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数学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对数学的作用和运用的看法,指对“数学有用”的认识和“用数学”的程度,它是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鉴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置于具体的现实生活情景中。
一、捕捉生活现象,树立“数学有用”的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在第一阶段,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增强。使学生对数学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经常设计一些相关的生活问题,例如:请用1、2、3、4、5各说一句话,说出与数字有关的景点,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等等。还定期让学生进行生活小调查,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又如:告诉学生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就可算出自己血液的重量;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估计出坏人的身高,等等。这些都是利用数学中的“比”实现的。如此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广泛用途。
二、还原生活画面,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形成的数学理论和数学知识,并运用这些数学理论与知识进行活动和处理问题。它是对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的系统的本质的认识。在小学数学中同样贯穿着集合、极限等数学思想与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等数学方法。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中。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还能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草地上有7只白羊在吃草,又走来了4只黑羊;有6只花蝴蝶在花丛中(4朵黄花,8朵红花)飞舞,又有5只白蝴蝶停在红花上……首先,教师带着学生到这个春光明媚的郊外“春游”,并观察身边的美景,想一想,从数学的角度能说些什么?然后,四人自由组合,交流你观察到的情境,自由地编出一些应用题。接着,课堂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对画面局部内容进行动态闪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编出各种各样的应用题……由于画面生动,内容丰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被激活,他们能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一个又一个“求总数”的应用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总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最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出“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应用题,并把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思想,同时也孕育了“相差关系”应用题的内容,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挖掘生活素材,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验教材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数学,“学”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发展和生活有用。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一系列购物活动。通过“买文具”认识元、角、分;通过“买衣服”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互换;通过“去商店”、“应找回多少钱”教学元、角、分的应用和简单的加减法。而后,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让每人准备几件小物品,标上价钱,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小组内同学轮流当售货员,其他同学用模拟的钱购物。最后,让学生课外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带一定数额的钱到超市买东西。这样,不但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还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拓展生活空间,养成“善用数学”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观察与思考,感受数学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走向生活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并用数学方法予以量化,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相联系,从而得出“看清过往车辆,注意安全”的结论,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最大公约数,让学生参与到家中房间的布置:在一间长30分米,宽24分米的厨房里铺正方形地砖,需要选边长为几(整数)的砖,才能铺得最整齐最节约?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让学生回家计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步养成了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让学生真正熟悉数学,运用数学,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时刻渗透数学意识,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改基本理念得以落实。
一、捕捉生活现象,树立“数学有用”的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在第一阶段,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增强。使学生对数学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经常设计一些相关的生活问题,例如:请用1、2、3、4、5各说一句话,说出与数字有关的景点,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等等。还定期让学生进行生活小调查,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又如:告诉学生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就可算出自己血液的重量;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估计出坏人的身高,等等。这些都是利用数学中的“比”实现的。如此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广泛用途。
二、还原生活画面,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形成的数学理论和数学知识,并运用这些数学理论与知识进行活动和处理问题。它是对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的系统的本质的认识。在小学数学中同样贯穿着集合、极限等数学思想与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等数学方法。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中。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还能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草地上有7只白羊在吃草,又走来了4只黑羊;有6只花蝴蝶在花丛中(4朵黄花,8朵红花)飞舞,又有5只白蝴蝶停在红花上……首先,教师带着学生到这个春光明媚的郊外“春游”,并观察身边的美景,想一想,从数学的角度能说些什么?然后,四人自由组合,交流你观察到的情境,自由地编出一些应用题。接着,课堂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对画面局部内容进行动态闪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编出各种各样的应用题……由于画面生动,内容丰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被激活,他们能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一个又一个“求总数”的应用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总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最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出“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应用题,并把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思想,同时也孕育了“相差关系”应用题的内容,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挖掘生活素材,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验教材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数学,“学”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发展和生活有用。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一系列购物活动。通过“买文具”认识元、角、分;通过“买衣服”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互换;通过“去商店”、“应找回多少钱”教学元、角、分的应用和简单的加减法。而后,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让每人准备几件小物品,标上价钱,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小组内同学轮流当售货员,其他同学用模拟的钱购物。最后,让学生课外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带一定数额的钱到超市买东西。这样,不但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还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拓展生活空间,养成“善用数学”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观察与思考,感受数学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走向生活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并用数学方法予以量化,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相联系,从而得出“看清过往车辆,注意安全”的结论,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最大公约数,让学生参与到家中房间的布置:在一间长30分米,宽24分米的厨房里铺正方形地砖,需要选边长为几(整数)的砖,才能铺得最整齐最节约?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让学生回家计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步养成了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让学生真正熟悉数学,运用数学,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时刻渗透数学意识,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改基本理念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