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35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而学生主动进行对事物、现象的质疑,是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起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这个重要课题已经被更多的语文同仁关注和研究,但课堂实践效果总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对问题意识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培养的必要性、策略等方面阐述,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存在问题;问题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变,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结合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把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误解为达到积极、热闹就算成功了。不是我们没意识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是在实施中我们常忽略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或是教学的效果等因素。我们问题意识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不问不答;2、一问一答;3、胡问乱答。
  导致这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与我们的老师有关。第一,教师过分看中考试,对学生不够放心,总认为学生不可能像老师那样想得周到深刻,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或者担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二、老师的课堂预设太多,也太全面,以至于整节课被老师的预设所操纵,学生几乎没有插嘴提问的空隙。第三、为了培养发散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老师没有扣紧课文,而是实施全面撒网,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提问。此外,还有观念问题,一贯以来的好学生的标准也严重制约学生的提问。中国人向来认为只有虚心向老师学习,听老师话的才是好学生,向老师提问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大恭敬。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4](P78),他还常提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新课程理念也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学生主动进行对事物的质疑是实现其追求的开端,是还学生主体地位最好的方法之一。
  因此,只有在语文课堂中正确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成为合格人才。
  三、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那么,针对以上提到所存在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人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因而,教师转变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明确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填鸭式的现象,更不用说让学生自主学习了。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其内涵。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文本问题探究来展开,让学生主动质疑、讨论,进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要树立“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不仅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只有教师肯放手,学生才会放心提问。其他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都是在这前提下实行的。当然,这里的“放手”不仅仅要求在思想上,更可贵的是行为上。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等方面营造出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心地提问。
  (二)创设情境,改良学生问题产生的“土壤”
  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的生成不是凭空而起,他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过程中并不是只能学生提问,教师不能提问。教师在其过程中不仅充当提问者,还充当着引导学生提问的导师。可以说,教师的提问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提问。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风格、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误解、反问、追问、假设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本人在这方面有以下尝试:
  1、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如《再塑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能说再塑?”《端午的鸭蛋》“提到端午节我们很自然想到粽子,怎么这篇文章反而写鸭蛋?”《斑羚飞渡》中“‘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头羊明明是跳下悬崖死了,怎么非要说‘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呢?”
  2、留点时间,扩大学生思考空间。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有时我们适当地留白,反而会得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3、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提问。很多时候我们课堂很活跃,但教学效果却不好。不是学生不发问,是因为他们问题太多太杂难于落实教学内容,到最后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就如前文的案例二一样。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启而不发,只指明方向却不“带路”,只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讲问题的结果,只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启发学生们自己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排除观摩课课前暗示的准备工作外,小学的课文的特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也让他们提的问题范围不会太大。但小学课堂同样会出现胡答乱答的状况,初中课堂这种状况就更多了。他们问题之所以这么多,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切入点来提问。对此,教师可以有提示性地引导学生提问,至于个别问题可以个别解决。
  4、巧妙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提问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P12),前面说的策略在实施中其实也是培养学生提问兴趣的方法之一。同时,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图画、幻灯、录像、演讲、辩论、朗诵、表演、社会调查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激活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敢问善问。   5、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使学生乐于质疑。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5](P12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失机的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在驱动力。适时的表扬、肯定的话语、鼓励的眼神、竞争胜利的激动,甚至偶尔的物质奖励都可以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使他们乐于提问。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课堂比赛的气氛,适当地运用奖品,就算是很小的奖品学生积极性也会很高。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想自主质疑,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问起,觉得没什么问。教师在营造质疑情景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写简单的提问技巧和方法。如:
  1、发挥想象,自设问题。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着情感的思维。”[4](P62)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语文老师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大胆假设,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上文提到教师要“抛砖引玉,把握提问范围”防止学生“胡问乱答”并不代表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是让学生尽量从文本内容为基点展开想象,而不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如,在讲授《在沙漠中心》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采访,鼓励他们自设问题,采访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尖锐深刻。有问“我”:“您有什么精神支柱支持你逃生?”“您的助手后来有没有死?”“您逃过这一劫后为什么还要做飞机师?”甚至还提出“您的助手死了,您活了,您是不是因为喝了他的血得以生存下来是如何看待您的教学方法的?”……虽然很多问题与我们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学会了更加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而且很多无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提供其他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不会浪费过多的问题。
  2、对照对比,引出问题。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提出更多的问题。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课堂上时,我想让学生阅读网络上某些怨天尤人的留言,大部分都是无病呻吟的内容,他们读了深有同感,我再让他们朗读12自然段,他们读了后全班没有做声,后有几个学生很惊讶地提到,“为什么他临死时会想到这些?太不正常了。”随后,部分学生把自己代入角色试着回答。言为心声,这一个比一个精彩的问题,发自肺腑,将这节课向纵深引导,不仅加强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3、敢于反驳,大胆假设。鼓励学生向课文观点说“不”,当然必须要有根据。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中,学生大胆提出寿镜吾先生不是个“博学”的老师,因为他都不会回答“我”提的问题。顺着问题,我把当时先生的心理活动和当时的教育介绍了,学生就很自然明白个中的道理。既可以回答学生问题又可以理解课文,学生也不会对文中的先生的形象产生误解。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后后,自主的学习便成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要,他们会随时留心观察生活、学习中的一切,学会学习。我们的教育才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2]叶上雄.中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3]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陶水平.审美态度心理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5]阿诺·理德.美学译文(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7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我们总结成以下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并把方法渗透在字里行间  反应符合科学性(比如铁与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盐,而不是三价铁盐)  物质形态要记清(指难溶、易溶强弱电解质能不能拆)  少者设“1”定配比(指涉及反应物中量多、量少时的书写方法)  物质、电荷均守恒  四.由高聚物寻找单体  首先判断高聚物是加聚产物还是缩聚产物。判断方法
摘要:为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主动灵活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综合运用了六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基本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改革;教学方法;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0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
用生态环保的视角来发掘新闻,可以使报道更具独特魅力。科学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对招商活动,不是捡进篮子的都是菜,而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ber’s disease,AD)是一种伴有认知、行为和功能失常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疾病之一,是痴呆中的最常见类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中国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并且长期位列第一。2016年,中国储蓄率的最新数据是50%。中国人爱存钱,是基于社会保障少、教育支出高的无奈选择,可这些储蓄却被视为刺激经济发展的因素,在对财富的渴望与恐慌踏空的刺激下,不断被动员到房地产领域。  当然,中国国民储蓄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与企业的,即使是居民储蓄,也极不均衡,这样的储蓄结构,刺激消费的政策必然是低效
【中图分类号】G633.8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所有的探究都起源于一个对探究者来说“新颖”的问题、情境或素材,探究都会经历一个过程,运用一些方法,进行必要的推理;探究都要在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进行观察。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  作为一个初中化学教师,应不断从课
全国甜菜自交系、多倍体协作组专题技术座谈会3月17日至19日在吉林省范家屯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河南、陕西、江苏、内蒙古、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区)的代表共43人。吉林省
见过海里的鱼之后,滨江发现西湖的鱼太小了,它要游向更广袤的大海。【议版图】过去觉得西湖的鱼也挺大,但是见过海里的鱼之后,就发现西湖的鱼太小了。武林壹号200亿元的货值
一、研究目的、试验材料和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把已应用于芸苔属蔬菜植物的自交不亲和系育种的经验应用于甘兰型油菜,以得到优势强的自交不亲和系杂种而用于油菜生产。1972年春
2016年杭州楼市跌宕起伏,很多人看得只是一个热闹,而对于身处其中的购房者来说,却犹如陷入一个谜团,很多人根本分不清这楼市的风吹草动,哪些才是正确的提示。徐前今年29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