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立意高远、哲理性强、语言清新,有利于听障学生陶冶情操,开启思维。本文以《江畔独步寻花》的教学为例,力求探讨听障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方法,为聋校古诗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古诗教学;感受美;听障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名篇佳作,美不胜收,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美的素养。古诗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古诗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也给听障学生理解上带来困难。现就《江畔独步寻花》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听障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揭示形象感知美
审美过程一般经历感知、感受、感动三个阶段,感知是审美过程的初级阶段。教学之始,摸准听障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心理,采用多种手段,诱导学生朦胧的审美情趣。
意蕴悠长的古诗素有“一诗一画”的特点,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春光图案。我抓住“诗中有画”这个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课文插画和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听障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这样诗中的语言文字被赋予生命,诗中描述的情景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学生阅读中的形象思维以意象形式展开来,使听障学生对审美对象有了初步感知,激起了审美兴趣。
二、咏诵语句发现美
听障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意,产生审美情感后,就须以字词句的理解为抓手,着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那些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強的词句,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进一步激发其强烈的审美情感。
《江畔独步寻花》前两句中的两个动词“满”“压”表现的画面是静止的;后两句中的两个动词“舞”“啼”展现的则是动感强烈的画面;“恰恰”一词,同时让我们听到了可爱的小黄莺清脆热烈的歌唱。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移情于物,由静转动。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不因学生是听障而放松要求。《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声调和谐,运用了双声调、象声词和叠字,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歌的音乐美。因此,起始阶段,我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三、体验情绪理解美
《江畔独步寻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诗人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个蝶舞莺歌、景色秾丽的春景, 表达的是诗人那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短短的28个字无一句抒情,都是写景,但景中又无不寓情,诗人欣赏着春花满枝的美景,倾听着黄莺啼叫的动人歌声,那种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的心境,洋溢着一种健康愉悦的兴致,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但是听障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限,让他们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从而理解博大精深的唐诗文化,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怎样把诗中的情传递给学生呢?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 情。”因此,我在深入读悟阶段,让学生赏析词句、感悟情。我对学生说: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地读读,透过这28个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我们透过文字,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首先,我们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现在在去往黄四娘家的小溪两旁,一路走,一路观赏,看到绿肥红艳,姹紫嫣红。你想到什么?学生体会到:诗人仿佛浮在花的海洋中,闻到的是浓郁花香。再引导学生从“千朵万朵”看到春花的繁多,从“压枝低”中看到数朵硕大的花团盛开在绿叶陪衬下的枝叶中。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有不胜花重之态,而艳丽的花朵却含靥放蕊。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镜头啊!色彩的艳丽,沁人的花香,我们和诗人一起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我们又看到恋恋不舍的蝴蝶在百花丛中游戏飞舞,安闲自得的黄莺似为你的来到而传出一串娇啼。从蝴蝶轻捷的舞姿和黄莺动听的歌声,你感到了什么?学生此时体会到: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春意盎然的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
接着,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了一组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春天图片:这就是花团锦簇、有声有色的春天啊!看到这,诗人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体会到:看到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满了愉悦和轻松,人与自然亲切和谐在一起。
到这里,好像学生已把诗人的情感体会到位了,但是我话锋一转:如果你要是知道这正是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时,相信你还会对这首诗有更多的理解。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对这首诗还会有更多的感受。此时,学生的心中激荡着的是诗人那丰富的没有穷尽的情感。从他们那焕发着惊奇光彩的脸庞上,我看到了他们已被古诗的魅力深深地感动着,体会到了杜甫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和久经离乱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这种较为复杂的审美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迷人、回味深长的美感,深化了美的感受。学生融进了画面,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四、启发想象领悟美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语言相当精练,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针对“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句,我用这样一句话启发引导学生: “诗人放眼望去,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上铺满了鲜花,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都有什么样的花呀?”
“那一团团、一簇簇的鲜花把花枝都压弯了,一阵微风吹来,枝条微微颤动,仿佛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着表述。
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我说道:“同学们,你们已经掌握了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想象。诗人杜甫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心情会怎样呢?”(興奋、喜悦、欣喜、陶醉……学生如此作答。)
学生这样写道: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大诗人杜甫决定出去走走。
杜甫独自沿着黄四娘家旁石板铺成的小路,漫步来到了江边。只见一路上有粉嘟嘟的桃花,金灿灿的迎春花,还有白生生的梨花,它们竞相开放,把本来就很低的枝头压得更低,有的甚至都快触到地上了。
透过花丛,杜甫惊奇地发现,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许多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杜甫仿佛和这些蝴蝶一样被这般美景所吸引,不禁也停下脚步,慢慢地品味起这里的花……
这时他又惊奇地发现美丽的黄莺正停在枝头自由自在地婉转歌唱,他顿觉心旷神怡,深深地陶醉在这春的世界、花的海洋里。
眼看天色已晚,杜甫仍然舍不得离开,放眼望去眼前的花草、树木和小鸟,他不禁诗意大发,一边漫步,一边低声吟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些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内容,说出了《江畔独步寻花》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领略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我则让他们画出来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声有色、动静相宜、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从这些孩子的画中,我看到了一路的繁花,一路的莺啼,一路的蝶舞,春光就像要溢出这条小路似的。
参考文献
[1]扬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李福灼,钟宏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何建锋,1977年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本科学历,中级,现任教于湖北省蕲春县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为聋教育语言教学。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古诗教学;感受美;听障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名篇佳作,美不胜收,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美的素养。古诗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古诗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也给听障学生理解上带来困难。现就《江畔独步寻花》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听障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揭示形象感知美
审美过程一般经历感知、感受、感动三个阶段,感知是审美过程的初级阶段。教学之始,摸准听障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心理,采用多种手段,诱导学生朦胧的审美情趣。
意蕴悠长的古诗素有“一诗一画”的特点,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春光图案。我抓住“诗中有画”这个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课文插画和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听障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这样诗中的语言文字被赋予生命,诗中描述的情景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学生阅读中的形象思维以意象形式展开来,使听障学生对审美对象有了初步感知,激起了审美兴趣。
二、咏诵语句发现美
听障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意,产生审美情感后,就须以字词句的理解为抓手,着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那些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強的词句,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进一步激发其强烈的审美情感。
《江畔独步寻花》前两句中的两个动词“满”“压”表现的画面是静止的;后两句中的两个动词“舞”“啼”展现的则是动感强烈的画面;“恰恰”一词,同时让我们听到了可爱的小黄莺清脆热烈的歌唱。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移情于物,由静转动。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不因学生是听障而放松要求。《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声调和谐,运用了双声调、象声词和叠字,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歌的音乐美。因此,起始阶段,我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三、体验情绪理解美
《江畔独步寻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诗人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个蝶舞莺歌、景色秾丽的春景, 表达的是诗人那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短短的28个字无一句抒情,都是写景,但景中又无不寓情,诗人欣赏着春花满枝的美景,倾听着黄莺啼叫的动人歌声,那种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的心境,洋溢着一种健康愉悦的兴致,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但是听障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限,让他们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从而理解博大精深的唐诗文化,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怎样把诗中的情传递给学生呢?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 情。”因此,我在深入读悟阶段,让学生赏析词句、感悟情。我对学生说: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地读读,透过这28个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我们透过文字,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首先,我们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现在在去往黄四娘家的小溪两旁,一路走,一路观赏,看到绿肥红艳,姹紫嫣红。你想到什么?学生体会到:诗人仿佛浮在花的海洋中,闻到的是浓郁花香。再引导学生从“千朵万朵”看到春花的繁多,从“压枝低”中看到数朵硕大的花团盛开在绿叶陪衬下的枝叶中。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有不胜花重之态,而艳丽的花朵却含靥放蕊。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镜头啊!色彩的艳丽,沁人的花香,我们和诗人一起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我们又看到恋恋不舍的蝴蝶在百花丛中游戏飞舞,安闲自得的黄莺似为你的来到而传出一串娇啼。从蝴蝶轻捷的舞姿和黄莺动听的歌声,你感到了什么?学生此时体会到: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春意盎然的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
接着,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了一组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春天图片:这就是花团锦簇、有声有色的春天啊!看到这,诗人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体会到:看到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满了愉悦和轻松,人与自然亲切和谐在一起。
到这里,好像学生已把诗人的情感体会到位了,但是我话锋一转:如果你要是知道这正是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时,相信你还会对这首诗有更多的理解。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对这首诗还会有更多的感受。此时,学生的心中激荡着的是诗人那丰富的没有穷尽的情感。从他们那焕发着惊奇光彩的脸庞上,我看到了他们已被古诗的魅力深深地感动着,体会到了杜甫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和久经离乱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这种较为复杂的审美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迷人、回味深长的美感,深化了美的感受。学生融进了画面,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四、启发想象领悟美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语言相当精练,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针对“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句,我用这样一句话启发引导学生: “诗人放眼望去,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上铺满了鲜花,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都有什么样的花呀?”
“那一团团、一簇簇的鲜花把花枝都压弯了,一阵微风吹来,枝条微微颤动,仿佛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着表述。
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我说道:“同学们,你们已经掌握了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想象。诗人杜甫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心情会怎样呢?”(興奋、喜悦、欣喜、陶醉……学生如此作答。)
学生这样写道: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大诗人杜甫决定出去走走。
杜甫独自沿着黄四娘家旁石板铺成的小路,漫步来到了江边。只见一路上有粉嘟嘟的桃花,金灿灿的迎春花,还有白生生的梨花,它们竞相开放,把本来就很低的枝头压得更低,有的甚至都快触到地上了。
透过花丛,杜甫惊奇地发现,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许多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杜甫仿佛和这些蝴蝶一样被这般美景所吸引,不禁也停下脚步,慢慢地品味起这里的花……
这时他又惊奇地发现美丽的黄莺正停在枝头自由自在地婉转歌唱,他顿觉心旷神怡,深深地陶醉在这春的世界、花的海洋里。
眼看天色已晚,杜甫仍然舍不得离开,放眼望去眼前的花草、树木和小鸟,他不禁诗意大发,一边漫步,一边低声吟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些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内容,说出了《江畔独步寻花》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领略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我则让他们画出来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声有色、动静相宜、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从这些孩子的画中,我看到了一路的繁花,一路的莺啼,一路的蝶舞,春光就像要溢出这条小路似的。
参考文献
[1]扬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李福灼,钟宏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何建锋,1977年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本科学历,中级,现任教于湖北省蕲春县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为聋教育语言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