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就是指小学数学语言的表达;“思”就是思维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要说就得先想,要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更加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我首先从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入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信心说,喜欢说,学会说。经过两年的试验,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说”与“思”的互动,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主要体验在以下两个精彩镜头:
镜头一:学生“肯说、想说”,成就一个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
农村的学生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胆子较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上不敢“开口说”,即使部分学生“敢说”,也是声音小,而且不够流利。我从以下两点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现在的数学课堂,总能见到学生自信地高举小手,意气风发地开口响亮地叙说着、讨论着每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敢说了,想说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出现了。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肯说
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首先要有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时常与学生平等相处,利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给学生传递了一份亲切感和一种信任,尽量使学生感到课堂上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有的是微笑,有的是民主,有的是鼓励,使学生感受到了“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学生也能用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创设这样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正为成就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埋下了良好的“种子”。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敢说
亲切、感人的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对于每个学生的作答,我都是面带笑容认真地、用心地倾听,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你实在说得太好了!”、“你的用词真的很准确”、“声音能再响亮点吗?”……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说”的欲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得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这样一来,胆小的敢说了,说得不好的有进步了,一个带一个,一个影响一个,一天强过一天……课堂发言活跃了,想说话的人多了,会说的也越来越多了。
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冲劲,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镜头二:学生“想说、乐说”,成就一个思维活跃的数学课堂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快就进入角色,蠢蠢欲动地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加以教师的及时鼓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下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想说”、“乐说”的积极性更强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正因为“说”促进了“想”,学生的思维也时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在点点滴滴中形成。
(一)在数学交流中,发展思维的多向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从多种途径思考问题,并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产生多种设想和答案。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也在一点一滴中得到了培养。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人一组,共6组,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客厅平面图”的卡纸片在小组内讨论“怎样把客厅平面图转化为已学的基本图形”,然后又在小组内围绕“转化成基本图形后,怎样计算?”互相说说、互相补充;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利用分割法分成2个长方形、2个梯形、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或利用添补法进行解答。整节课我都是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留给了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口和动脑的空间,学生通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在解决问题中,养成说想法的习惯
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过程。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上,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分析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说想法。例如六年级上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长和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我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就纷纷地说:“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就要去找它的长和宽,要根据按比例分配去求,但1条长和1条宽的总和还不知道,又要通过周长÷2去求。”;又如:“在一个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片?”学生也能有条理地说出:“求剩下纸片的面积=S长-S圆,S长=ab=3×2;S圆未知,要求,求S圆就要找半径r,要求r就去找d,因为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学生说的有根有据,有条理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真是动脑思考了。
(三)在课堂小结中,言简意明地进行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所以,每节数学课结束之前,我都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你能用简明的数学语言去小结吗?”。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能用简明、扼要的数学语言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如在《圆的面积》一课的课堂小结中,学生能说到:“我们通过观察、切、拼等数学活动,把圆的面积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面积,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学生在课堂小结中再一次整理知识,再一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思维逻辑性、完整性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目的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简单的说就是“说”促进“想”,要说就得先想。“说”与“思”的互动,成就了上述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成就了一节节民主和谐、思维活跃的数学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要说就得先想,要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更加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我首先从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入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信心说,喜欢说,学会说。经过两年的试验,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说”与“思”的互动,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主要体验在以下两个精彩镜头:
镜头一:学生“肯说、想说”,成就一个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
农村的学生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胆子较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上不敢“开口说”,即使部分学生“敢说”,也是声音小,而且不够流利。我从以下两点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现在的数学课堂,总能见到学生自信地高举小手,意气风发地开口响亮地叙说着、讨论着每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敢说了,想说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出现了。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肯说
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首先要有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时常与学生平等相处,利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给学生传递了一份亲切感和一种信任,尽量使学生感到课堂上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有的是微笑,有的是民主,有的是鼓励,使学生感受到了“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学生也能用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创设这样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正为成就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埋下了良好的“种子”。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敢说
亲切、感人的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对于每个学生的作答,我都是面带笑容认真地、用心地倾听,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你实在说得太好了!”、“你的用词真的很准确”、“声音能再响亮点吗?”……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说”的欲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得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这样一来,胆小的敢说了,说得不好的有进步了,一个带一个,一个影响一个,一天强过一天……课堂发言活跃了,想说话的人多了,会说的也越来越多了。
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冲劲,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镜头二:学生“想说、乐说”,成就一个思维活跃的数学课堂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快就进入角色,蠢蠢欲动地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加以教师的及时鼓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下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想说”、“乐说”的积极性更强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正因为“说”促进了“想”,学生的思维也时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在点点滴滴中形成。
(一)在数学交流中,发展思维的多向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从多种途径思考问题,并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产生多种设想和答案。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也在一点一滴中得到了培养。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人一组,共6组,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客厅平面图”的卡纸片在小组内讨论“怎样把客厅平面图转化为已学的基本图形”,然后又在小组内围绕“转化成基本图形后,怎样计算?”互相说说、互相补充;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利用分割法分成2个长方形、2个梯形、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或利用添补法进行解答。整节课我都是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留给了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口和动脑的空间,学生通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在解决问题中,养成说想法的习惯
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过程。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上,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分析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说想法。例如六年级上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长和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我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就纷纷地说:“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就要去找它的长和宽,要根据按比例分配去求,但1条长和1条宽的总和还不知道,又要通过周长÷2去求。”;又如:“在一个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片?”学生也能有条理地说出:“求剩下纸片的面积=S长-S圆,S长=ab=3×2;S圆未知,要求,求S圆就要找半径r,要求r就去找d,因为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学生说的有根有据,有条理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真是动脑思考了。
(三)在课堂小结中,言简意明地进行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所以,每节数学课结束之前,我都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你能用简明的数学语言去小结吗?”。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能用简明、扼要的数学语言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如在《圆的面积》一课的课堂小结中,学生能说到:“我们通过观察、切、拼等数学活动,把圆的面积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面积,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学生在课堂小结中再一次整理知识,再一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思维逻辑性、完整性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目的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简单的说就是“说”促进“想”,要说就得先想。“说”与“思”的互动,成就了上述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成就了一节节民主和谐、思维活跃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