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探讨正确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0例)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护理前后的SDS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78.9%,远小于观察组(100.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护理后的SDS评分均远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体位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全面的护理措施可缓解其抑郁心理,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护理;效果;措施
目前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就是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身体浮肿、咳嗽、呼吸困难等,预后效果差,有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生活。有关资料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预防该病的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对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了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包括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8~77岁,平均(65.3±2.1)岁;基础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心肌梗死7例,缺血性心肌病12例;心功能NYHA分级(入院时):Ⅱ级26例,Ⅲ级8例,Ⅳ级6例。所有患者均与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标准相符合,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确诊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饮食护理。由于心脑血管疾病会受到肥胖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需嘱咐患者控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维持体重均衡,禁忌油炸食物与烟酒。在进食时用以易消化、清淡、高蛋白、低热量、低脂、低盐的食物为主,建议患者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但也不可过度饥饿,逐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
②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嘱咐并监督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使药效得以发挥。另外护理人员应掌握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处理。对于个别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发现之后需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配合给予治疗。
③体位护理。要求患者尽量保持端坐位或坐卧位,下垂双腿,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负担减轻,调节床的角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定时巡房,避免发生坠床事故。经常为患者拍背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肢体不同关节的被动运动,并按摩肌肉,避免褥疮。
④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其受到疾病以及压抑环境的影响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情绪不佳,治疗配合度低,一些患者除了拒绝检查之外甚至会打骂医护人员,很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使其注意力分散,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建议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其鼓励和关爱,不要让患者感到孤独,增进护患关系,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使患者能够满意护理服务,消除其负面情绪与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在入院时与接受治疗与护理措施2周后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情况,另外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满意率=满意人数/总人数×100%),观察、记录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为使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在录入时选择双人录入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并用x2进行组间比较的检验,采用(均数±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并采用t进行组间比较的检验。以P<0.05为度判定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1例死亡,观察组未出现死亡病例,存活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并出院。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康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78.9%,远小于观察组(100.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症状缓解时间均远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与康复情况比较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情况对比
实施护理措施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措施2周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情况对比
3 讨论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治疗疾病,对于护理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3]。由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过程较长,许多患者会产生悲观、担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通过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4]。而且合理用药、科学调控饮食可促进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远小于观察组,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护理后的SDS评分(护理干预前无显著差异)均远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体位护理、心理护理、活动指导、健康教育等全面的护理措施可缓解其抑郁心理,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志芸. 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3):335-336.
[2] 姜淑霞,程建云,彭巧君,等. 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02):241-243+247.
[3] 秦玉霞,李惠萍,韦学萍, 等. 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4,(21):2517-2520.
[4] 程霄霄,陈秀芳,朱再胜,等. 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4,(31):91-94.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护理;效果;措施
目前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就是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身体浮肿、咳嗽、呼吸困难等,预后效果差,有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生活。有关资料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预防该病的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对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了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包括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8~77岁,平均(65.3±2.1)岁;基础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心肌梗死7例,缺血性心肌病12例;心功能NYHA分级(入院时):Ⅱ级26例,Ⅲ级8例,Ⅳ级6例。所有患者均与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标准相符合,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确诊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饮食护理。由于心脑血管疾病会受到肥胖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需嘱咐患者控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维持体重均衡,禁忌油炸食物与烟酒。在进食时用以易消化、清淡、高蛋白、低热量、低脂、低盐的食物为主,建议患者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但也不可过度饥饿,逐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
②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嘱咐并监督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使药效得以发挥。另外护理人员应掌握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处理。对于个别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发现之后需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配合给予治疗。
③体位护理。要求患者尽量保持端坐位或坐卧位,下垂双腿,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负担减轻,调节床的角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定时巡房,避免发生坠床事故。经常为患者拍背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肢体不同关节的被动运动,并按摩肌肉,避免褥疮。
④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其受到疾病以及压抑环境的影响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情绪不佳,治疗配合度低,一些患者除了拒绝检查之外甚至会打骂医护人员,很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使其注意力分散,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建议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其鼓励和关爱,不要让患者感到孤独,增进护患关系,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使患者能够满意护理服务,消除其负面情绪与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在入院时与接受治疗与护理措施2周后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情况,另外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满意率=满意人数/总人数×100%),观察、记录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为使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在录入时选择双人录入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并用x2进行组间比较的检验,采用(均数±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并采用t进行组间比较的检验。以P<0.05为度判定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1例死亡,观察组未出现死亡病例,存活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并出院。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康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78.9%,远小于观察组(100.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症状缓解时间均远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与康复情况比较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情况对比
实施护理措施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措施2周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情况对比
3 讨论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治疗疾病,对于护理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3]。由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过程较长,许多患者会产生悲观、担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通过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4]。而且合理用药、科学调控饮食可促进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远小于观察组,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护理后的SDS评分(护理干预前无显著差异)均远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体位护理、心理护理、活动指导、健康教育等全面的护理措施可缓解其抑郁心理,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志芸. 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3):335-336.
[2] 姜淑霞,程建云,彭巧君,等. 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02):241-243+247.
[3] 秦玉霞,李惠萍,韦学萍, 等. 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4,(21):2517-2520.
[4] 程霄霄,陈秀芳,朱再胜,等. 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4,(3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