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与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个体。长期以来,教学普遍忽视个体的个性,忽视个体的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做到个性化教学。
一、教师要个性化地教
要想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教学要有个性,个性是教学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像塑料盆景,虽然悦目,但无精神。
固定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独具个性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特色鲜明地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结构,控制教学节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获得个性的感受。
语文教师还应将教学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解、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领略意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一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就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就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教材中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发现教材中的闪光点,让这闪光点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达到个性化地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真诚情感。
二、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
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大脑不过是储存知识的仓库,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法唤起,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让学生有个性化地学习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应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回答、对习题的解答,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将教参上的说明、教案上的设计作为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闪现创造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个性化地写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要给学生作文的自由,给他们抒写独特灵性的空间,让学生笔下涌动真情实感,作文才有个性。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写作材料贫乏,思想僵化,写不出个性来。这实际上也是学生缺乏生活、缺乏体验的表现。我屡次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们语文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带着写作的任务,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真切的情境,触发内心深处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写出“真我”。如写《美丽的春天》,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这样他们就会发现许多新鲜的见闻,身受特殊的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良好的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加以条理,一篇篇生动形象的文章便会跃然纸上。当学生写河边的柳树时,看到柔软的柳条,便想到了绿色的丝带,仙女长长的秀发。来到果园里,看到盛开的桃花、梨花……还有地上五彩缤纷的野花时,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看到花的颜色时,又使他们想到了白的云,粉的霞,燃烧的火焰……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知识程度不一,写出的作文也就具有个性,因为生活是作文之源。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育人的花园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个性化地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学,并在作文中达到个性化地运用。
邓达云,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荆门。
一、教师要个性化地教
要想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教学要有个性,个性是教学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像塑料盆景,虽然悦目,但无精神。
固定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独具个性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特色鲜明地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结构,控制教学节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获得个性的感受。
语文教师还应将教学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解、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领略意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一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就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就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教材中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发现教材中的闪光点,让这闪光点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达到个性化地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真诚情感。
二、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
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大脑不过是储存知识的仓库,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法唤起,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让学生有个性化地学习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应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回答、对习题的解答,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将教参上的说明、教案上的设计作为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闪现创造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个性化地写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要给学生作文的自由,给他们抒写独特灵性的空间,让学生笔下涌动真情实感,作文才有个性。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写作材料贫乏,思想僵化,写不出个性来。这实际上也是学生缺乏生活、缺乏体验的表现。我屡次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们语文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带着写作的任务,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真切的情境,触发内心深处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写出“真我”。如写《美丽的春天》,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这样他们就会发现许多新鲜的见闻,身受特殊的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良好的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加以条理,一篇篇生动形象的文章便会跃然纸上。当学生写河边的柳树时,看到柔软的柳条,便想到了绿色的丝带,仙女长长的秀发。来到果园里,看到盛开的桃花、梨花……还有地上五彩缤纷的野花时,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看到花的颜色时,又使他们想到了白的云,粉的霞,燃烧的火焰……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知识程度不一,写出的作文也就具有个性,因为生活是作文之源。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育人的花园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个性化地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学,并在作文中达到个性化地运用。
邓达云,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