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化”作文:拨生命弦 涌表达泉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liu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心智发展水平,掌握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懂得依顺学生,引导学生。当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时,他们就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反之,当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规律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学得枯燥、困难。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当追求“生本化”——所谓“生本化”作文,就是注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发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可以说,“我感”与“我思”是“生本化”作文的灵魂。确实,唯有调动学生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孕育出世间最美的文字花朵。
  下面我就一位老师执教《赏析颁奖词中学语言》一课前后两次的磨课过程,从材料的呈现、写作的方式、评价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谈谈笔者对于“生本化”作文的初步理解。
  
  一、材料呈现:从单一呈现到立体呈现
  
  吃透两头是作文教学有效的基础。所谓的吃透两头:一是钻研教材,吃透要求;二是研究学生,换位思考。是呀,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就明确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理解这次习作课的目标是什么,明确通过指导引领学生达到怎样的要求。
  就拿呈现“颁奖词”这一学习材料的方式方法来说,教师以最大努力去研究学生,不断进行换位思考,从他们原有的作文基础出发,再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颁奖词”这一学习材料呈现的方式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我们先来看看这位老师的前后两次设计——
  第一次设计:
  1.出示两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教师朗读。
  2.让学生说说颁奖词与平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颁奖词的特点。
  4.再读颁奖词,找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位人物的感人精神。
  第二次设计:
  1.出示关于两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平白、口语化的语言),请学生自由读。
  2.教师读一段颁奖词,让学生听听是写谁的颁奖词,为什么认为是他?
  3.出示同一人物的感动事迹与颁奖词,看看颁奖词与我们平常的话有什么不同?
  4.再来读读这段颁奖词,琢磨颁奖词的特点。
  本次习作教学以理解颁奖词特点词为经线,以学会表达感动、感恩为纬线,使生活的体验与语言的感悟有机融合,即引导学生精神世界的生发,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同化与升华,进而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但是按照设计一,学生的感悟发现甚微,颁奖词的特点几乎都是由老师讲出来的。而按照设计二学生在两篇材料的比较后,自己悟出了颁奖词的凝炼、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显得更为真实。这是因为学生在读了口语化的材料基础上,对语言的感受就有了积淀,再问为什么是写黄舸的颁奖词,学生就会进行比较。这样的处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生动地体现了作文教学的以生为本。
  
  二、写作方式:从独立写作到合作写作
  
  如何让学生做习作的主人。在习作课堂中,我们不但要留下尽可能多的时空,让学生有空间、有时间去认识、去思考、去想象表达、言说和写作,而且要充分发挥伙伴合作和小老师的作用,让学生做主人,自己确定主题、自己拟题,让学生学会自主表达、互批评价,在他们意愿的自觉驱动下来学习作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小学生写作既要能独立完成,而且可以倡导师生合作完成、生生合作完成。不妨以本课“学写颁奖词”这一环节为例来佐证笔者的见解——
  第一次设计:
  1.学习了颁奖词的写法,下面请大家说说生活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自己想写谁就写谁,请独立完成写颁奖词。
  第二次设计:
  1.下面我们一起来赞赞我们班级中在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同学。
  2.请大家合作为班里的同学(一名在运动会上获得冠军的同学)写颁奖词,师生交流互助。
  3.欣赏集体完成的颁奖词,学生畅谈感受。
  4.自己再为班里的其他同学或课文里的人物写写颁奖词。
  颁奖词华丽、诗意、简洁,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起来还真有点难。第一次设计中,由于没有经过“试水”就让学生开始独立写作,学生往往会感到一时无从下手。而第二次设计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写颁奖词,在互动交流中使学生感觉到写颁奖词并不难,在民主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拓宽了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汇集某个人的感人事例,共同体味到颁奖词背后的情味和意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将情感喷涌而出,恣意流淌。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其他人的颁奖词自然就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有梯度,学生也敢于写了。学生自然会觉得颁奖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很容易写,很有趣味,写颁奖词的过程也俨然成为学生一次生命价值与追求的交往和共存。
  
  三、评价方法:从鉴定性评价到欣赏性评价
  
  传统作文评价以寻找缺点为主的,往往伤害学生写作自信,使之缺乏成功感。而“生本化”作文评改是一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作文评价,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是赏识性的学习,是建构性的学习,是批判性的学习,是富有情趣的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生本化作文评改,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评改模式,一改鉴定性评价评优说缺的下结论方式,重在推行欣赏性评价,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仍以《赏析颁奖词中学语言》一课的习作评价为例——
  第一次设计:
  读学生写成的颁奖词,教师点评优缺点。
  第二次设计:
  1.指名读学生写成的颁奖词,其他同学听,相互说说哪句话、哪个词让你印象深刻,哪件事情令你感动。
  2.如果是你,还会对这一颁奖词作哪些更改或补充,请发表你的高见。
  第一次设计中,学生害怕老师点评自己的作文,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缺点,而大部分同学也无心听老师的点评了。第二次教学设计实施后,被点评的学生显然没有了思想负担,而其他同学也在专心地寻找习作中的亮点,并不断提出关于修改颁奖词的新建议。请看采用第二次教学设计后的教学实录片段——
  (一学生读关于班级“小雷锋”赵宁的颁奖词。)
  生甲评议:我认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这句颁奖词概括出了我们班级“小雷锋”赵宁的最主要品质。
  生乙评议:“最早到校擦桌子,最晚离校关门窗”这句话运用对偶的方式点明“小雷锋”赵宁一直在为我们班级作贡献,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凝炼。
  生丙评议:读到“唯独”“一声不响”等词语,我仿佛又看到了赵宁平时急别人所急,想别人所想的高大形象。
  生丁:我还想在颁奖词中加入一件感人事例——那次运动会上,别班的一个同学由于身体不舒服吐了一地。赵宁同学不怕脏,不怕臭,先拿自己的水壶让那位同学漱口,然后马上转身去找扫把。加入这件大家不曾注意到的小事,我想可以更加突出赵宁的“小雷锋”形象。
  ……
  确实,“生本化”作文评改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习作,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找到独特的新意;教师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引导学生将正面和反面、纵向和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树立学生的习作信心,扩展学生的习作创新空间。
其他文献
最近,从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孩子撅着嘴没好气。其母说:“我病一天你就这样,如果我岁数大了,久卧病床,你该如何?”孩子回答:“妈,别急,不会让你受罪的。”其母感到欣慰,心想女儿还真懂事,不由得又问:“怎么个不受罪法?”其女回答:“安乐死!”母亲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对这件事情,我们且不去探究它的真实性,但这却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竭尽所有,用爱和物质为孩子铺设锦绣前程,但他们为
认识课文人物,理解课文人物,把握课文人物特点,以及有效发挥人物在课文中的作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个学段中都提出了对课文人物的阅读任务。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与把握的要求会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步提高。从对感兴趣的人物说说感受,到关心人物的命运,再到喜恶、崇慕人物,层层深入。人物是理解课文的窗口,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也是熏陶学生心灵的凭借。阅读教学中,教者对
初夏这段日子,仿佛回到春天。接连下了很多场的雨,到处湿漉漉的。晚上得闲到楼上看花,深深地体会到老杜“花重锦官城”的“花重”了,不堪负荷的花瓣落了一地,寂静地躺在雨水中的那些凋零的花瓣,略带寒意,莫名让人心伤,侧侧轻寒剪剪风。怒放也不过是昨天的事,那每一小朵的生动脸庞,围拢聚合成一丛丛一簇簇,像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生命。但转眼,光阴无痕,岁月迅疾……  整个周末都奔波在路上。接孩子回家,送孩子返校,还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的课堂,那就是把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紧扣文本,准确解读,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细读文本,研究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方法、环节的确定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课例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直接面对教室里发生的真实事件与客观需求。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出现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研究的主题应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当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才能成为课例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提炼“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谈谈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工程,它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传统的概念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演绎式的教学,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和运用概念,教学流程通常是:感知材料—呈现概念—学生记忆概念—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中国科学院李邦河院士曾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所以,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绝不是以学会概念为
“同学们做了36朵黄花和60朵红花。把这些花分成相同的若干束,要求每束里的黄花朵数一样多,每束里的红花朵数一样多。想一想,最多可以分成几束?每束里的黄花和红花各有多少朵?”  这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里的一道基本题,本题考查的是:(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这是一道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实用价值的习题,只需运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有关知识
片段一:在操作中复习,提供锚桩  教师出示若干长8厘米,宽6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  师:用一些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要尽可能小,怎么拼?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拼成  板:小长方形→大正方形  师: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拼一拼。  师:说说边长是几厘米?  生:24厘米。  师:为什么是24厘米?  生:边长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就是8和6的公倍数。  师: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整个小学四则运算的重要内容,是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乘法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乘数由一位数拓展为两位数,是整数乘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飞跃。  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以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有了一定的感知,只是乘的数位数多了一位,有适当迁移就可以了。然而现实的教学却令人大吃一惊,很多同学有困难,不会计算:乘的顺序错了,积的书写也错了…
刘宜兰老师执教的《滥竽充数》这一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本课教学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我作为与刘宜兰老师牵手的名师,和她一同经历备课、磨课、赛课的过程,因此,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历程深有体会。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