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电算化审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算化审计审计现状分析风险防范及对策
电算化审计是对电算化会计方式下的电子凭证、电子账薄、电子报表及适应电算化方式的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制度审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审计等。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由于在计算工具、存储介质、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与手工方式存在差异,使得目前的电算化审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电算化的研究,积极探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如何实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问题已成为必然。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挑战
我国最早在1979年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电算化并不考虑会计和审计的原理、程序、方法的变革,其内容没有变化,仅仅是处理手段的替换,是一种电算化工作过程。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强调的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会计和审计相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型会计和审计。它不仅包含了实现电算化的过程,而且特指一种新型交叉学科的产生。
首先,审计手段方面。在传统审计中,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抑或是撰写审计报告,均是手工操作。而现在审计单位已经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记账,只有要求被审计单位打印出全部的纸制凭证和账簿才能够进行审计,才能够应用各种审计方法,所以在审计手段上,传统审计手段已经显得很落后了。
其次,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加大。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以后,一方面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的漏洞、会计软件的不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时有发生。
最后,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手工审计下,从事审计工作的多为掌握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专业人员,但面对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求其对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等。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及成因浅析
1、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
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造成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因此,这种方法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替代。
2、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从1979年试点,到现在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加快了处理经济业务的速度,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使传统手工审计显示出许多的不适应,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及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存在着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
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
三、大力发展我国电算化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被审计系统的可见审计线索减少,比起手工系统来,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证据更具易逝性,经济犯罪更具隐蔽性,因此,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
(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实行审计软件商品化。
借鉴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实行软件商品化是电算化审计的有效途径。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初期,会计软件自行开发自行使用,发展缓慢。1988年实行会计软件通用化、商品化后,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开发出一批通用软件,形成庞大的会计软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了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猛发展。
因此我国发展电算化审计需要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推行审计软件的商品化,培育完善的审计软件市场。即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专门从事审计软件的开发与营销。把审计软件推向市场,通过竞争促进审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制约我国电算化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针对这一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
(1)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引进既有丰富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又具备深层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后续教育,使现有的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从而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
(2)加快发展审计后备力量,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高校中增设电算化审计专业,扩大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的规模,增强该类专业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中把审计类与计算机类课程作为两大专业核心课(目前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一般均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公共基础课学得不够深)。加快造就一大批年轻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壮大我国的审计队伍。
(3)加大计算机的培训力度。应该让审计人员真正看到计算机的好处。比如从最基本的在电脑上处理文字,到在法规库中直接快速地查询法规,再到设定公式计算数据,让审计人员逐步"用"电脑。通过使用,使他们对计算机的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再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在注重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求电算化审计工作跟上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做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各种准备。在电算化方式下,只要审计人员掌握好电算化过程中所需的财务软件、审计软件、辅助审计软件及通用审计数据接口等知识,并且在审计时加强对企业财务软件数据资料的全程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就能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电算化审计审计现状分析风险防范及对策
电算化审计是对电算化会计方式下的电子凭证、电子账薄、电子报表及适应电算化方式的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制度审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审计等。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由于在计算工具、存储介质、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与手工方式存在差异,使得目前的电算化审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电算化的研究,积极探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如何实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问题已成为必然。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挑战
我国最早在1979年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电算化并不考虑会计和审计的原理、程序、方法的变革,其内容没有变化,仅仅是处理手段的替换,是一种电算化工作过程。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强调的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会计和审计相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型会计和审计。它不仅包含了实现电算化的过程,而且特指一种新型交叉学科的产生。
首先,审计手段方面。在传统审计中,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抑或是撰写审计报告,均是手工操作。而现在审计单位已经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记账,只有要求被审计单位打印出全部的纸制凭证和账簿才能够进行审计,才能够应用各种审计方法,所以在审计手段上,传统审计手段已经显得很落后了。
其次,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加大。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以后,一方面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的漏洞、会计软件的不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时有发生。
最后,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手工审计下,从事审计工作的多为掌握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专业人员,但面对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求其对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等。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及成因浅析
1、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
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造成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因此,这种方法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替代。
2、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从1979年试点,到现在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加快了处理经济业务的速度,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使传统手工审计显示出许多的不适应,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及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存在着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
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
三、大力发展我国电算化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被审计系统的可见审计线索减少,比起手工系统来,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证据更具易逝性,经济犯罪更具隐蔽性,因此,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
(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实行审计软件商品化。
借鉴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实行软件商品化是电算化审计的有效途径。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初期,会计软件自行开发自行使用,发展缓慢。1988年实行会计软件通用化、商品化后,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开发出一批通用软件,形成庞大的会计软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了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猛发展。
因此我国发展电算化审计需要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推行审计软件的商品化,培育完善的审计软件市场。即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专门从事审计软件的开发与营销。把审计软件推向市场,通过竞争促进审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制约我国电算化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针对这一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
(1)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引进既有丰富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又具备深层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后续教育,使现有的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从而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
(2)加快发展审计后备力量,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高校中增设电算化审计专业,扩大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的规模,增强该类专业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中把审计类与计算机类课程作为两大专业核心课(目前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一般均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公共基础课学得不够深)。加快造就一大批年轻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壮大我国的审计队伍。
(3)加大计算机的培训力度。应该让审计人员真正看到计算机的好处。比如从最基本的在电脑上处理文字,到在法规库中直接快速地查询法规,再到设定公式计算数据,让审计人员逐步"用"电脑。通过使用,使他们对计算机的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再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在注重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求电算化审计工作跟上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做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各种准备。在电算化方式下,只要审计人员掌握好电算化过程中所需的财务软件、审计软件、辅助审计软件及通用审计数据接口等知识,并且在审计时加强对企业财务软件数据资料的全程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就能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