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以来,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国近代史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安排得当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2019年初中历史课标中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要让学生了解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为,从这些侵略行为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显得尤为必要。我在参考了很多现场授课以及教案,将自己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重点放在火烧圆明园部分,具体处理如下:
引导学生了解雨果对火烧圆明园的评价,老师:让我们来看看火烧圆明园对中国带来的伤害。(播放视屏,相关影视资料,视屏内容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侵略破坏过程,圆明园被焚毁,文物被破坏)
老师:看完视屏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我们看了这段视屏有对美丽的圆明园被破坏的伤心难过,再也看不到这样美丽伟大园艺工程的遗憾,还有对英法罪恶行径的愤怒。英法联军不但大搞破坏,还抢劫了很多圆明园中的文物,现在这些文物大部分还保存于英法两国的博物馆中。讓我们来看看法国枫丹白露中国馆。(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火烧圆明园事件带来的启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火烧圆明园已经觉得残忍至极,随之而来的还有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引导到下一部分。
授课采用愤怒沉痛的语气,加强语气,学生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基本上是中规中矩的处理了这一部分内容,但学生在之后的作业中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作业题目:说说你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看法。有大概30%的学生回答有严重的问题:情感不正确。
30%学生回答的答案情感思想有问题是一个极高的比率,证明这样的情感引导出现了两种结果,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本次教学中情感引导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本次教学失败,首先是备课中备学生出现问题。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情感比较敏感,对情感的接受性和感受性都非常好,但是由于学生经历过少,知识面比较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具有片面性,情感不成熟,有时候老师为了课堂氛围效果,对学生过量的负面情感输入可能导致反作用。教师过分的负面情感引导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激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完全超出教师掌控的思想引导结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正确理性的引导学生情感,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最好是贯穿全篇的、系统的、理性的。此反思之后,对本课火烧圆明园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处理如下:
课程导入处理:教师:这是2019年国际头条新闻巴黎圣母院着火事件,此次火灾破坏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人们无不遗憾的说这是一次人类文明的劫难,之前被称作人类文明劫难的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火烧圆明园事件,火烧圆明园具体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第二次鸦片战争》。
首先在课堂导入部分使用“人类文明的劫难”这个观点将热点新闻“巴黎圣母院着火”和火烧圆明园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有更为宏大开阔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这样他思考问题的方向不会狭隘并且会更加理性。
教学过程中增加小组任务积分比拼,分数最高小组获得小红旗,其他同学获得小红旗贴纸。教师引导词也不变,在此基础上弱化愤怒和沉痛的语气,重点放在火烧圆明园的启示上,更多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教学最后对最高分的小组奖励小红旗,并提出疑问:“知道老师为什么发小红旗给你们吗?”“小红旗象征着我们的祖国,通过今天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近代的中国受到了其他国家的侵略朝不保夕,与今天我们安定幸福的生活是天壤之别,这是一代代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将祖国建设强大,让其他国家不能随意欺辱我们,而之后更强大祖国与更美好的生活 ,需要在座的同学们去创造。”
这样处理后,整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更为完整,如春风化雨一步步深入渗透,不被动煽动学生情感,学生在理性环境下自我发现,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也让学生的爱国情感抒发有正确的方式。
在尝试用这种方式给新班级上完课后,给学生出示同样的题目“说说你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看法”,没有出现之前的状况 。
从本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中反思中国近代史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对初中学生中国近代史这一块思想教育,不能单纯提爱国或者大程度的提到沉重的家仇国恨。初中学生情感的不稳定性,导致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上需要进行有目的有控制情感搭配。而且用负面情绪去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已经难以达到新课标与新时代的需要,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当时家仇国恨的理解是很困难的,很多老师为了达到理解效果就加大这种情绪的输入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在激发出爱国情感的同时也带出了学生的负面情感,甚至使一些敏感的学生产生短期情感创伤 。如果把情感的重点放在现下如何去爱国,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现实问题,这样学生的爱国情感有了落脚点,也让学生拥有更加积极正面的情感。
新课改以来,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国近代史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安排得当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2019年初中历史课标中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要让学生了解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为,从这些侵略行为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显得尤为必要。我在参考了很多现场授课以及教案,将自己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重点放在火烧圆明园部分,具体处理如下:
引导学生了解雨果对火烧圆明园的评价,老师:让我们来看看火烧圆明园对中国带来的伤害。(播放视屏,相关影视资料,视屏内容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侵略破坏过程,圆明园被焚毁,文物被破坏)
老师:看完视屏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我们看了这段视屏有对美丽的圆明园被破坏的伤心难过,再也看不到这样美丽伟大园艺工程的遗憾,还有对英法罪恶行径的愤怒。英法联军不但大搞破坏,还抢劫了很多圆明园中的文物,现在这些文物大部分还保存于英法两国的博物馆中。讓我们来看看法国枫丹白露中国馆。(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火烧圆明园事件带来的启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火烧圆明园已经觉得残忍至极,随之而来的还有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引导到下一部分。
授课采用愤怒沉痛的语气,加强语气,学生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基本上是中规中矩的处理了这一部分内容,但学生在之后的作业中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作业题目:说说你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看法。有大概30%的学生回答有严重的问题:情感不正确。
30%学生回答的答案情感思想有问题是一个极高的比率,证明这样的情感引导出现了两种结果,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本次教学中情感引导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本次教学失败,首先是备课中备学生出现问题。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情感比较敏感,对情感的接受性和感受性都非常好,但是由于学生经历过少,知识面比较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具有片面性,情感不成熟,有时候老师为了课堂氛围效果,对学生过量的负面情感输入可能导致反作用。教师过分的负面情感引导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激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完全超出教师掌控的思想引导结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正确理性的引导学生情感,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最好是贯穿全篇的、系统的、理性的。此反思之后,对本课火烧圆明园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处理如下:
课程导入处理:教师:这是2019年国际头条新闻巴黎圣母院着火事件,此次火灾破坏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人们无不遗憾的说这是一次人类文明的劫难,之前被称作人类文明劫难的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火烧圆明园事件,火烧圆明园具体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第二次鸦片战争》。
首先在课堂导入部分使用“人类文明的劫难”这个观点将热点新闻“巴黎圣母院着火”和火烧圆明园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有更为宏大开阔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这样他思考问题的方向不会狭隘并且会更加理性。
教学过程中增加小组任务积分比拼,分数最高小组获得小红旗,其他同学获得小红旗贴纸。教师引导词也不变,在此基础上弱化愤怒和沉痛的语气,重点放在火烧圆明园的启示上,更多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教学最后对最高分的小组奖励小红旗,并提出疑问:“知道老师为什么发小红旗给你们吗?”“小红旗象征着我们的祖国,通过今天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近代的中国受到了其他国家的侵略朝不保夕,与今天我们安定幸福的生活是天壤之别,这是一代代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将祖国建设强大,让其他国家不能随意欺辱我们,而之后更强大祖国与更美好的生活 ,需要在座的同学们去创造。”
这样处理后,整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更为完整,如春风化雨一步步深入渗透,不被动煽动学生情感,学生在理性环境下自我发现,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也让学生的爱国情感抒发有正确的方式。
在尝试用这种方式给新班级上完课后,给学生出示同样的题目“说说你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看法”,没有出现之前的状况 。
从本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中反思中国近代史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对初中学生中国近代史这一块思想教育,不能单纯提爱国或者大程度的提到沉重的家仇国恨。初中学生情感的不稳定性,导致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上需要进行有目的有控制情感搭配。而且用负面情绪去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已经难以达到新课标与新时代的需要,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当时家仇国恨的理解是很困难的,很多老师为了达到理解效果就加大这种情绪的输入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在激发出爱国情感的同时也带出了学生的负面情感,甚至使一些敏感的学生产生短期情感创伤 。如果把情感的重点放在现下如何去爱国,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现实问题,这样学生的爱国情感有了落脚点,也让学生拥有更加积极正面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