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考政治解题思维定式误区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i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内容的实践应用是高考政治考查的重要方面。鉴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测评体系融真实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为一体的特性,学生在解题时应仔细考察试题给出的情境,参考学科内容与学科任务,依学科思维与学科逻辑进行解答。但在实际解题中,学生很容易受过往真题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式。文章以三道考查文化自信的高考真题为例,提出在当前测评体系下,学生对政治学科内容的实践应用应做到对学科知识纵深应用、对学科语言精准应用、对学科思维灵活应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作为,注意突出整体思维,聚焦单元教学;把握基本概念,构建核心理论;重视情境任务,培育关键能力;把握评价导向,促进学习进阶,以强化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实践应用,引领学生走出思维定式的误区。
  【关键词】高考政治;思维定式;备考复习;真题解析
  
  
  【作者简介】向小琴,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德育实践;张登奎,高级教师,成都市高三政治中心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考思想政治命题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度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项目“指向政治认同的党史素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DZX202128)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后,“一核四层四翼”的考试评价体系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的考核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测评体系融真实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为一体,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和方法高质量完成学科任务,表现出正确的价值观。换言之,相较于反复排查学生学科知识的记忆缺漏,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学科思维,整合调用学科知识完成学科任务,才是备考复习的重点。由于学生在实际解题时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式的误区,致使得分率普遍下降,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打破这一定式,成为一线教师开展备考复习时的一大难点。下面以全国卷2018年、2020年和2021年三道考查文化自信的主观题为例,谈谈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备考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带领学生走出解题常见误区。
  一、强化学科内容的实践应用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科语言的表达和学科思维方法的应用。具体而言,学科知识的整合又包含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方法论、时政知识、创生知识等,强调对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与内容的整合应用。学科语言是学科思维和知识的外显表述,是能凸显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语言系统和表达范式。学科知识与学科语言的内核就是学科思维,它是思想政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也是从思想政治学科视角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1]
  鉴于有限的考核时间和笔试形式的客观实际,高考更倾向于综合考查学科内容而非单独考查某一项目,一道题目中往往体现了多方面的学科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学科知识上,要能将学科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等迁移运用;学科思维上,要能精准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独特的价值观念、分析视角等学科思维加以思考;学科语言上,要能在纸笔测试中熟练运用学科语言完成作答。上述客观实际告诉我们,解题时要从学科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去观察:题目中何处体现了对哪些学科知识的考查,何处需要运用哪种学科思维解题,何处又应该使用哪些学科语言组织答案。
  2018年、2020年和2021年的高考全国卷中各有一道考查文化自信的主观题,其第(2)问分别是:
  2018年全国卷Ⅱ第40题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10分)
  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政治Ⅰ卷第40题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10分)
  2021年全国高考文综政治甲卷第40题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10分)
  这三道題的命题情境分别是:经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的长期努力和坚持,我国杂交水稻的研发推广取得巨大成就;我国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从学科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来观察,这三个问题考查了以下内容。
  第一,学科知识的纵深应用。诚如上文所述,学科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生能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综合的、纵深的应用。这三问考查的学科知识很明显都指向文化自信,学生应在脑内联系教材中的有关知识,整合成知识系统为答题的有效调用做准备(如图1)。
  
  从知识系统图可以看出,这三问正好从三个不同侧面考查学生对文化自信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纵深性。2018年的问题从文化自信的来源切入,需要学生将水稻研发推广的具体事例联系文化自信的来源;2020年的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才能准确作答;2021年的问题则更突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三个年份的问题对同一个知识点做了全面而各有侧重的考查,每次考查都能针对一个主要的侧面进行纵深的挖掘。可见,学科知识的备考复习不能停留在知识的浅层记忆,而要深度理解、纵深把握,如此才能在实践应用中联系相应侧面信息解答问题。
  第二,学科语言的精准应用。学生作答时,必须精准运用学科的逻辑和语言系统,结合试题给出的情境进行分析,突出表现思想政治独特的学理特征。如2018年问题的解题逻辑是先要完整表述文化自信的几个来源,然后对试题给出的情境作精准概括:从艰苦研发提升高产潜力,解决一系列杂交水稻关键性难题,到“量质齐升”稻种攻关目标取得新的突破,最终举办国际杂交水稻培调班进行技术输出。杂交水稻研发团队的案例是国家关键技术从无到有、从低质到高质、从国内研发到向外输出的过程,这一伟大成就使事关人民生存质量、国家安全稳定的粮食问题紧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想要通过案例现象提取出问题的本质,学生要联系文化自信的几个来源,从突出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等角度,使用学科语言精准表述。2020年的问题则内隐了文化自信的来源,答题时需要先回答中医药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然后联系中华文化着重分析文化自信的表现。因此学生在作答时要考虑答案的结构和比重,表述应该精简化、学科化,明确中医药文化有时代、实践和中国自身文化的背景,由此得出结论:中医药文化确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自然就会增强文化自信,且在不同维度都有重要价值。2021年的问题要求学生仔细解读试题提及的事例和理论,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角度切入,结合题干给出的一系列治理成果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及产生的巨大作用。   第三,学科思维的灵活应用。上述三问的解题思路突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思维的灵活应用。从设问角度来看,这三个问题考查学生的审题视角和解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厘清设问层次、知识内容、切入方法,并能对材料进行整合;从情境逻辑角度来看,要求学生能够从学科视角进行逻辑推理,使作答合乎逻辑;从答案生成视角来看,要求学生运用学科语言和写作思维有序作答;从整体的思维层次来看,要求学生分析三个典型的复杂案例后,能运用“三段论”的思维框架作答,体现一般思维和学科思维的统合。
  二、找准思维定式的产生原因
  学生陷入思维定式误区,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这种思考状况掣肘了学生作答的精准性和学科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
  思维定式是指“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和生活中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在反复应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性化的思维方式、路线、程序、模式”[2]。备考复习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科思维固化为思维定式。一般情况下,思维定式能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提高解答效率。但是一旦具体条件发生变化,学生又不能发现并灵活处理,就会妨碍判断,陷入解题误区。
  比如,许多学生就因为思维定式“栽”在了上述2021年的试题上。自2018年考查了一次文化自信的学科知识,此后几年教师都将文化自信列入备考的复习重点,安排了一批考查文化自信来源的模拟题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当文化自信类试题再次出现在2020年的试卷上时,无论应试生还是一线教师都是自信满满,认为只要模仿2018年试题的解题思路,按“三段论”范式依照“文化自信的来源(大前提)—中医药文化的来源(小前提)—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影响(结论)”进行解答就能获取高分。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标准答案,该题需要结合中华文化和文化自信两个内容进行作答才能获得满分。学生的回答虽然没能结合中华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但还能抓住文化自信的来源作答,因此没有过多影响得分,但是教师在此时应该敏锐地发现两道题在解题思维上的不同。直到2021年再次出现文化自信的试题,此时学生已经养成了呆板的思维定式,没能发现试题背景中具体条件的变化,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这一形似而质异的试题时依然从文化自信的来源切入,造成了失分较多的结果。考试成绩公布后,不仅是学生,许多一线教师在看到得分率与标准答案时也表示不明所以。事实上,2021年试题的解答关键是题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一句。“力量”一词是关键的切入点,所以答题的大前提是要先说清什么是文化自信的力量,进而推演出什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里的“力量”。“定性”后,依据题干“结合材料”的要求针对情境阐述“力量”的来源和体现。本题的解题范式虽然依旧是“三段论”,但是切入点和考核角度与之前的试题有较大差异,也就是具体分析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果没能灵活运用学科思维,发现细节上的不同,实事求是地依照题目进行分析,就会使回答产生偏差。可见,思维定式是影响答案精准生成的思维误区。
  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找出学科内容的内核,思考目前的解题思路是否形成了思维定式。学科思维是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视角和方法。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常常会教学生一些常用的思考范式,如“前因—后果”陈述式、“点—线—面—体”陈述式、“三段论”逻辑范式等。学科思维以学科知识为基本依托,以学科语言为外部表现,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方向,也能帮助学生完成学科任务。学科思维的基本方式与思维定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如果将学科思维固化、僵化,就会陷入思维定式的误区。学生不能根据试题实际解题,只是根据近年真题机械地“刷题”,仅把握学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非本质,自然会陷入思维定式的误区。
  三、走出思维误区的有效方式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达成高考学科内容灵活运用的教学目标。
  第一,突出整体思维,聚焦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思维,能以综合视角把握学科内容是打破思维定式的基本要求。单元教学是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思维的教学模型,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教学能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情境化,更好地抓到单元学科内容的知识核心。例如,当我们要对文化自信的学科内容进行单元教学时,教师就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内容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设计,厘清文化自信的内容结构与框题内容、单独一节课的内容与单元整体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更高的层次把握学科本质,继而通过逆向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析核心知识,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点点清”到“重点清”,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第二,把握基本概念,构建核心理论。学科内容的基础是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又从学科的基本概念中提炼而出。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常用思维模式,掌握基本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从而把握好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科核心理论。如在教学文化自信学科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进行纵深的关联性理解,归纳、提炼出核心知识,构建文化自信知识网络,厘清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文化自信的产生、形成、发展、作用等,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抽象知识与具体事例之间的关系,达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紧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开展对话与活动,激活师生、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在交流与互动中提升对文化自信的分析能力。最后,学生要尝试运用所学进行迁移,做到举一反三,真正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通过几个步骤,学生能够把握学科本质概念,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重视情境任务创设,培育关键能力。试题中的情境、任务和学科内容是相互交融的,要让学生能在高考解题时打破思维定式,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以典型情境创设任务,反复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思想政治学科的情境创设要突出真实、新颖和序列化的特点,可以多选取真实的数据、事件、官方文件等,结合学科任务和学科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提升关键能力。比如在教学文化自信的学科内容时,教师可选用中国医护人员以血肉之躯筑起抗疫长城、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八方驰援抗击河南洪水、东京奥运会上的中国风采等素材创设序列化、结构化的典型情境,提出探究任务。学生在自我思辨、小组商议、师生互动中完成任务,真正掌握学科必备知识,阶梯性推进关键能力的提升。任务的设置与推进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解读,仔细分析情境的发展逻辑、任务的创设逻辑、能力的考核逻辑等。只有认真审读题干情境和问题,摆脱一味依靠以往的做题经验,学生才能在面对真题时打破思维定式,实事求是地依题解题。
  第四,把握评价导向,促进学习进阶。走出思维定式的误区,还必须以评价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进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留意学生完成学科任务时阐述的观点、思考的方法、提炼的信息等内容并有所反馈,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些反馈要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语言激励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画面(如实物陈列、网络展示)等形式,但都要及时向学生传递。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品质、习惯等日常学习表现及时导正,激励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长足发展。即便是在教师看不到的课后,教师也可以留给学生精编的学习任务,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也为教师多提供一条评价学生的途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反馈评价“贵精不贵多”,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的学科内容与知识经验,又要关注学科理论与关键能力,还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与迁移运用。不要长篇大论或是泛泛而谈,以免学生抓不到重点,反而不知所措。最好能在简短的几句话中做出包含多方面的针对性的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自我提升。
  总而言之,在强调学科内容实践应用的高考评价体系下,打破思维定式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学生得分率的关键之一。教师应积极作为,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和学生的解题实际,采用多种策略发现盲区与误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符合时代与学情的教学方式,扫清教学途中的种种障碍,带领学生深层掌握学科知识,让学生自信满满地走向考场。
   参考文献:
  [1]陈友芳.知识—语言—思维: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测评体系新转向[J].中国考试,2018(7):53-59.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编辑:朱晓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改良石膏固定技术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本院治疗的547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传统石膏组及改良石膏组,平均随访50周。石膏固定期间的舒适度从腕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肢体肿胀消失时间、并发症(包括掌侧皮肤压疮及急性腕管综合征)发生率及平均治疗费用四个方面评价。疗效和影像学改变采用PRWE评分、Stewart改良的Sa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今在课堂上普遍存在问题多而琐碎、杂而无核心等现象。文章分别论述问题设计浅层化和问题设计深度化对教师的影响,并提出宽泛视域、重视问题顺序、磨炼问题思维、锤炼问题措辞等问题设计策略,使教师实现整体进阶,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提升;整体进阶        【作者简介】李月霞,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
【摘 要】轴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文章通过观看视频、操作体验、数学阅读、课堂巩固练习等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数学阅读        【作者简介】罗定玲
【摘 要】美德的完善是学习者道德修养的终极追求。学习美德由“志学”“博学”“勤学”“好学”“助学”五个要素构成,简称“五学”。“五学”要素的排列按照由意志努力到精神享受、由学习理想追求到学习态度养成、由己及人的层级顺序排列。学习美德的修炼,一方面要诉诸学校场域、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与引导,另一方面也要依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涵养,努力践行学习美德,实现学以成人的发展理想。  【关键词】学习
【摘 要】HPM视角下“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的教学以“选美大赛—古书修订—厚积薄发—建章立制—牛刀小试—画龙点睛”为主线,重构式运用数学史,运用项目化学习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为小数学家进行“古书修订”,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讨论制订长方体直观图画法的三条规则,形成“斜二测”画法,再现了“斜二测”画法诞生的过程。本节课是项目化学习与HPM视角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HPM;“斜二测”
【摘 要】同课异构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校本教研形式。文章通过对“轴对称(一)”课例进行对比分析,从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比较“同”在何处,缘何生“异”,让教师明白同课异构不仅要同中求异,更重要的是要异中求同,以一节课的剖析,探寻这一类课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思考和专业成长。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桂华,桂林市秀峰区教学研究室主任,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
【摘 要】文章基于学科整体理解,以一节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公开课教学为例,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中“科学探究”主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诊断指标之一“教学过程设计”视角进行评析,从中挖掘该节课在教学策略、教学路径及教学环节设计、核心问题任务及学生活动设计、素材选取等方面的处理方法和亮点,探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学科整体理解;科学探究;燃烧与灭火
【摘 要】面对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教学中“知识含量有余”而“思维含量不足”的局面,教师要善于将“识记知识”转变为“理解知识”,将“辨识概念”转变为“分析概念”,将“答题公式”转变为“方法运用”,将“灌输价值”转变为“思考体验”。  【关键词】思维含量;高品质语文课堂;知识;概念;价值观        【作者简介】郭跃辉,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转化、初中语文测评。  【基
【摘 要】为提高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质量和高考复习的效率,文章构建融合“三教”教育理念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高中数学“一题一课多解变式”解题教学模式。经过六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该模式为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杨孝斌,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
【摘 要】创制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题应基于考情分析,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创设多元化情境,关注论述文本的体式特点,突出论题(论证、论据和方法)、论证思路(横式和纵式结构)和论证方法(举例、引用、对比等)等论述文体知识。同时,按照高考评价体系框架进行评价审视,最终落实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方法还原;评价审视        【作者简介】涂韶华,一级教师,江西省新余市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