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的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在进行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时,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注重实验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设计了问题情境,充分发挥了科学实验在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效。那么,科学学科中如何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看了,我忘了;我做过了,我知道了。”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动脑操作过,才能深入理解,激发创意。众所周知,学生对有演示实验的科学课会比没有演示的科学课感兴趣;而对亲自参与实验的科学课又会比可看而不能参与实验的科学课更有兴趣。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演示实验变“老师做”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前让学生先预习,课堂上请积极性较高和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上讲台来做。教师在一旁维持秩序,对学生操作有误的地方及时指出;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还要给予及时指导。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取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
例如,在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电和磁”一课中,做由电产生磁这一实验时,教师一般会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到导线通电后,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轻微的偏转一一学生只在头脑中有了一个肤浅的表象认识。现改为学生做实验,教师进行引导,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会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实验中,有些学生会问: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时为什么会发生偏转?为什么自己的指南针偏转的幅度大,别人偏转的幅度小?为什么他的向左偏转,而她的向右偏转?有些活泼好动的同学还会借用别人的电池,把两块电池串联或并联来做,同时发现指南针的偏转又有所不同……在用一块电池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大家把导线绕三圈、六圈、九圈等,两端通上电,分别靠近指南针试一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了。最后综合电池个数和线圈绕的圈数,老师再问:“谁有办法让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偏转更大?”学生又纷纷进入有趣的实验中,不断改换接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能增强导线磁性的接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改进、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应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改进实验,使实验更合理,效果更明显,用创造性的劳动去影响学生,起到表率作用,鼓励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寻找更多的实验方案,多提新的实验建议,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路。這样,学生探索实验的兴趣也随之大大提高,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教师应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有一个活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原先的实验是将一段铁丝的两端分别绑在两个铁架台上,让铁丝横挂起来,然后在铁丝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用蜡烛粘上一根火柴,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我认为这个实验很简单,学生应该很容易完成,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先自己实验了一下。实验中,我发觉有一个困难比较难克服:教材要求用蜡粘,可是蜡烛在常温下是硬的,没有黏性的,很难粘牢火柴,如果上课时让学生操作,就更难了,又浪费时间,怎么办?此时我想到我小时候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蜡烛和猪油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解后,等温度下降到常温时,会得到一种较软且有黏性的物质,用这种物质来代替蜡烛来粘就好了。尽管我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我想:能不能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先做一做这个实验,并想办法改进呢?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先在家里做。第二天,有些学生因为做不好,向老师发牢骚;有些聪明的同学用黄油代替蜡烛,效果较好。还有位同学突发奇想,居然想到把圆柱形蜡烛截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在每一段中间钻一个小孔,让铁丝穿过小孔,再把铁丝两端挂起来,这样就简单多了。发现这一创意后,我让这个同学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说一说思路和做法,然后让同学们照这个方法做实验,结果,同学们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
三、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实验大多属于注入式,实验教材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做实验只是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不重视,实验操作照方抓药、实验装置照猫画虎、实验结论千篇一律,实验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点,加强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创新。
例如,在教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原先的教学设想是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做成“T”“U”“L”形或“工”字、“口”字等形状?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然后让学生看教材做实验。学生在看完教材后已知晓了答案,虽然也做了实验,但这些实验只是验证教材说法的正确性,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激发起来。如果改为上课时不让学生看教科书,教师先做一个对比演示实验(一是把一张平展的纸悬空,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二是用同样的纸折成“T”“U”“L”形或“工”字、“口”字形等其中任何一种形状,悬空,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通过对比,学生知道把纸折起来可以承受更多的垫圈。这时,教师再问:“你们谁可以用一张纸折出不同的形状,且能让它承载更多的垫圈?我们分小组做一次承载能力竞赛好吗?”同学们纷纷发挥想象,投入实验中。这样的创新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开拓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激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就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课外实验,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内实验,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往往限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课外实验则不同,实验时间不受限制,而且实验内容充满挑战性、探索性、创造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我校每周四下午开放科学实验室,针对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出现的不足与缺点,进行实验指导。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研究、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遭遇失败后的挫折,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战胜挫折的信心。
例如,教完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后,我让学生制作“土电话”,看谁做的“土电话”传出的声音又远又清晰。学生们有的用两个一次性塑料杯当作话筒和听筒,杯底用线穿起来做电话线;有的学生用两个纸巾筒芯做话筒和听筒,在每个筒芯的一端蒙上塑料薄膜,再用线连接起来……学生制作出来的“土电话”各式各样,有的确实充满了创新意识。
总之,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看了,我忘了;我做过了,我知道了。”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动脑操作过,才能深入理解,激发创意。众所周知,学生对有演示实验的科学课会比没有演示的科学课感兴趣;而对亲自参与实验的科学课又会比可看而不能参与实验的科学课更有兴趣。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演示实验变“老师做”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前让学生先预习,课堂上请积极性较高和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上讲台来做。教师在一旁维持秩序,对学生操作有误的地方及时指出;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还要给予及时指导。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取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
例如,在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电和磁”一课中,做由电产生磁这一实验时,教师一般会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到导线通电后,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轻微的偏转一一学生只在头脑中有了一个肤浅的表象认识。现改为学生做实验,教师进行引导,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会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实验中,有些学生会问: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时为什么会发生偏转?为什么自己的指南针偏转的幅度大,别人偏转的幅度小?为什么他的向左偏转,而她的向右偏转?有些活泼好动的同学还会借用别人的电池,把两块电池串联或并联来做,同时发现指南针的偏转又有所不同……在用一块电池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大家把导线绕三圈、六圈、九圈等,两端通上电,分别靠近指南针试一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了。最后综合电池个数和线圈绕的圈数,老师再问:“谁有办法让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偏转更大?”学生又纷纷进入有趣的实验中,不断改换接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能增强导线磁性的接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改进、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应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改进实验,使实验更合理,效果更明显,用创造性的劳动去影响学生,起到表率作用,鼓励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寻找更多的实验方案,多提新的实验建议,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路。這样,学生探索实验的兴趣也随之大大提高,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教师应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有一个活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原先的实验是将一段铁丝的两端分别绑在两个铁架台上,让铁丝横挂起来,然后在铁丝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用蜡烛粘上一根火柴,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我认为这个实验很简单,学生应该很容易完成,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先自己实验了一下。实验中,我发觉有一个困难比较难克服:教材要求用蜡粘,可是蜡烛在常温下是硬的,没有黏性的,很难粘牢火柴,如果上课时让学生操作,就更难了,又浪费时间,怎么办?此时我想到我小时候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蜡烛和猪油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解后,等温度下降到常温时,会得到一种较软且有黏性的物质,用这种物质来代替蜡烛来粘就好了。尽管我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我想:能不能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先做一做这个实验,并想办法改进呢?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先在家里做。第二天,有些学生因为做不好,向老师发牢骚;有些聪明的同学用黄油代替蜡烛,效果较好。还有位同学突发奇想,居然想到把圆柱形蜡烛截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在每一段中间钻一个小孔,让铁丝穿过小孔,再把铁丝两端挂起来,这样就简单多了。发现这一创意后,我让这个同学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说一说思路和做法,然后让同学们照这个方法做实验,结果,同学们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
三、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实验大多属于注入式,实验教材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做实验只是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不重视,实验操作照方抓药、实验装置照猫画虎、实验结论千篇一律,实验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点,加强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创新。
例如,在教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原先的教学设想是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做成“T”“U”“L”形或“工”字、“口”字等形状?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然后让学生看教材做实验。学生在看完教材后已知晓了答案,虽然也做了实验,但这些实验只是验证教材说法的正确性,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激发起来。如果改为上课时不让学生看教科书,教师先做一个对比演示实验(一是把一张平展的纸悬空,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二是用同样的纸折成“T”“U”“L”形或“工”字、“口”字形等其中任何一种形状,悬空,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通过对比,学生知道把纸折起来可以承受更多的垫圈。这时,教师再问:“你们谁可以用一张纸折出不同的形状,且能让它承载更多的垫圈?我们分小组做一次承载能力竞赛好吗?”同学们纷纷发挥想象,投入实验中。这样的创新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开拓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激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就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课外实验,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内实验,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往往限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课外实验则不同,实验时间不受限制,而且实验内容充满挑战性、探索性、创造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我校每周四下午开放科学实验室,针对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出现的不足与缺点,进行实验指导。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研究、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遭遇失败后的挫折,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战胜挫折的信心。
例如,教完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后,我让学生制作“土电话”,看谁做的“土电话”传出的声音又远又清晰。学生们有的用两个一次性塑料杯当作话筒和听筒,杯底用线穿起来做电话线;有的学生用两个纸巾筒芯做话筒和听筒,在每个筒芯的一端蒙上塑料薄膜,再用线连接起来……学生制作出来的“土电话”各式各样,有的确实充满了创新意识。
总之,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