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学实录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作者所观察的事物。
  2.品析生动表达的语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过程】
  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搭船的鸟》。看老师写课题,“搭”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右上边的“艹”不要写成“ ”。(师范写,“艹”用醒目色彩标出。)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搭船的鸟。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作者和母亲去乡下外祖父家的时候,碰到了一只搭船的鸟,这只鸟是翠鸟。
  生:我查找了资料,知道翠鸟的羽毛以翠绿色为主,它们生活在水边,喜欢吃鱼虾。
  师:你告诉了我们“翠鸟”名字的由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请你仔细观察“翠鸟”的“翠”,“羽”字在变成羽字头后,有哪些变化?
  生:“羽”字变成羽字头后,横折钩要写成横折,去掉钩。
  师: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范写,生在作业纸上练写。)
  师:这是昨天同学们交给老师的预习单,(出示)我认真看了每个同学的预习,这是预习的反馈。大多数同学认为“鹦鹉”一词最难读,这或许是“鹦鹉”的“鹦”是后鼻音的缘故,我们再来读读。
  (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师:这些词语中,最后一个语气词似乎很好读,但我们常把它读错,它不读“ɑo”也不读“ou”。“哦”有两个字音,请你读读课文结尾的这段话,想想“哦”在这里应该读几声,为什么?
  生:“哦”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因为作者刚开始看到这只鸟的时候并不知道名字,后来才终于知道的,有一种突然明白过来的感觉。
  师:判断准确,这里的语气词“哦”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
  环节二:问题驱动,整体感知
  师:词语读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在文中对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然后再和同桌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
  来的。
  (生读文勾画语句,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發现。
  生:作者对这只鸟羽毛的颜色做了细致观察。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这句话:“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段话中说翠鸟在很多绿色的羽毛中有一些蓝色,这说明作者看得很仔细,因为翠鸟全身大部分都是绿色,要不仔细看,是分不出这两种很接近的颜色的。
  师:你不仅善于发现,而且善于思考。在刚才这位同学交流的这段话中,还有一处能看出作者的观察细致。谁来说?
  生:作者还观察到翠鸟有“一张红色的
  长嘴”。
  师:能展开来说说你的思考吗?想想翠鸟有多大?
  生:我查了资料,翠鸟是小型鸟类,雄的身长一般是 10~15厘米,雌的身长是 10~12
  厘米。
  师:给了准确的数字,其实翠鸟的大小大概和同学们的拳头大小相仿。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的拳头,再读读这段话,想想翠鸟的嘴巴有多大。那么纤细的嘴巴,而且作者还是隔着船舱到船头的距离看过去的。你想对作者说什么?
  生:我想对作者说:“你观察得很仔细,不
  放过每一处细小的地方。”
  师:说得好!观察细致就是不放过每一个细微之处。在刚才交流的这段话中,作者写翠鸟的羽毛和嘴巴,说到底,这都是在写翠鸟的——
  生:(齐)外形。
  (师板书:外形)
  师:作者除了对翠鸟的外形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外,还有细致观察的地方吗?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作者还细致观察了翠鸟是怎样捕鱼的。
  师:具体说说。(出示)
  生:翠鸟飞得很快,捕鱼的动作特别敏捷,作者把这刹那间的动作写得很清楚,就是因为他观察仔细。
  师:从哪里看出翠鸟的动作敏捷?
  生:“一下子”,还有“没一会儿”。
  师:真好!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我还从“冲”这个动作,感受到翠鸟下水非常快。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吧,看看透过这些动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吞”这个词特别形象,我感受到翠鸟特别饿,它吃鱼的动作也很敏捷。
  生:我从“衔”感受到翠鸟抓到鱼以后,好像舍不得吃,很小心的样子。
  师:是舍不得吃吗?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衔”这个动词。
  生:因为翠鸟捉到的是活的小鱼,鱼
  刚开始还在翠鸟嘴里挣扎,所以不是舍不得吃,而是要站好以后才吃。
  师:你对刚才那位同学的体会做了回应,特别好!作者之所以用“衔”这个动词,还因为翠鸟嘴巴的纤细,所以才会给我们一种小心翼翼之感。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这要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再读读这段描写翠鸟捕鱼的段落,让我们放慢细节,来欣赏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捕食的风采。
  (生齐读第4自然段)
  环节三:品读感悟,深入发现
  师:翠鸟的外形和动作,作者观察得细致,描写的笔墨也相对较多,这些内容很容易找到。文中还有一些细致观察的事物,你发现
  了吗?
  生: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我们坐在船舱里。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这一段写他们去外祖父家路上看到的景象,作者关注到了天气,下着大雨。
  师:短短的句子,看出作者观察细致的地方了吗?
  生:这句话写雨很大,作者写“雨点打在船篷上”,从这个“打”看出雨点很有力,这应该就是作者观察到的。   师:有观察才有准确的表达。还有一处,作者用心的观察希望能被你读到,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生:我还从“沙啦、沙啦”的响声中看出雨特别大。
  师:你关注到了“沙啦”这个象声词。同学们,你听到的下雨声是怎么样的?
  生:淅沥淅沥。
  生:沙沙沙。
  生:滴答滴答。
  生:哗哗哗。
  师:大家对雨也是有观察的。作者在这里写雨声为什么用“沙啦、沙啦”呢?
  生:因为船篷是用茅草做的,再加上中间是空的,所以雨打在船篷上,就得用“沙啦、
  沙啦”。
  师:有理有据的回答,掌声送给你!同学们,每一个精准的用词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而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需要用耳朵听,有时候甚至还需要我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去摸。继续回到文中去发现,除了雨天,作者还细致观察到了什么?
  生:作者还观察到了船夫的穿戴、动作,他“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师:作者的用心观察表现在哪里?
  生:作者坐在船舱里,他没有只看前面的,还看到了船尾的船夫,看到了他的穿着和划船的样子,很用力。
  师:船夫为什么要用力?
  生:因为下着大雨,水面上不平稳,所以船夫要用力划船。
  师:有这个原因,但不全是。看大屏幕,(出示)图上有三个船夫,他们使用了不同的划船工具,请你根据观察作出判断,哪个是“橹”,哪个是“桨”和“篙”?
  生:图3是“桨”,图1是“橹”,图2是“篙”。
  师:完全正确。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所以找到图3比较容易。图2里划船的竹竿特别长,我看那个“篙”字有“■”,所以我就判断它是“篙”,图1是“橹”。
  师:你很会观察,你发现了字形和划船工具材质间的联系。不同的划船工具,我们与之搭配的动词也不一样,“划桨”“摇橹”“撑篙”。跟我一起说说。
  生:(齐)划桨、摇橹、撑篙。
  师:我们再来看看图中的“橹”,它在船尾,比较粗大,摇橹要比划桨、撑篙吃力,但是行船的速度要快,所以民间有“一橹抵三桨,一桨抵三篙”的说法。明白了这些,相信你再读这句话,就明白了作者写船夫“用力摇着橹”这“用力”二字绝不是凭空加上去的。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感受。
  (生齐读第1自然段)
  环节四:品读主题,畅谈理解
  师:同学们,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作者对雨天、对船夫、对翠鸟有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有了这篇精彩的文章。现在请大家结合这篇课文的学习,谈谈你对单元主题中这句话的了解。
  生活中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罗丹
  生:生活中有很多美,关键看你是不是伯乐,能不能发现。
  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要想把事物描写精彩,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生:我懂得了生活中即使很平常的事物,只要细心观察,也会发现很多美好。
  师:对,只要你善于观察,即便是平常的雨天,船夫和偶尔碰到的小鸟,也会成为你写作的素材。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空山鸟鸣,雨打窗棂,八面来风,甚至一花一草都有各自的风采,关键在你是否能够留心观察。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评析】
  一、紧扣习作策略单元的教材定位,启迪学生观察意识的培养
  观察是发现、思考和表达的前提。作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要初步尝试习作练笔,达成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观察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是统编本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习作策略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对于它们的教学,苍白、空洞的说教会使学习因缺少抓手而不落地。牛老师以课文为例展开教学,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司空见惯的雨天、船夫、短暂停落在船上的鸟这些平常物象中所含的美,从而认识到观察的重要,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意识的目的。
  二、精选阅读课文教学的授课内容,引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出生入死”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纵观牛老师这节课,她将自己深入的文本解读转化为精当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言”“得意”“得法”。首先在解决字词、正音问题后,牛老师充分利用课后习题,通过问题驱动——“作者在文中對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续的微观分析、深入品悟奠定基础。之后,牛老师引导学生聚焦作者看似随意、恬淡的叙述细加品味,感悟语言文字背后作者体察入微的观察力,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从而明白细致观察与准确表达的关系,懂得留心周围事物的重要性。这样的“习作意识”的渗透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三、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顺学而导,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学情相适切。本课教学中,牛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可谓做足了“前参”,用准确的数据分析,一方面使生字词的教学与学情相适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反馈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加以强调,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从源头上预防了学生错读、错写现象的发生。此外,教学中牛老师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做了充分预设,使顺学而导有了依凭,积极促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课堂生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甘肃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与自身命运的原初想象与质朴思考,积淀着民族的审美意蕴与人文关怀。神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马克思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神话的定义有很多种。古春梅学者在《论中国神话的神性、人性与圣性》中说道:“神话是远古初民对周围世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艺术的方式,反映
1  四奶奶要走了。她像一朵在季节里熟透的花,松散了,败色了,就要随风而去了。  这消息像流言一样在河西湾的村巷中窜来窜去,又在村前村后广袤的田野里滚了几个来回。留守在村里的妇女们,负罪般地期待着,虽经压抑,眉目还是生动起来。连村庄中的狗都异常兴奋。  河西湾村这些年已经寂静了。村里的年轻人或不再年轻的中老年人,都去了东莞,去了深圳,去了杭州,去了北京,凡是能挣钱的地方他们都去。家里丢下老人和孩子
摘 要: 本文作为中职学校师生幸福感调查问卷设计研究的一部分,对“中职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人际交往、表现的欲望能否得到满足、课余生活丰富与否、学校的归属感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职高生幸福感的建议或策略: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好的表现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关键词: 中职生 幸福感 影响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读懂内容:总结电脑住宅与乡下人家不一样的特点。  2.发现写法:通过比较,感受文体差异,并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独立判断: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阅读材料,并加深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内容比较  一、速读《电脑住宅》,为“家”打分  师: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任务单的使用,使学生明确主人公阿廖沙不同称呼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2.通过主人公视角下外祖母和妈  妈形象的变化,体会变化背后的深厚情感。  3.聚焦“外祖母和妈妈”的争吵,抓住关键词,体会细节描写的言外之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说名字——名字里的情感  师: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童年》的前两章,看一看那些我们不经意间会忽略的细节。首先,《童年》的主人公是谁?  
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教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不可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不可能把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教学的主体目标。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过多地有感情朗读必然会挤占学生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  群文阅读,应将“读”的侧重点落脚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以能力训练目标带动阅读;应将“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对于写作文有一定畏难情绪,但是对于写小说却兴致勃勃。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写小说非常自由,可以天马行空地  创编。  面对学生交上来的几千字(甚至更长)的所谓小说,我们只能给予鼓励。然而,细看之下,问题不少:其一,缺乏文体知识,没有关注小说的基本要素,只是简单地铺陈故事;其二,缺乏素材积淀,导致形象和情节肤浅空洞;其三,缺乏全局性构思,结构散乱,随意性大。 
摘 要:翻转课堂模式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已大量应用于高校语言类的教学实践中,可是目前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不多。本文围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广进行探究。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寻找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将学
【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  《纸船和风筝》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相处”,通过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这篇课文全文不注音,旨在引导学生落实“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的单元重点。继第七单元第一次提出默读的要求后,这一单元也将再次巩固默读的方法。  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故事,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给彼此带去
【教材分析】  《山沟里的孩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富有情感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的情景,赞美了山沟里的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初读课文,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艰苦,但是,当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后就会发现,课文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字里行间渗透的都是山沟里孩子学习生活的美好、快乐。他们并不是一群苦中作乐、以贫穷来博取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