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0-01
传统教学中,学生认为写完作文就大功告成,修改文章是老师的事。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不仅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怎样激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常采用下列方法:
1.依靠典型,树立自改作文的自信心。
我给学生讲许多名著都是作家反复修改得来的故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修改了四十条、如“推敲”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依靠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
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教师应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3.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来吸引学生。
有时挑选程度较差的同学写的作文,文章写得空洞,问题不少,经过教师的指点,自己批改,四人小组评议,此文内容得到了充实,修改了不少问题,也是一篇好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讲评他们修改前后的习作,讲他们奋发向上的事例,激发学生“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信心。
二、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几种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作文教学是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的,学生习作的指导和讲评,也常常有计划地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具体做法是:教师把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带进讲读课,让大家来评议。在讲读老舍的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我进行了一次试验,让学生仿照此文命题,写作,由烈日和暴雨下改为其它环境,把学生的水平分上、中、下三等去写,并要求学生打破旧框框,以此文为例,全文以写事来说明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写完后,我又针对性地选了好、中、差几个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讲评。经过反复评议,大家一致认为:水平好的同学写具体了一件事,但不生动;中等的同学,写清了一件事,但不具体、生动;差点的同学既没写具体,又没写生动一件事。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的片段——祥子烈日下的生活。启发学生,老舍在写到这一段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来表达的?这一问,学生就悟到了:是通过人物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表达的。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习作的实际,提出修改意见,结果通过评、议、改,三类同学的作文都写得较好。
2.自改同互改相结合。
不论是好生还是差生,他们的作文程度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他们往往自以为把最好的写进自己的习作里去了,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修改不了。但对于别人的问题就较敏感了,不仅好生会发现,差生也会发现。因此先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每人观阅其余的三篇,并写出修改的意见,之后进行交流启发。对某些问题见解不一的可以争论,最后由本人修改自己的习作,取长补短。
3.反復朗读,多次修改。
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得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已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4.一文二作,边作边改。
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让学生认识与掌握习作修改的方法,是学生提高自改能力的基础。这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批改、讲评,指导学生训练与掌握习作修改方法。批改、讲评时,还可结合采用“病例会诊”“名篇鉴赏”等形式,引导学生“互评互改”、“集体评改”,更多地让学生运用习作修改方法。
三、分步训练,循序渐进
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低年级开始,并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断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四、建立“二次习作”的研究与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学校关于习作教学基本上是作前指导课,很少有习作讲评课,更谈不上“二次讲评”课。为了强化学生的改文能力,提高习作效率,学校宜把学生的改文能力与作前指导一样,列入计划、检查、指导与总结之中。从常规管理上确保学生的改文活动有效开展,最终达到提高习作质量的目的。
传统教学中,学生认为写完作文就大功告成,修改文章是老师的事。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不仅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怎样激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常采用下列方法:
1.依靠典型,树立自改作文的自信心。
我给学生讲许多名著都是作家反复修改得来的故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修改了四十条、如“推敲”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依靠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
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教师应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3.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来吸引学生。
有时挑选程度较差的同学写的作文,文章写得空洞,问题不少,经过教师的指点,自己批改,四人小组评议,此文内容得到了充实,修改了不少问题,也是一篇好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讲评他们修改前后的习作,讲他们奋发向上的事例,激发学生“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信心。
二、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几种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作文教学是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的,学生习作的指导和讲评,也常常有计划地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具体做法是:教师把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带进讲读课,让大家来评议。在讲读老舍的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我进行了一次试验,让学生仿照此文命题,写作,由烈日和暴雨下改为其它环境,把学生的水平分上、中、下三等去写,并要求学生打破旧框框,以此文为例,全文以写事来说明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写完后,我又针对性地选了好、中、差几个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讲评。经过反复评议,大家一致认为:水平好的同学写具体了一件事,但不生动;中等的同学,写清了一件事,但不具体、生动;差点的同学既没写具体,又没写生动一件事。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的片段——祥子烈日下的生活。启发学生,老舍在写到这一段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来表达的?这一问,学生就悟到了:是通过人物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表达的。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习作的实际,提出修改意见,结果通过评、议、改,三类同学的作文都写得较好。
2.自改同互改相结合。
不论是好生还是差生,他们的作文程度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他们往往自以为把最好的写进自己的习作里去了,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修改不了。但对于别人的问题就较敏感了,不仅好生会发现,差生也会发现。因此先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每人观阅其余的三篇,并写出修改的意见,之后进行交流启发。对某些问题见解不一的可以争论,最后由本人修改自己的习作,取长补短。
3.反復朗读,多次修改。
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得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已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4.一文二作,边作边改。
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让学生认识与掌握习作修改的方法,是学生提高自改能力的基础。这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批改、讲评,指导学生训练与掌握习作修改方法。批改、讲评时,还可结合采用“病例会诊”“名篇鉴赏”等形式,引导学生“互评互改”、“集体评改”,更多地让学生运用习作修改方法。
三、分步训练,循序渐进
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低年级开始,并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断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四、建立“二次习作”的研究与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学校关于习作教学基本上是作前指导课,很少有习作讲评课,更谈不上“二次讲评”课。为了强化学生的改文能力,提高习作效率,学校宜把学生的改文能力与作前指导一样,列入计划、检查、指导与总结之中。从常规管理上确保学生的改文活动有效开展,最终达到提高习作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