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叙述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立足校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包括高度重视,有制度保证,建设学科化,管理课程化,注重发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化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门课程实施的成败,关键都在于落实。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作依托,也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更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对学校、教师或学生而言,这都是挑战。可把综合实践活动归到校本课程这个层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做法。
1 高度重视,用制度保证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从2004年秋季开始就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领导主动学习相关文件,亲自指导和监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其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带头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导处主任负责督导各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德育处主任和团委书记则兼任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工作。有领导的大力支持,一线教师的热情自然高涨,参与研究和实施课程就更有信心。为了落实好新课程,发挥出湛江市实施新课程领头羊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上下齐心,一起研讨制订了“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和“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方案”。这两个方案在课程内容与结构、组织与实施和学习评价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让“无案可依”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成了“有度可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而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2 大胆创新,建设学科化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性质上不属于学科课程,但学校在参照“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学科化建设,设立综合实践活动科组。
综合实践活动的科组长由学校行政领导根据业绩、能力等方面聘任教师担任,科组的成员教师分为常务指导教师和临时指导教师。常务指导教师是教导处主任(副主任)、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级长、班主任、理论课指导教师;临时指导教师是其他学科教师、家长义工、实践基地或社区负责人等。常务指导教师由学校行政领导直接聘任,而临时指导教师则根据学生课题组所聘请的指导教师组成。每学期,科组长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计划,为各年级提供参考的研究主题。级长和班长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选好本级本班的课题,然后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各小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每一个年级一般研究同一个大主题,然后每个班级研讨一个小主题,各研究小组探究一个小课题。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最终执行者,在课程改革和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转变思想和行动,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为了保证师资力量,学校定期组织所有指导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研讨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用集体的智慧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3 与时俱进,管理课程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综合课程。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成性,是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与学科课程和知识类综合课程一起构成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上,学校采取课程式管理,把它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中,平均每周安排3课时,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教学检查,每学年对学生的作品和指导教师进行评比和奖励。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教导处——指导教师——研究性学习小组长——学生”“德育处/团委——年级长——班主任——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负责人——学生”等课程管理模式。同时,学校制定了比较固定的课程开发计划表,从而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
4 发掘资源,可持续开展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教师广泛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学校教师放眼本地校外资源,相继建立一批学工、学农、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如湛江湖光岩自然保护区研究基地、南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基地、遂溪国家级桉树种苗种植基地、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研究基地、东坡岭荔枝园社会实践基地、湛江市中小学德育基地、湛江市中学国防军训基地、寸金桥公园植物研究基地、寸金社区社会服务基地等。
此外,教师还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资源,各学科相继组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学生纷纷成立各球类俱乐部、艺术兴趣小组等。如赤坎水库水质保护研究小组、湖光岩生物多样性研究小组、雷州石文化研究小组、中华白鳍豚研究小组、东海岛人龙舞研究小组、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漫画社、爱心社、环境保护宣传队、天文兴趣小组等。
目前,学校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每周一次“影视欣赏”、每月一次“文学与人生”讲座、每学期一次“兴趣大展示”、每年一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构成了校园文化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师生课外活动内容不断得到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得到了有效的组织与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 关注过程,评价多样化
课程评价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实施的方向、质量以及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过程 成果”的评价模式,制定了具体的评价要求、原则和形式。
5.1 评价要求
该评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紧扣课程目标。评价的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关注成果但不过分强调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2 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遵循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重点、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过程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和体验分享的原则。
5.3 评价形式
① 自我反思性评价,主要是学生表现与收获、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等要素,实行自评、小组评与综合评相结合的形式。
② 档案袋评价,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搜集保存活动的原始材料和活动作品。
③ 学分制评价,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④ 成果评价,成果分为实践性成果(如网上收集,图书查阅资料,现场考察,对话访谈等原始资料等)和创造性成果(如观察日记、设计、制作、报告、论文等)。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尹弘飚.教师与新课程实施:基于CBAM的个案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51-58.
[2]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实施过程及保障[J].教育科学研究,2002(2):26-30.
[3] 李文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涵、特点及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120-121.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化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门课程实施的成败,关键都在于落实。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作依托,也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更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对学校、教师或学生而言,这都是挑战。可把综合实践活动归到校本课程这个层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做法。
1 高度重视,用制度保证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从2004年秋季开始就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领导主动学习相关文件,亲自指导和监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其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带头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导处主任负责督导各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德育处主任和团委书记则兼任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工作。有领导的大力支持,一线教师的热情自然高涨,参与研究和实施课程就更有信心。为了落实好新课程,发挥出湛江市实施新课程领头羊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上下齐心,一起研讨制订了“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和“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方案”。这两个方案在课程内容与结构、组织与实施和学习评价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让“无案可依”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成了“有度可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而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2 大胆创新,建设学科化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性质上不属于学科课程,但学校在参照“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学科化建设,设立综合实践活动科组。
综合实践活动的科组长由学校行政领导根据业绩、能力等方面聘任教师担任,科组的成员教师分为常务指导教师和临时指导教师。常务指导教师是教导处主任(副主任)、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级长、班主任、理论课指导教师;临时指导教师是其他学科教师、家长义工、实践基地或社区负责人等。常务指导教师由学校行政领导直接聘任,而临时指导教师则根据学生课题组所聘请的指导教师组成。每学期,科组长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计划,为各年级提供参考的研究主题。级长和班长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选好本级本班的课题,然后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各小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每一个年级一般研究同一个大主题,然后每个班级研讨一个小主题,各研究小组探究一个小课题。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最终执行者,在课程改革和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转变思想和行动,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为了保证师资力量,学校定期组织所有指导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研讨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用集体的智慧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3 与时俱进,管理课程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综合课程。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成性,是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与学科课程和知识类综合课程一起构成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上,学校采取课程式管理,把它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中,平均每周安排3课时,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教学检查,每学年对学生的作品和指导教师进行评比和奖励。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教导处——指导教师——研究性学习小组长——学生”“德育处/团委——年级长——班主任——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负责人——学生”等课程管理模式。同时,学校制定了比较固定的课程开发计划表,从而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
4 发掘资源,可持续开展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教师广泛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学校教师放眼本地校外资源,相继建立一批学工、学农、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如湛江湖光岩自然保护区研究基地、南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基地、遂溪国家级桉树种苗种植基地、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研究基地、东坡岭荔枝园社会实践基地、湛江市中小学德育基地、湛江市中学国防军训基地、寸金桥公园植物研究基地、寸金社区社会服务基地等。
此外,教师还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资源,各学科相继组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学生纷纷成立各球类俱乐部、艺术兴趣小组等。如赤坎水库水质保护研究小组、湖光岩生物多样性研究小组、雷州石文化研究小组、中华白鳍豚研究小组、东海岛人龙舞研究小组、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漫画社、爱心社、环境保护宣传队、天文兴趣小组等。
目前,学校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每周一次“影视欣赏”、每月一次“文学与人生”讲座、每学期一次“兴趣大展示”、每年一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构成了校园文化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师生课外活动内容不断得到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得到了有效的组织与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 关注过程,评价多样化
课程评价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实施的方向、质量以及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过程 成果”的评价模式,制定了具体的评价要求、原则和形式。
5.1 评价要求
该评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紧扣课程目标。评价的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关注成果但不过分强调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2 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遵循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重点、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过程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和体验分享的原则。
5.3 评价形式
① 自我反思性评价,主要是学生表现与收获、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等要素,实行自评、小组评与综合评相结合的形式。
② 档案袋评价,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搜集保存活动的原始材料和活动作品。
③ 学分制评价,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④ 成果评价,成果分为实践性成果(如网上收集,图书查阅资料,现场考察,对话访谈等原始资料等)和创造性成果(如观察日记、设计、制作、报告、论文等)。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尹弘飚.教师与新课程实施:基于CBAM的个案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51-58.
[2]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实施过程及保障[J].教育科学研究,2002(2):26-30.
[3] 李文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涵、特点及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