第7项两项观测活动中你有何发现,能解释原因吗?
  第一题作业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而设,具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结合数学知识通过相互探讨,能够完成。
  第二题作业属于地理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学原理的正确性。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即可完成,难度系数小。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第三题作业是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课标的基础上,阅读分析数学教材,和数学教师探讨了“抛物线” ——这一知识点与“太阳视运动轨迹”的联系而确定的。旨在通过高中地理与数学的科际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各学科间知识可以融会贯通,而数学知识在地理中的运用,也将使作业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切实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第四题作业为后续《地球运动》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的教学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鉴于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显著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迁移和实践的难得机会。况且目前高考各学科命题都在逐年增加跨学科综合题——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2008年文科综合试卷全国卷第39题中关于土扈特回归的命题,2011年文科综合试卷福建卷第14题中关于坎儿井的命题等。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科际联系,使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正相关效应,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高中学习任务繁重,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作业量远远大于初中阶段的残酷现实面前,教师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作业,设计合适的观察任务就成为二维课程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如果任务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如若任务过于艰难,无从下手,学生可能会畏难而退。只有选择、设计了合适的作业,学生才能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探索各方面的知识,研究生活中的奥妙,才能使学习中的生活意蕴越来越浓厚、醇香。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性教学,我受益良多:借助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构建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二维课程,诱发学生的好奇和探究心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从地理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观测活动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中提炼素材,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服务课堂教学,使地理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引领学生发现,分析并尝试解释观测结果,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实践,走进生活,验证和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起到引导、提升和超越的作用。学生身体力行、兴致勃勃、神游其中,地理自然就让学习更具生活意义,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便成为一种享受,日积月累,他们拥有了一双慧眼,领略了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地理课堂便成为学生的乐园。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2012年江苏高考,我们三厂中学物化模块化学学科,总体达B率为52%多一些,与往届相比,我们的达B率略有提高,也达到了学校对我们制订的目标和要求。但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反思我们的成功经验与不足,这对提高我们自己,实现新老高三的无缝对接,力促2013届高三高位走强,都是有益的。仔细寻思,2012届高三一路走来,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切实重视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1,认真研讨、制订高三化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并用的智力活动。是一种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用来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语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可见学语文是离不开朗读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6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这一主题展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依托,以百年党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时间线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单位的館藏中,遴选出100件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
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觉得,学生心态的培养非常关键,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对于语文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轻视心理,因而导致了语文成绩很难提升,所以,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心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近十年,在这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列出,以抛砖引玉。  一、滴水穿石,功在平日  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将学习落实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英语听说课堂分层教学推进。通过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类,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活动,从而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取得了可行性的进步。  【关键词】分层教学听说课训练活动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
【内容摘要】阅读辅导是对学生的阅读目的、内容和方法给予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学校图书馆开展并做好阅读辅导工作,会对学生起到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启迪思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 阅读 辅导    在当今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学生需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的来源相当一部分在课外书籍中。作为学校图书馆要为学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复习枯燥、单调、乏味,教师教得无激情,学生学得无热情,往往耗时费力,效率低下,成了味如鸡肋的课堂。在小学数学复习中,增加主动味,增设趣味性,增添和谐味,增强应用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主动趣味和谐应用  复习课中没有新授课的新鲜,往往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复习课就变成了枯燥、乏味又单一的练习课、讲授课、考试课,学生“被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在小学阶段,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对《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这篇文章都非常熟悉,在备教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老师都将它当作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来对待。但我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了文本后发现,它主要是介绍鸭嘴兽这一动物的奇特所在,人们对鸭嘴兽认知上“由不相信到相信”的变化过程,进而告诉读者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要注重实践调查,要在发现真相后再下结论。  因此关于这篇文章,我们究竟是应该把它当成一篇说明文的范本,来一点点地在文本中寻找
【内容摘要】“案例研究”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分析了“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特点、作用,以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案例研究” 作用 策略 环节    《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新课程中要倡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
【内容摘要】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作文的布局谋篇、语言锤炼等写作技巧训练,而忽视写作内容的挖掘。其实造成学生写作困扰的很大一因素是“无米下炊”,尤其是九年级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阅读视野和生活体验均相对受到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单纯地从写作技巧上指导学生写作,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不妨换个角度来指导九年级学生写作:立足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