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创设实验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54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的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在进行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时,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注重实验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设计了问题情境,充分发挥了科学实验在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效。那么,科学学科中如何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看了,我忘了;我做过了,我知道了。”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动脑操作过,才能深入理解,激发创意。众所周知,学生对有演示实验的科学课会比没有演示的科学课感兴趣;而对亲自参与实验的科学课又会比可看而不能参与实验的科学课更有兴趣。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演示实验变“老师做”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前让学生先预习,课堂上请积极性较高和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上讲台来做。教师在一旁维持秩序,对学生操作有误的地方及时指出;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还要给予及时指导。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取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
  例如,在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电和磁”一课中,做由电产生磁这一实验时,教师一般会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到导线通电后,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轻微的偏转一一学生只在头脑中有了一个肤浅的表象认识。现改为学生做实验,教师进行引导,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会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实验中,有些学生会问: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时为什么会发生偏转?为什么自己的指南针偏转的幅度大,别人偏转的幅度小?为什么他的向左偏转,而她的向右偏转?有些活泼好动的同学还会借用别人的电池,把两块电池串联或并联来做,同时发现指南针的偏转又有所不同……在用一块电池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大家把导线绕三圈、六圈、九圈等,两端通上电,分别靠近指南针试一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了。最后综合电池个数和线圈绕的圈数,老师再问:“谁有办法让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偏转更大?”学生又纷纷进入有趣的实验中,不断改换接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能增强导线磁性的接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改进、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应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改进实验,使实验更合理,效果更明显,用创造性的劳动去影响学生,起到表率作用,鼓励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寻找更多的实验方案,多提新的实验建议,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路。這样,学生探索实验的兴趣也随之大大提高,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教师应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有一个活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原先的实验是将一段铁丝的两端分别绑在两个铁架台上,让铁丝横挂起来,然后在铁丝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用蜡烛粘上一根火柴,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我认为这个实验很简单,学生应该很容易完成,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先自己实验了一下。实验中,我发觉有一个困难比较难克服:教材要求用蜡粘,可是蜡烛在常温下是硬的,没有黏性的,很难粘牢火柴,如果上课时让学生操作,就更难了,又浪费时间,怎么办?此时我想到我小时候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蜡烛和猪油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解后,等温度下降到常温时,会得到一种较软且有黏性的物质,用这种物质来代替蜡烛来粘就好了。尽管我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我想:能不能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先做一做这个实验,并想办法改进呢?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先在家里做。第二天,有些学生因为做不好,向老师发牢骚;有些聪明的同学用黄油代替蜡烛,效果较好。还有位同学突发奇想,居然想到把圆柱形蜡烛截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在每一段中间钻一个小孔,让铁丝穿过小孔,再把铁丝两端挂起来,这样就简单多了。发现这一创意后,我让这个同学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说一说思路和做法,然后让同学们照这个方法做实验,结果,同学们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
  三、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实验大多属于注入式,实验教材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做实验只是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不重视,实验操作照方抓药、实验装置照猫画虎、实验结论千篇一律,实验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点,加强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创新。
  例如,在教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原先的教学设想是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做成“T”“U”“L”形或“工”字、“口”字等形状?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然后让学生看教材做实验。学生在看完教材后已知晓了答案,虽然也做了实验,但这些实验只是验证教材说法的正确性,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激发起来。如果改为上课时不让学生看教科书,教师先做一个对比演示实验(一是把一张平展的纸悬空,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二是用同样的纸折成“T”“U”“L”形或“工”字、“口”字形等其中任何一种形状,悬空,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通过对比,学生知道把纸折起来可以承受更多的垫圈。这时,教师再问:“你们谁可以用一张纸折出不同的形状,且能让它承载更多的垫圈?我们分小组做一次承载能力竞赛好吗?”同学们纷纷发挥想象,投入实验中。这样的创新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开拓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激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就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课外实验,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内实验,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往往限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课外实验则不同,实验时间不受限制,而且实验内容充满挑战性、探索性、创造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我校每周四下午开放科学实验室,针对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出现的不足与缺点,进行实验指导。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研究、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遭遇失败后的挫折,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战胜挫折的信心。
  例如,教完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后,我让学生制作“土电话”,看谁做的“土电话”传出的声音又远又清晰。学生们有的用两个一次性塑料杯当作话筒和听筒,杯底用线穿起来做电话线;有的学生用两个纸巾筒芯做话筒和听筒,在每个筒芯的一端蒙上塑料薄膜,再用线连接起来……学生制作出来的“土电话”各式各样,有的确实充满了创新意识。
  总之,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习作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及经验积累有限,往往写作时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想写却苦于言而无物,在习作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孩童这个年龄段的独特体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开发班级特色的创意写作课程,创造性地丰盈教学内容,找到训练的“脉门”,让教师的“导”真正帮到点子上,使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绘本阅读,是习作教学富有
地理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教育,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践行和培养的方式。研学旅行绝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研学过程。不管是短途还是长途、单次还是多次,它都是有活动目标、研学教材、实施步骤的课程。因此,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以课程思想为引领,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为主线,结合区域资源形成课程材料,从目标制定、教材准备、落地实施和评价成果等方面展开设计,形成研学课程方案。  
【摘要】读写障碍是一种学习障碍。这是一种特定的语言障碍,源于对文字解码能力 (decoding) 的不足,通常在声韵处理能力上反映出来。本文就读写障碍在学生中的表现和对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读写障碍学生的成长策略。   【关键词】读写障碍;成长策略;特别的爱   一、读写障碍学生的表现   每任教一个班级都会遇到一两个这样的学生,他们活泼可爱,智力正常,但他们的课堂纪律和读写能力及阅读的接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教学计划、适宜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思维方法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学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因而在各科教学中应贯彻落实这一育人目标。语文作为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尤应如此。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它的语言功能,把语文课当作
【摘要】竹可养人,竹可修心。我校以“竹韵”文化教育为特色,竹文化与学校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我校把“弘扬竹之精神,塑造竹之品格”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竹韵”文化;德育工作;校园特色  勒竹,一种有刺而坚硬的竹,俗称刺竹,也称竻竹、涩勒。古人多有在诗中记载。宋代胡寅《新州竹城记》:“且方言刺竹曰竻竹,盖岭南谓刺竹云。”清代王士禛《濂泉寺》诗:“寺门编竻竹,磴道入云松。尚忆安期
2019年5月3-4日,海宁中学举行了《奔四明革命老区,探乡村振兴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基本情况如下: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类型:社会实践   2.授课对象:初高中学生   3.课时时长:2天   二、课题背景   1.革命老区亟待振兴   革命老区在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老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财力比较薄弱,财政比较困难,公
【摘 要】教育强省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和《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搭建了平台,使我们有更多培养杰出人才的可能,也必将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文章从基层信息技术教师的视角,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层次,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在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中的作用和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变革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方向  为贯彻落《广东省教育信息化
【摘要】书写一手整洁美观的文字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正所谓“字如其人”,从一个人书写汉字的风格往往可以推测出其性格与品貌,同时,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许多小学生在学写字时没有注意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必须重视起学生的书写习惯,加强对小学生书写的要求,提升小学生的书写能力,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本文通
4月13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肖建忠博士率领专家组8人,到汕头市开展校园足球送教下基层暨宣讲活动。汕头市及金平区教育局领导和体卫部门负责人,市及各区县体育教研员,市高中、初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级校园足球推广学校,各县区体育骨干教师共300人参加了活动。  活动分别同步在聿怀初级中学和金龙小学举行。在聿怀初级中学,省教育研究院专家组的刘聪老师执教了《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道“暗礁”。一提到作文,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皮发麻。而作文一般来说有写人和写事之分,但是事是人做的,写事依然离不开写人。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而社会生活是由无数的“个人活动”组成。中学作文同样与人物描写无法割离,无论是叙事、写景、游记等的作文,都或多或少的人物描写。因此,对人物的描写在作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