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妙趣横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因此,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往往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兴趣,让课堂更有活力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孩子们才会更主动、自觉地参与。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高效的。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黄河滚滚、万马奔腾的气势,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波浪滔滔的景象,通过声音、视觉的感受,学生能更好地认知到黄河的凶险。他们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边看边感叹,有的学生还惊讶地说:“这么凶猛的黄河,居然还有人敢在上面行船,太厉害了!”孩子们被黄河的景象紧紧吸引,整堂课都认真参与,积极讨论,他们一会儿为羊皮筏子上的游客担忧,一会儿被艄公的勇敢、智慧所吸引……最后,水到渠成的,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了艄公成为“黄河主人”的原因。
化静为动,让感悟更生动
教师应巧妙利用多媒体,注重再现生活画面,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能亲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其魅力所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插图,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插图是静态的,立体感不强,不能很好地再现当时的情境。这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能让课堂更灵动,也能巧妙地解决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燕子》一课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当在理解“横掠”时,笔者让学生自读这一段,然后自己做动作。可是,笔者发现学生们不是“横掠”,而是重重地扑打在湖面上,说明他们还未能准确理解。这时,笔者播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更好地感知燕子飞行轻快的特点,可谓“一举多得”。可以说,借助多媒体的视觉效果,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感受、体验,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贴切的图片,创造无限美感
由于生活的局限性,学生不可能对每样事物都能目睹。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弥补学生的再生活认知的缺陷,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通过直观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比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九寨沟的迷人景象,笔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教学到“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时,笔者利用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雪峰的高与美、树木的茂盛、飞瀑流泉的壮观。紧接着,问学生:“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九寨沟的瀑布真壮观呀,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有的说:“置身如此诗情画意的景象中真让人流连忘返呀!”有的说:“这么美的景色,我一定要去亲身体验一番。”确实,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为学生的心底绘出了一幅五彩的画卷。
让静止的文字变得充满情感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一首语言鲜活、极富情趣的优美小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爱。课上,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语文教学环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感悟文本,进而分享诗人热爱自然、驰骋想象的情趣。制作“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小雨滴在绿叶上轻轻滚动”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并想象自己也是小雨滴,学生在读读、想想、再读读的过程中体会变成小雨滴的快乐;课前拍摄一段“小鱼水中游”的精彩录像,唤起学生情趣,让学生像录像中的小鱼一样在水中尽情游玩,引导学生在读读、玩玩、再读读的过程中分享着变成小鱼的快乐。夏天的夜空是迷人的。笔者又创作了“繁星点点,新月当空”的优美动画,使学生沉浸其中。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和一次次抒情的朗读中情感得到升华,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让多元的学习变得更具个性
多媒体带来了高效率的阅读方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尽情挑选所需语文资料进行辅导学习,使得阅读能超越时空,变得绚丽多彩,更具个性色彩。因为,一人一机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丰富的资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基础;交互的界面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保障。比如,教学《黄山奇松》第一课时,笔者在初读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如果不认识或者把握不准就点击米老鼠,这一只只可爱的卡通动物立刻会告诉你正确读音”;在巩固复习的环节,让学生进入“超级抢答赛”版面,从“易、中、难”三项中根据自己的学情“我选我的”。游戏化的形式,紧张的氛围,充满了挑战,也使得学生玩得快乐,学得扎实。这种利用多媒体“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教学方式,正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激发兴趣,让课堂更有活力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孩子们才会更主动、自觉地参与。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高效的。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黄河滚滚、万马奔腾的气势,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波浪滔滔的景象,通过声音、视觉的感受,学生能更好地认知到黄河的凶险。他们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边看边感叹,有的学生还惊讶地说:“这么凶猛的黄河,居然还有人敢在上面行船,太厉害了!”孩子们被黄河的景象紧紧吸引,整堂课都认真参与,积极讨论,他们一会儿为羊皮筏子上的游客担忧,一会儿被艄公的勇敢、智慧所吸引……最后,水到渠成的,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了艄公成为“黄河主人”的原因。
化静为动,让感悟更生动
教师应巧妙利用多媒体,注重再现生活画面,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能亲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其魅力所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插图,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插图是静态的,立体感不强,不能很好地再现当时的情境。这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能让课堂更灵动,也能巧妙地解决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燕子》一课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当在理解“横掠”时,笔者让学生自读这一段,然后自己做动作。可是,笔者发现学生们不是“横掠”,而是重重地扑打在湖面上,说明他们还未能准确理解。这时,笔者播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更好地感知燕子飞行轻快的特点,可谓“一举多得”。可以说,借助多媒体的视觉效果,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感受、体验,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贴切的图片,创造无限美感
由于生活的局限性,学生不可能对每样事物都能目睹。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弥补学生的再生活认知的缺陷,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通过直观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比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九寨沟的迷人景象,笔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教学到“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时,笔者利用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雪峰的高与美、树木的茂盛、飞瀑流泉的壮观。紧接着,问学生:“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九寨沟的瀑布真壮观呀,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有的说:“置身如此诗情画意的景象中真让人流连忘返呀!”有的说:“这么美的景色,我一定要去亲身体验一番。”确实,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为学生的心底绘出了一幅五彩的画卷。
让静止的文字变得充满情感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一首语言鲜活、极富情趣的优美小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爱。课上,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语文教学环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感悟文本,进而分享诗人热爱自然、驰骋想象的情趣。制作“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小雨滴在绿叶上轻轻滚动”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并想象自己也是小雨滴,学生在读读、想想、再读读的过程中体会变成小雨滴的快乐;课前拍摄一段“小鱼水中游”的精彩录像,唤起学生情趣,让学生像录像中的小鱼一样在水中尽情游玩,引导学生在读读、玩玩、再读读的过程中分享着变成小鱼的快乐。夏天的夜空是迷人的。笔者又创作了“繁星点点,新月当空”的优美动画,使学生沉浸其中。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和一次次抒情的朗读中情感得到升华,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让多元的学习变得更具个性
多媒体带来了高效率的阅读方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尽情挑选所需语文资料进行辅导学习,使得阅读能超越时空,变得绚丽多彩,更具个性色彩。因为,一人一机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丰富的资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基础;交互的界面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保障。比如,教学《黄山奇松》第一课时,笔者在初读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如果不认识或者把握不准就点击米老鼠,这一只只可爱的卡通动物立刻会告诉你正确读音”;在巩固复习的环节,让学生进入“超级抢答赛”版面,从“易、中、难”三项中根据自己的学情“我选我的”。游戏化的形式,紧张的氛围,充满了挑战,也使得学生玩得快乐,学得扎实。这种利用多媒体“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教学方式,正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