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孝忠,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副校长,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浙江省衢州市名师。至今已主持省级课题3项,市级重点科研项目5项,曾在省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市基础教育课改成果会等作专题发言,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8篇。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文化精华,它凝练与精准的语言艺术让国人倾倒,优美与谐和的音韵旋律让世界侧目。可现实性的问题却是,这一代的高中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历练,连离别都没有经历过,他们又如何能体会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悲伤?学习任务繁重,缺乏阅历,他们又如何能理解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咏叹?
问渠清如许,源头活水来。欣赏古典诗词,是欣赏者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载体的个性化感受与独特性体验。那么,个性化的解读,立足语言形象的赏析、表达,彰显个人才艺的展示,不正是诗词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方法、角度等方面的借鉴与导引,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感性与理性的渗透导向。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样的教学课堂,思考与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古典诗词专题教学。
一.诵读:诗乐合一,读诵相承
诗词可诵,所以诗词也是音乐的。嵇康曾赞叹:“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缠绵悱恻,清冷之气,彻人心骨,不就是阿炳那凄凉幽怨的《二泉映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哀伤绝望,消极悲情,恸人心魂,不正是倩女幽魂那摧人泪下的配乐《觞》曲?“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豪杰长啸,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空白呐喊,不更是何少英那掷地有声、波澜壮阔的鼓乐名曲《破阵子》?
专题“笔落惊风雨”《登高》教学,舒缓的钢琴曲《Tears》,澹然恬淡的音符,忧郁绝美的旋律,那份感伤便直直地走入了当年痛失好友更晚景凄凉的杜甫世界。感性的自由朗读之后,我请了班上不怎么会开口的A同学朗读,出人意料地他读出了感伤的情蕴,同学们给了高度评价的掌声。当我将预设中的写作背景、音韵节奏通过师生互动并以幻灯投影出来,同学们已是跃跃欲试了。
于是我请了举手最积极的B同学朗读,再播放《登高》视频朗读,请同学们比较评价,视频中的画面、音乐、朗读都得到了学生们的由衷赞叹。然后,我请同学们就自己最有感受的联句进行朗读分析,并请他们自由朗读,当我将配乐《风笛Hollow Hills》介入,再请C同学、D团队朗读联句或全诗,比赛的同时,感性已是蓄势待发,当《登高精品》视频呈现的时候,同学都已经跟上了情境化的朗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课堂中的相机引领、激发点拨,将学生带入了“让实践”(王尚文语)的情境,形成了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作品的特色与情感”(余映潮语)的氛围,实现的正是学生在学习上不断的自我超越。
二.赏析:延伸拓展,互动评点
古代诗词语言具有凝炼、含蓄的特点。有时力求一字传神,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有时巧藉精当用典,给诗词平添无尽的蕴涵妙境;有时化用他人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些含蓄的语言品味作者借以表现的情感。
《登高》“落木”分析。当我把时间更多地让给学生之后,接下来三位同学的回答,让我感慨万千,更受益良多。而师生穿插其中的互动评点对学生分析起到的是补充、肯定和引发。
片断一:“落木”断想
E学生:注释“风飒飒而木萧萧”结合“萧萧”与“木”的主谓结构,还有诗句中“落木”的修饰“无边”,同样的“萧萧下”,“落木”应该就是“落叶”,因为只有“落叶”才“萧萧而下”,才“无边无际”落下。
F学生:我觉得“木”讲成“树木”也是对的。这里的“落木”我想或许是将深秋时节的落叶全景展现出来,这里既有纷纷而下的落叶,更有因落叶而致的光秃秃的树干,整个意境构成了一幅萧条凄凉的画面。
师:我也想补充一点。展示林庚《说“木叶”》、钱洪科《也说“木叶”》……
G学生:老师,我还有一点想法。颔联出句“落木”,对句“长江”,“不尽”的是江水,“滚滚来”的不也是“江水”?“落木”不是和“长江”相照应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诗文越过时光隧道,使我们听到了诗人们的呼唤,感受到他们的欢快与苦痛,当学生从预设的拓展与评点中探求得到其中的韵味情感,这里边的喜悦和收获又怎能是千言万语的说教能解决的?
三.表达:丰富想象,笔落生辉
因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要欣赏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去复现与生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片断二:情蕴表达
h生:全诗着一“悲”字,情蕴独绝。“悲”既指自然之悲象(“秋”)也指人生之艰难(“繁霜鬓”)。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诗人由情选景,寓情于景,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境界,再引出自然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片断三:美文演绎
(注)风,是迅急的秋风,吹得他的衣襟飒飒鼓动。临风,闭眼,多少抑郁在胸中萦回缱绻,思绪如潮;苦恼,烦恨,在孤寂中肆意涌动,不能自已;痛极,睁眼,向高天长吁一气,枯眼微润。
青天碧空,风肃气爽,却不能使他的心情有丝毫舒放。又闻老猿哀啼,凄怆无比,自然是悲不自禁,一颗浊泪滴入江中。望极天涯,只见水中小洲晴朗,岸边沙堆雪白,还有那盘旋的飞鸟,久久地打着圈儿,正如盘在心中的离愁哀怨一样,挥之不去。群山之间,树木凋零,落叶纷纷;水天之际,长江奔涌,浪花层层…… 一团阴霾在心中氤氲多年,终于啸成了一曲千古悲音。
秋江依然滚滚,悲吟和着江水,流向远方……
片断四:对话作者
你为谁痛(J生)
我与你相会在河南的开封。一千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你一定须发苍苍,你一定让历史压弯了脊梁。
面对着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你总是那样沉郁悲观、满目苍凉。你总是那样怀念故园,可是故国早已一去不返。我知道,你不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你的愁,总是幻化在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中;是不是还在梦中深藏那无尽的怨恨?你恨什么呢?恨赵光义?恨自己无能、恨繁华易逝、恨天地不公?还是恨那大好河山一瞬间化为乌有?
后人却非常感谢你的愁与恨。你的愁恨,让词坛上多了一朵瑰丽奇葩;你的伤痛,让后人多了一份感情寄托。你不是一位帝王,却是一位“词中之帝”。你没有获得永远的富贵,却得到流传千古的声名。这,恐怕是你想不到的。……
相约一日,人间千年。夜色苍茫,你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消逝在枯黄的稿纸中。剩下的,只是一片夕阳残照……
或是诗意描绘,或是词句品悟,或是情蕴表达,或是美文的演绎,或是对话作者,或是诗画描摹……我们的审美设计就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
四.展示:活动体验,激情演绎
诗是析出来的,更是体验出来的。没有学生自我的生命体验,又哪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境界生成?苏教版必修四“词曲是一家”版块,我开设了婉约词专题朗诵教学活动课。当周杰伦《菊花台》视频在课前响起,当师生唱响这中学生传唱的流行歌曲,教室里已是掌声雷动;当整合古韵吟唱、今韵谱唱、舞曲表演、串词引领、同词PK、诵唱并起、诵舞合一等手法,演绎专题朗诵活动,当团队演绎、师生点评、专家引领融为一体……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评价说:“这堂课给了我们的新课程诗词教学、专题教学很大的启示,活动课的唱诵舞多形式的解读方式,互动评研式的师生参与,学生理解诗词达到的境界素养,教师的激励与唤醒,课堂氛围营造与教师、学生素质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
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说: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让我们以诵读、赏析、表达、展示唤醒学生对诗词的个性解读,以中华文化之诗词引领、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一起为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健康的人格底色。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文化精华,它凝练与精准的语言艺术让国人倾倒,优美与谐和的音韵旋律让世界侧目。可现实性的问题却是,这一代的高中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历练,连离别都没有经历过,他们又如何能体会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悲伤?学习任务繁重,缺乏阅历,他们又如何能理解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咏叹?
问渠清如许,源头活水来。欣赏古典诗词,是欣赏者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载体的个性化感受与独特性体验。那么,个性化的解读,立足语言形象的赏析、表达,彰显个人才艺的展示,不正是诗词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方法、角度等方面的借鉴与导引,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感性与理性的渗透导向。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样的教学课堂,思考与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古典诗词专题教学。
一.诵读:诗乐合一,读诵相承
诗词可诵,所以诗词也是音乐的。嵇康曾赞叹:“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缠绵悱恻,清冷之气,彻人心骨,不就是阿炳那凄凉幽怨的《二泉映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哀伤绝望,消极悲情,恸人心魂,不正是倩女幽魂那摧人泪下的配乐《觞》曲?“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豪杰长啸,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空白呐喊,不更是何少英那掷地有声、波澜壮阔的鼓乐名曲《破阵子》?
专题“笔落惊风雨”《登高》教学,舒缓的钢琴曲《Tears》,澹然恬淡的音符,忧郁绝美的旋律,那份感伤便直直地走入了当年痛失好友更晚景凄凉的杜甫世界。感性的自由朗读之后,我请了班上不怎么会开口的A同学朗读,出人意料地他读出了感伤的情蕴,同学们给了高度评价的掌声。当我将预设中的写作背景、音韵节奏通过师生互动并以幻灯投影出来,同学们已是跃跃欲试了。
于是我请了举手最积极的B同学朗读,再播放《登高》视频朗读,请同学们比较评价,视频中的画面、音乐、朗读都得到了学生们的由衷赞叹。然后,我请同学们就自己最有感受的联句进行朗读分析,并请他们自由朗读,当我将配乐《风笛Hollow Hills》介入,再请C同学、D团队朗读联句或全诗,比赛的同时,感性已是蓄势待发,当《登高精品》视频呈现的时候,同学都已经跟上了情境化的朗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课堂中的相机引领、激发点拨,将学生带入了“让实践”(王尚文语)的情境,形成了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作品的特色与情感”(余映潮语)的氛围,实现的正是学生在学习上不断的自我超越。
二.赏析:延伸拓展,互动评点
古代诗词语言具有凝炼、含蓄的特点。有时力求一字传神,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有时巧藉精当用典,给诗词平添无尽的蕴涵妙境;有时化用他人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些含蓄的语言品味作者借以表现的情感。
《登高》“落木”分析。当我把时间更多地让给学生之后,接下来三位同学的回答,让我感慨万千,更受益良多。而师生穿插其中的互动评点对学生分析起到的是补充、肯定和引发。
片断一:“落木”断想
E学生:注释“风飒飒而木萧萧”结合“萧萧”与“木”的主谓结构,还有诗句中“落木”的修饰“无边”,同样的“萧萧下”,“落木”应该就是“落叶”,因为只有“落叶”才“萧萧而下”,才“无边无际”落下。
F学生:我觉得“木”讲成“树木”也是对的。这里的“落木”我想或许是将深秋时节的落叶全景展现出来,这里既有纷纷而下的落叶,更有因落叶而致的光秃秃的树干,整个意境构成了一幅萧条凄凉的画面。
师:我也想补充一点。展示林庚《说“木叶”》、钱洪科《也说“木叶”》……
G学生:老师,我还有一点想法。颔联出句“落木”,对句“长江”,“不尽”的是江水,“滚滚来”的不也是“江水”?“落木”不是和“长江”相照应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诗文越过时光隧道,使我们听到了诗人们的呼唤,感受到他们的欢快与苦痛,当学生从预设的拓展与评点中探求得到其中的韵味情感,这里边的喜悦和收获又怎能是千言万语的说教能解决的?
三.表达:丰富想象,笔落生辉
因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要欣赏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去复现与生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片断二:情蕴表达
h生:全诗着一“悲”字,情蕴独绝。“悲”既指自然之悲象(“秋”)也指人生之艰难(“繁霜鬓”)。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诗人由情选景,寓情于景,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境界,再引出自然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片断三:美文演绎
(注)风,是迅急的秋风,吹得他的衣襟飒飒鼓动。临风,闭眼,多少抑郁在胸中萦回缱绻,思绪如潮;苦恼,烦恨,在孤寂中肆意涌动,不能自已;痛极,睁眼,向高天长吁一气,枯眼微润。
青天碧空,风肃气爽,却不能使他的心情有丝毫舒放。又闻老猿哀啼,凄怆无比,自然是悲不自禁,一颗浊泪滴入江中。望极天涯,只见水中小洲晴朗,岸边沙堆雪白,还有那盘旋的飞鸟,久久地打着圈儿,正如盘在心中的离愁哀怨一样,挥之不去。群山之间,树木凋零,落叶纷纷;水天之际,长江奔涌,浪花层层…… 一团阴霾在心中氤氲多年,终于啸成了一曲千古悲音。
秋江依然滚滚,悲吟和着江水,流向远方……
片断四:对话作者
你为谁痛(J生)
我与你相会在河南的开封。一千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你一定须发苍苍,你一定让历史压弯了脊梁。
面对着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你总是那样沉郁悲观、满目苍凉。你总是那样怀念故园,可是故国早已一去不返。我知道,你不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你的愁,总是幻化在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中;是不是还在梦中深藏那无尽的怨恨?你恨什么呢?恨赵光义?恨自己无能、恨繁华易逝、恨天地不公?还是恨那大好河山一瞬间化为乌有?
后人却非常感谢你的愁与恨。你的愁恨,让词坛上多了一朵瑰丽奇葩;你的伤痛,让后人多了一份感情寄托。你不是一位帝王,却是一位“词中之帝”。你没有获得永远的富贵,却得到流传千古的声名。这,恐怕是你想不到的。……
相约一日,人间千年。夜色苍茫,你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消逝在枯黄的稿纸中。剩下的,只是一片夕阳残照……
或是诗意描绘,或是词句品悟,或是情蕴表达,或是美文的演绎,或是对话作者,或是诗画描摹……我们的审美设计就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
四.展示:活动体验,激情演绎
诗是析出来的,更是体验出来的。没有学生自我的生命体验,又哪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境界生成?苏教版必修四“词曲是一家”版块,我开设了婉约词专题朗诵教学活动课。当周杰伦《菊花台》视频在课前响起,当师生唱响这中学生传唱的流行歌曲,教室里已是掌声雷动;当整合古韵吟唱、今韵谱唱、舞曲表演、串词引领、同词PK、诵唱并起、诵舞合一等手法,演绎专题朗诵活动,当团队演绎、师生点评、专家引领融为一体……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评价说:“这堂课给了我们的新课程诗词教学、专题教学很大的启示,活动课的唱诵舞多形式的解读方式,互动评研式的师生参与,学生理解诗词达到的境界素养,教师的激励与唤醒,课堂氛围营造与教师、学生素质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
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说: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让我们以诵读、赏析、表达、展示唤醒学生对诗词的个性解读,以中华文化之诗词引领、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一起为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健康的人格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