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教学中,深入挖掘科学教材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科学方面的知识适时地、恰当地融入语文学习中,能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需要精心钻研教材,寻找它们最佳的切入点,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通过融合,让科学走进语文,走进生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他们获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一、与科学老师合作,将科学、语文作业合二为一,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少,导致他们谈“写”色“变”,怕写作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或无病呻吟,或为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去硬背死套那些所谓优美的词句,读起来虽然听上去优美无比,实际上却空洞苍白。在科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由于语数英作业的压力学生有时会无暇顾及科学方面的作业,即使有心去完成,也是力不从心匆匆完成任务,或是语言枯燥似流水账。如果将两项作业有机结合,语文、科学老师布置作业前钻研教材,相互研讨一番,布置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作业出来,相信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会事半功倍,这样,学生的作文会写得丰富而又真实,科学日记也会完成得扎实有效,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一文,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在学课文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科学知识《声音的传播》,并由科学老师结合科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做小实验,写三篇观察日记。教学中,由斯帕拉捷的疑问:“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到学习探究中来,斯帕拉捷做的实验由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学习中完成老师针对每一次实验设计的表格。有了前面的实验、观察日记作铺垫,孩子们学习起来轻松多了。小组学生在探究中明白:原来做一两次科学实验觉得神奇、有趣,但要想像斯帕拉捷那样坚持实验、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境界确实很难,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有了培养,有效地巩固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将课文的趣味性与科学的真实性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如三年级的《石头书》、六年级的《大自然的文字》等文章,在学习这类具有科学性文章的时候,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观察大自然、请教科学老师并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本来科学知识是严肃的,甚至是单调、枯燥的,但有了语文知识做背景,可以将其优越性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会显得轻松自然、诙谐有趣。
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首先介绍这篇文章的文体,它承载的科普知识要让学生了解,要了解这些知识,必然要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才能了解得清楚。这篇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在指导学生同桌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让知识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先请学生把从五年级上册科学书上讲到的关于《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作介绍,勾起其他学生对尘封的记忆的唤醒,然后再来学习课文中讲到的地壳运动和石灰石的形成,第五自然段的“变”、第六自然段的“迁”是学生从脚下的“文字”读出来的地质变迁。在体会课文中动词使用的准确、学习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明白暴雨、冰川、风、波浪等自然现象都会对我们的地球妈妈造成伤害,学习科学知识与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大自然相辅相成,要辩证地看问题。
三、学习科学家刻苦求学的精神,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可见榜样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拟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以利用科学书上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语文教材上的课文进行辅助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一文中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名人的具体事例,向我们阐述“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里列举的外国人的事例是哥白尼从小喜欢缠着爸爸妈妈问问题,这正是他对科学奥秘不懈探求的开始。导课时,我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切入,由于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了解了哥白尼的资料,这里我从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学起,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从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哥白尼的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问题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像哥白尼这样的刻苦求学的名人在苏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如:五年级上册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写到的医学家李时珍、发明家爱迪生,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写到的科学家钱学森、工程师詹天佑等,他们取得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成功跟自己的坚持不懈、勤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对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思想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必须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科学教育因素,巧妙地将语文、科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接受科学知识的陶冶,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分析的能力、思维方法,有效地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对科学产生探索的欲望,最终达到点“语科知识”成“金色课堂”的境界。
【作者单位:涟水县石湖中心小学 江苏】
一、与科学老师合作,将科学、语文作业合二为一,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少,导致他们谈“写”色“变”,怕写作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或无病呻吟,或为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去硬背死套那些所谓优美的词句,读起来虽然听上去优美无比,实际上却空洞苍白。在科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由于语数英作业的压力学生有时会无暇顾及科学方面的作业,即使有心去完成,也是力不从心匆匆完成任务,或是语言枯燥似流水账。如果将两项作业有机结合,语文、科学老师布置作业前钻研教材,相互研讨一番,布置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作业出来,相信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会事半功倍,这样,学生的作文会写得丰富而又真实,科学日记也会完成得扎实有效,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一文,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在学课文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科学知识《声音的传播》,并由科学老师结合科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做小实验,写三篇观察日记。教学中,由斯帕拉捷的疑问:“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到学习探究中来,斯帕拉捷做的实验由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学习中完成老师针对每一次实验设计的表格。有了前面的实验、观察日记作铺垫,孩子们学习起来轻松多了。小组学生在探究中明白:原来做一两次科学实验觉得神奇、有趣,但要想像斯帕拉捷那样坚持实验、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境界确实很难,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有了培养,有效地巩固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将课文的趣味性与科学的真实性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如三年级的《石头书》、六年级的《大自然的文字》等文章,在学习这类具有科学性文章的时候,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观察大自然、请教科学老师并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本来科学知识是严肃的,甚至是单调、枯燥的,但有了语文知识做背景,可以将其优越性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会显得轻松自然、诙谐有趣。
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首先介绍这篇文章的文体,它承载的科普知识要让学生了解,要了解这些知识,必然要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才能了解得清楚。这篇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在指导学生同桌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让知识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先请学生把从五年级上册科学书上讲到的关于《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作介绍,勾起其他学生对尘封的记忆的唤醒,然后再来学习课文中讲到的地壳运动和石灰石的形成,第五自然段的“变”、第六自然段的“迁”是学生从脚下的“文字”读出来的地质变迁。在体会课文中动词使用的准确、学习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明白暴雨、冰川、风、波浪等自然现象都会对我们的地球妈妈造成伤害,学习科学知识与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大自然相辅相成,要辩证地看问题。
三、学习科学家刻苦求学的精神,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可见榜样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拟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以利用科学书上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语文教材上的课文进行辅助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一文中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名人的具体事例,向我们阐述“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里列举的外国人的事例是哥白尼从小喜欢缠着爸爸妈妈问问题,这正是他对科学奥秘不懈探求的开始。导课时,我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切入,由于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了解了哥白尼的资料,这里我从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学起,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从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哥白尼的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问题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像哥白尼这样的刻苦求学的名人在苏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如:五年级上册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写到的医学家李时珍、发明家爱迪生,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写到的科学家钱学森、工程师詹天佑等,他们取得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成功跟自己的坚持不懈、勤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对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思想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必须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科学教育因素,巧妙地将语文、科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接受科学知识的陶冶,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分析的能力、思维方法,有效地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对科学产生探索的欲望,最终达到点“语科知识”成“金色课堂”的境界。
【作者单位:涟水县石湖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