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语文课程的评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我们如何评判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最直观也是最客观的莫过于学生的作文。
文章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思维花朵。大脑中所有的素材在写作的刹那都被调动,美好的词句如泉水汩汩,流出笔端成为一篇妙文,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才思泉涌”的意思。但可悲的是,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还是“应试作文教育”,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高考,很多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这样的体制下常常被扼杀。为求保险,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提倡学生写“奇文怪文”,通常会给他们提供所谓的范文,教给他们固定的模式,甚至连表达某种观点该用何种语句都会让学生背诵。我的学生里也常常有这种作文教育的陪葬品,其实现在想来,他们的作文,似乎鲜有富含真情实感的句子,往往都为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生搬硬套一些并不恰当的华丽文段。因此,一个好的句子、一段好的文段,你有可能会在无数同学的无数次作文当中读到,无论合适与否。
关于作文教学,很多理论知识众所周知,我个人有点愚见希望和大家分享。
一、求“真”——生活是“源头活水”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每位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会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就高中生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文章要有“魂”。这“魂”,就是指作文的真情实感。我们常常对学生说,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像没有血肉的形体,形同虚设;就像没有星辉的夜空,暗淡无光;就像没有蝉鸣的盛夏,毫无生机。所以,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提醒自己及时肯定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予以表扬,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而真性情,往往表现在对生活的“真观察”上。记得有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我的XX”,不少同学写了自己的老师。其中有很多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在油灯下辛苦地给我们批改作业到很晚……”我点评作文时问大家:“你们有谁真的见过老师在油灯下给你们批改作业?”同学们哄堂大笑,意识到这是不合生活实际的句子。而对个别同学所写的老师生活当中的一些小习惯,我却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因为它们都是真实的,是通过观察生活用心体会才能写出的。“老师在油灯下批改作业”只是孩子们在老旧的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场景,在写作中被机械套用。孩子们还没有认识到“写作源于生活”。经过我的点拨,过了几天我又让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作文,写出活生生的老师。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作文当中没有了空虚夸大矫揉伪饰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生活中的小事情和对老师的真感情。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多读书固然很好,但是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想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让学生用心生活,为什么说生活是大舞台、是大语文。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作文的“方塘”清澈灵动,就必须保证生活的“源头活水”流动不息。
二、尊“异”——个性是“异彩纷呈”
一提到作文审题,很多同学都觉得束手无策。确实,不少的作文材料偏重哲理,对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的高中生来说,实在难以琢磨。要想让学生审好题,就必须保证他们有可能接触过类似材料,无论是实际生活中还是书本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揣摩好出题者的意图。于是,我常常在正式上课前的两三分钟,给学生读《微型小说选刊》上面的“刺世文章”(我的定义,就是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的文章)。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样,我自然会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喉中的骨鲠一吐为快”,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同学们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是一次小小的课堂辩论,是他们思想碰撞迸发火花的过程。如果有些学生还没“吐”干净,我会鼓励他们写在笔记本上,单独交给我,我们会进行书面交流,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一篇文章。我还常常不定期地回顾我们分享过的一些小文章,告诉他们“存在即是合理”。我认为作文的审题也是这样,我从来不对学生说“这样审题不对”“你的理解是错误的”之类的话,我会告诉他们“这样理解不是最合适的”“如何理解更接近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伏尔泰曾经说过“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永远不要浇灭每一朵思想的小火花,这是我的一个原则。
很多老师喜欢用一套固定的模式将学生限制住,其实,正如“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一样,作文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在作文中写出“自己”,写作的大花园才能够“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个难题,写写总感觉好像又辞不达意,希望和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批评。
(作者单位:马启娟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滨海三中,袁 志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滨海中学)
文章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思维花朵。大脑中所有的素材在写作的刹那都被调动,美好的词句如泉水汩汩,流出笔端成为一篇妙文,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才思泉涌”的意思。但可悲的是,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还是“应试作文教育”,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高考,很多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这样的体制下常常被扼杀。为求保险,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提倡学生写“奇文怪文”,通常会给他们提供所谓的范文,教给他们固定的模式,甚至连表达某种观点该用何种语句都会让学生背诵。我的学生里也常常有这种作文教育的陪葬品,其实现在想来,他们的作文,似乎鲜有富含真情实感的句子,往往都为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生搬硬套一些并不恰当的华丽文段。因此,一个好的句子、一段好的文段,你有可能会在无数同学的无数次作文当中读到,无论合适与否。
关于作文教学,很多理论知识众所周知,我个人有点愚见希望和大家分享。
一、求“真”——生活是“源头活水”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每位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会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就高中生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文章要有“魂”。这“魂”,就是指作文的真情实感。我们常常对学生说,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像没有血肉的形体,形同虚设;就像没有星辉的夜空,暗淡无光;就像没有蝉鸣的盛夏,毫无生机。所以,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提醒自己及时肯定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予以表扬,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而真性情,往往表现在对生活的“真观察”上。记得有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我的XX”,不少同学写了自己的老师。其中有很多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在油灯下辛苦地给我们批改作业到很晚……”我点评作文时问大家:“你们有谁真的见过老师在油灯下给你们批改作业?”同学们哄堂大笑,意识到这是不合生活实际的句子。而对个别同学所写的老师生活当中的一些小习惯,我却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因为它们都是真实的,是通过观察生活用心体会才能写出的。“老师在油灯下批改作业”只是孩子们在老旧的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场景,在写作中被机械套用。孩子们还没有认识到“写作源于生活”。经过我的点拨,过了几天我又让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作文,写出活生生的老师。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作文当中没有了空虚夸大矫揉伪饰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生活中的小事情和对老师的真感情。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多读书固然很好,但是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想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让学生用心生活,为什么说生活是大舞台、是大语文。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作文的“方塘”清澈灵动,就必须保证生活的“源头活水”流动不息。
二、尊“异”——个性是“异彩纷呈”
一提到作文审题,很多同学都觉得束手无策。确实,不少的作文材料偏重哲理,对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的高中生来说,实在难以琢磨。要想让学生审好题,就必须保证他们有可能接触过类似材料,无论是实际生活中还是书本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揣摩好出题者的意图。于是,我常常在正式上课前的两三分钟,给学生读《微型小说选刊》上面的“刺世文章”(我的定义,就是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的文章)。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样,我自然会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喉中的骨鲠一吐为快”,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同学们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是一次小小的课堂辩论,是他们思想碰撞迸发火花的过程。如果有些学生还没“吐”干净,我会鼓励他们写在笔记本上,单独交给我,我们会进行书面交流,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一篇文章。我还常常不定期地回顾我们分享过的一些小文章,告诉他们“存在即是合理”。我认为作文的审题也是这样,我从来不对学生说“这样审题不对”“你的理解是错误的”之类的话,我会告诉他们“这样理解不是最合适的”“如何理解更接近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伏尔泰曾经说过“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永远不要浇灭每一朵思想的小火花,这是我的一个原则。
很多老师喜欢用一套固定的模式将学生限制住,其实,正如“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一样,作文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在作文中写出“自己”,写作的大花园才能够“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个难题,写写总感觉好像又辞不达意,希望和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批评。
(作者单位:马启娟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滨海三中,袁 志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