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有许多数学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其实,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倡返璞归真
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法。如在教学代数式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入:“儿歌是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今天,我们唱一首大家熟悉的儿歌吧!”然后,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出儿歌内容,让学生齐唱: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儿歌的插入,为枯燥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几分乐趣,而且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学生心情轻松,处于兴奋状态,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接着,笔者提问:“你们能发现儿歌中的数字规律吗?你们能完整地唱完这首歌吗?”学生们纷纷点头,踊跃参与。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发挥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不等式时,笔者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运用数学式子表示下面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一辆轿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是x km/h,已知公路对轿车的限速是90 km/h,如何表示x与90的大小关系呢?”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得出常用的不等号<、>、≠、≤、≥。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才能让学生克服困难,把数学知识从抽象转化为具体,再从具体转化为抽象。
三、把握认知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面对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相互联系的思维方法,辩证地对待各种数学思维,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篮球赛上,运动员们全力以赴,而场外的教练运筹帷幄。篮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的体能、速度等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运动员的各种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在比赛开始后的一段时间,球员的状态是最好的。经过调查发现,球员的状态y和时间t之间是有关系的。”然后,笔者用PPT展示了y和t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比赛开始后第6分钟时与比赛开始后第30分钟时比较,球员在哪个时间的状态更好?②比赛开始多久后,球员的状态最好?”
通过独立思考及相互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①的答案。在做②题时,学生碰到了障碍,笔者提示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求出y为多少时的变化范围。“这是个什么样的函数?它具有哪些独特的性质?”通过笔者的逐步引导,学生产生了探究欲,进而开始学习新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最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水源中小学)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倡返璞归真
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法。如在教学代数式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入:“儿歌是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今天,我们唱一首大家熟悉的儿歌吧!”然后,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出儿歌内容,让学生齐唱: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儿歌的插入,为枯燥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几分乐趣,而且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学生心情轻松,处于兴奋状态,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接着,笔者提问:“你们能发现儿歌中的数字规律吗?你们能完整地唱完这首歌吗?”学生们纷纷点头,踊跃参与。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发挥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不等式时,笔者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运用数学式子表示下面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一辆轿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是x km/h,已知公路对轿车的限速是90 km/h,如何表示x与90的大小关系呢?”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得出常用的不等号<、>、≠、≤、≥。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才能让学生克服困难,把数学知识从抽象转化为具体,再从具体转化为抽象。
三、把握认知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面对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相互联系的思维方法,辩证地对待各种数学思维,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篮球赛上,运动员们全力以赴,而场外的教练运筹帷幄。篮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的体能、速度等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运动员的各种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在比赛开始后的一段时间,球员的状态是最好的。经过调查发现,球员的状态y和时间t之间是有关系的。”然后,笔者用PPT展示了y和t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比赛开始后第6分钟时与比赛开始后第30分钟时比较,球员在哪个时间的状态更好?②比赛开始多久后,球员的状态最好?”
通过独立思考及相互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①的答案。在做②题时,学生碰到了障碍,笔者提示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求出y为多少时的变化范围。“这是个什么样的函数?它具有哪些独特的性质?”通过笔者的逐步引导,学生产生了探究欲,进而开始学习新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最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水源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