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少问题,拓宽习作的范围,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愿望。教师如果能按文中的几点去做:一、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二、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三、加强指导,教给写作方法;四、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兴趣能力素材作文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写的能力比读的能力教起来更加困难。这是因为:就作文而言,比较好教的内容是有关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技巧,包括组词、造句及标点等在内的文字基本功即“文内功”;较难教的却是写作主体从观察、体验、思索到想象、创造等思维的能力及其对外物、内情由内孕到外化的那种表现的能力。我想:作文难,难就难在这里。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语文教师很怕教作文,也害怕改作文。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每次作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写作文言之无物,后进生更是不会动笔。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才能慢慢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1、 作文的评改要注重激励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首先得让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 学生写完作文后,老师要及时进行评改,而且在评改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励机制。即使是学生的作文写得一无是处,你也要能以火眼金睛,找到他的优点之处,并写上几句鼓励、赞扬的话,以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特别是评语要注意使用激励机制,这样学生才会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才会想写作文,而不是怕写作文。
2、写真实的情感
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关活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对作文感兴趣。 如教学《我最喜欢小动物》时,我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小动物,先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皮毛的颜色、形状、运动、行走间的动态。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观察的全过程, 再让学生对其心理感受等写下來。这样,调动了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体验对象的特点,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
1、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坛,树木,喷水池,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启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棵树,进而过渡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等等,使学生逐渐爱上写作。
3、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雷雨》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课外,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夏日炎热的气候,以及雷前雷后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
三、加强指导,教给写作方法
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浮现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作,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人家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的。
第二、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猎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切记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几句要求一说了事。
四、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那么,如何积累雄厚素材呢?
首先,要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抓住这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网络资源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其次,要从书本中积累素材。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积累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多练多读,让学生有内容,有情趣地完成作文,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积极创作,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兴趣能力素材作文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写的能力比读的能力教起来更加困难。这是因为:就作文而言,比较好教的内容是有关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技巧,包括组词、造句及标点等在内的文字基本功即“文内功”;较难教的却是写作主体从观察、体验、思索到想象、创造等思维的能力及其对外物、内情由内孕到外化的那种表现的能力。我想:作文难,难就难在这里。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语文教师很怕教作文,也害怕改作文。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每次作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写作文言之无物,后进生更是不会动笔。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才能慢慢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1、 作文的评改要注重激励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首先得让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 学生写完作文后,老师要及时进行评改,而且在评改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励机制。即使是学生的作文写得一无是处,你也要能以火眼金睛,找到他的优点之处,并写上几句鼓励、赞扬的话,以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特别是评语要注意使用激励机制,这样学生才会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才会想写作文,而不是怕写作文。
2、写真实的情感
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关活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对作文感兴趣。 如教学《我最喜欢小动物》时,我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小动物,先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皮毛的颜色、形状、运动、行走间的动态。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观察的全过程, 再让学生对其心理感受等写下來。这样,调动了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体验对象的特点,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
1、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坛,树木,喷水池,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启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棵树,进而过渡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等等,使学生逐渐爱上写作。
3、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雷雨》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课外,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夏日炎热的气候,以及雷前雷后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
三、加强指导,教给写作方法
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浮现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作,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人家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的。
第二、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猎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切记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几句要求一说了事。
四、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那么,如何积累雄厚素材呢?
首先,要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抓住这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网络资源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其次,要从书本中积累素材。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积累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多练多读,让学生有内容,有情趣地完成作文,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积极创作,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