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个基础性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它不仅是本学科的需要,同时也会给其他学科以导向和引领的作用。笔者想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如下浅见,以求与同仁共勉。
一、 语文课怎样上才算是符合新课改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和必须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积极树立新的学生观、语文观。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中要求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无论是目标确定,还是策略的实施,关注的往往是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人为地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改变这种弊端,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把学生定位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对不同梯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过程,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是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扭转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教师无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还是课上教学,都要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如对字词的积累,不要再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可采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积累课上汇报的方法。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扭转教学过多的讲解和带有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通过自主、合作,达到消化理解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脚,当好组织者、帮助者、引领者,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三是要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一个原则,即“求同存异”。“求同”是主要的,因为它体现了对文本中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的尊重;“存异”是必要的,因为它突出了阅读者的个性差异和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要求教师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是要树立起大语文观,强化实践活动的整合功能。语文实践活动不是语文课程的花架子,而是一个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功能整合体。教师绝不能借什么资源缺乏、学生基础差等因素的存在而忽略语文实践活动,不上综合课。首先,教师要充分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做好我们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
二、新课改下语文课应有怎样的特色
笔者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而言。笔者感到,一些教师为了落实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地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刻意搞形式,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问题的设置仅限于对文内容理解的层面上,不让学生朗读课文,不培养语感,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训练思维,弱化了语文课的特点。因此强调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那么,在新理念新型学习方式下,怎样才能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上语文味呢?笔者以为,应该抓住“根本”,突出“特色”,强化“重点”,搞好“设计”。
一是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知识包括标点、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教学中要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语文里,结合具体语文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从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和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技巧。从根本上说,没有语言何谈语文素养!
二是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色——朗读。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还原成为有声的语言,是一种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意为目的的综合性的阅读活动。语文教学,突出了朗读,就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上不能没有读书声。教师不仅要通晓朗读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总要求下具体达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三是要强化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课改的重头戏,也是教师花费精力最多。然而,由于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也纳入课堂,导致阅读教学相对骤减,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上好阅读教学?笔者想谈一下想法。
首先要突出阅读教学课堂重点,强化课型创新。教师必须对每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分析,并针对教学篇目及不同的教学目标深入钻研课文。对教学资料进行大胆取舍,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突出单节教学重点的课型及教案。如语言积累课、朗读指导课、语言品味课、技法探究课、感悟欣赏课、说写练习课等等。这样每节课相对集中地学习某项内容或训练某项技能,学生的学习内容或技能可以得到强化,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同时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
其次是要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以能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的教学问题代替繁杂细碎的提问,“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打碎敲等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活动的主体”。
第三是要运用对话方式,让读者与作者、文本、同学、老师进行对话交流,从而真正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者。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底蕴、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作用,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情境,感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四是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如何把抽象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等等融入具体的教学操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过去完成备课意识转变为现在的设计意识,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这是新课标课堂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班级和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设计,创新课堂教学。这里首先是强调课堂设计的开放性。正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问题终,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多在激发和引导上下功夫,教师要真正作为平等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与撞碰。要克服过去那种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完成设计,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内的“请君入瓮”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应该是开发型的设计,课堂氛围、课堂空间也应是开放的。其次强调课堂设计的针对性。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着重解决语文教学要“教什么”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主要解决教师心中无数,教学思路不清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重点解决教师语言平淡、缺少文采,不能吸引感染学生问题。精心设计课型,主要解决语文知识得不到落实的问题。
总之,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在课改中实施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新课标、新教材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进行完美的演绎。
一、 语文课怎样上才算是符合新课改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和必须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积极树立新的学生观、语文观。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中要求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无论是目标确定,还是策略的实施,关注的往往是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人为地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改变这种弊端,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把学生定位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对不同梯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过程,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是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扭转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教师无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还是课上教学,都要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如对字词的积累,不要再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可采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积累课上汇报的方法。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扭转教学过多的讲解和带有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通过自主、合作,达到消化理解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脚,当好组织者、帮助者、引领者,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三是要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一个原则,即“求同存异”。“求同”是主要的,因为它体现了对文本中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的尊重;“存异”是必要的,因为它突出了阅读者的个性差异和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要求教师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是要树立起大语文观,强化实践活动的整合功能。语文实践活动不是语文课程的花架子,而是一个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功能整合体。教师绝不能借什么资源缺乏、学生基础差等因素的存在而忽略语文实践活动,不上综合课。首先,教师要充分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做好我们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
二、新课改下语文课应有怎样的特色
笔者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而言。笔者感到,一些教师为了落实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地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刻意搞形式,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问题的设置仅限于对文内容理解的层面上,不让学生朗读课文,不培养语感,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训练思维,弱化了语文课的特点。因此强调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那么,在新理念新型学习方式下,怎样才能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上语文味呢?笔者以为,应该抓住“根本”,突出“特色”,强化“重点”,搞好“设计”。
一是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知识包括标点、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教学中要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语文里,结合具体语文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从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和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技巧。从根本上说,没有语言何谈语文素养!
二是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色——朗读。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还原成为有声的语言,是一种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意为目的的综合性的阅读活动。语文教学,突出了朗读,就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上不能没有读书声。教师不仅要通晓朗读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总要求下具体达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三是要强化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课改的重头戏,也是教师花费精力最多。然而,由于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也纳入课堂,导致阅读教学相对骤减,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上好阅读教学?笔者想谈一下想法。
首先要突出阅读教学课堂重点,强化课型创新。教师必须对每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分析,并针对教学篇目及不同的教学目标深入钻研课文。对教学资料进行大胆取舍,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突出单节教学重点的课型及教案。如语言积累课、朗读指导课、语言品味课、技法探究课、感悟欣赏课、说写练习课等等。这样每节课相对集中地学习某项内容或训练某项技能,学生的学习内容或技能可以得到强化,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同时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
其次是要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以能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的教学问题代替繁杂细碎的提问,“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打碎敲等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活动的主体”。
第三是要运用对话方式,让读者与作者、文本、同学、老师进行对话交流,从而真正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者。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底蕴、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作用,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情境,感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四是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如何把抽象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等等融入具体的教学操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过去完成备课意识转变为现在的设计意识,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这是新课标课堂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班级和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设计,创新课堂教学。这里首先是强调课堂设计的开放性。正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问题终,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多在激发和引导上下功夫,教师要真正作为平等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与撞碰。要克服过去那种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完成设计,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内的“请君入瓮”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应该是开发型的设计,课堂氛围、课堂空间也应是开放的。其次强调课堂设计的针对性。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着重解决语文教学要“教什么”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主要解决教师心中无数,教学思路不清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重点解决教师语言平淡、缺少文采,不能吸引感染学生问题。精心设计课型,主要解决语文知识得不到落实的问题。
总之,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在课改中实施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新课标、新教材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进行完美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