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开始,成都商报记者对成都市部分小学进行了走访,发现大多数班主任都遇到同一个问题:班里孩子的家长,悄悄找到老师,或直接或委婉地要求,“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座位能不能安排在中间?”“我家孩子近视,想坐中间。”“我家孩子有点斜视,给安排个中间座位吧。”……
调查显示,30位班主任中,有25位表示:每班都有对座位有特殊要求的家长,且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要求越多。然而,记者发现,大多数家长们心中的“黄金”座位都是:“中间、靠前,第一排除外”。
申请安排“黄金”座位
家长理由五花八门
在走访调查中,多数家长坦言,“私下找过班主任,希望在安排座位的时候能照顾下我家孩子”。这些家长的理由,有三个,其一:身体原因。认为孩子个子偏矮、视力不佳、担心孩子会斜视;其二:行为习惯。认为孩子不在老师眼皮下,会注意力不集中,爱玩小玩具、不爱学习、很顽皮;其三:外界干扰。认为孩子容易受影响,自控能力差难管教,“不听招呼”。
“曾经过半家长在开学前提出想给孩子安排座位的想法,大多都是因为孩子的身高和视力”,成都市红花学校小二班主任易梦媛老师说,这些家长中,还有提出孩子需要特殊照顾的,“并且出具了医院证明,比如弱视、斜视、听力问题”。
同时,记者从该校另外几个班主任中了解到,还有家长向老师表示,“孩子对粉尘过敏,不能坐在第一排”、“担心孩子不受老师重视,想申请把孩子安排到中间位置”、“想让孩子坐在成绩优秀的同学身边,学习优秀同学的行为习惯”、“孩子很调皮,不在老师视线范围内,担心管不住”……
“黄金”座位出“学霸”?
班主任说“没有任何依据”
家长们说着五花八门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心中都一个理想的“黄金”位置。有班主任形容,“就好比一个西瓜,每个人都想吃最中间的部位”。而家长们的“黄金”位置,都遵循一个原则“中间、靠前,第一排除外”。
难道坐了“黄金”位置,孩子就能变“学霸”?成华小学五年级班主任蔡洪健认为,座位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并不会因为孩子坐在了父母眼中理想的位置,孩子学习成绩就突然变好了。同时,孩子成绩也不会因为没坐到理想位置就变差了”。
蔡老师表示,许多父母觉得孩子坐在前排会更受关注,“这是个误区,说直白一点是父母错误的心理暗示。因为站在讲台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得很清楚。对待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并不会因为座位的前后,而传授给学生不同的知识。”另外几个班主任则表示,“其实,往往坐在后排的同学,自觉性更高”。
不存在“学霸区”
大多学校座位一周一换
走访中,记者综合了30位班主任老师安排座位的方法,虽然各具特点,但都有一个共性,“学生们都没有固定位置,几乎一周一换”。多数班主任均表示,由于同学的座位都轮流更换,并且是科学搭配,所以不存在“学霸区”这一说法。
以成华小学蔡老师的班为例,“分成4个大组,主要按学生身高来排。”班里会抽取12个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然后再以4个人为一组来安排座位,“学生们可以从12个人中选择自己熟悉的组长,这样可以促进学习,以保证每个小组综合实力均匀”。最重要的是,“分好小组后,位置每周一换,竖排的前排和后排换,横排的左右换”。
成都市红花学校的易老师表示,“座位一周一换。所有同学都能轮流体验一遍”。至于科学安排的依据,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按学生身高的高矮排座。具体方法是,在一个小组中,将不同高矮的学生搭配适当,避免高个子挡住矮个子。同时,还要考虑到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比如近视、斜视、弱视等。另外,也会按照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排位,爱动的学生和安静的学生坐在一起,男生和女生交叉排位,起到互补作用。
————————————
《扬子晚报》时评:
“黄金座位出学霸”
别嘲笑家长的“套路”
新学期伊始,记者在成都一些学校调查发现,很多家长会偷偷找到班主任,要求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在“黄金座位”上。所谓“黄金座位”,是指“中间、靠前,第一排除外”的座位。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有了好的座位孩子就能好好学习,就能成为学霸。
我们的家长就真的那么傻吗?傻到认为座位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占据教室里的“有利地形”,问题是学校不是你家开的,总得“给个理由先”。孩子近视的,家长说“孩子看不清,得坐前排”;孩子个矮的,家长说“孩子坐后排容易被遮挡”;家里有点权力的,家长说“我跟校长昨天还一起吃饭,老师你看着办”。那么,什么有利因素也不沾边的家长怎么办?总不能说“我们家就这么一个宝贝,老师给点照顾吧”?
于是,有家长绞尽脑汁,好不容易创造了一个理论——“我想孩子成绩好,所以请老师让他坐黄金座位”,虽然也不怎么高明,但好歹是个理由。家长的想法,无非是我个人豁出去了,装傻卖萌也好,被嘲笑愚昧也罢,只求老师给个好座位。这的确是“套路”,但却是无奈的“套路”、心酸的“套路”。要我说,这真不怪家长,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大环境。
如果教育部门设计的“小班制”能真正落地,一个班最多就三四十个孩子,在教室哪个位置差别也就没那么大了,谁还会为了一个“黄金座”死乞白赖地跟老师“耍心机”?可是大家都往少数优质小学挤,“小班制”一时半会落实不了,怎么办?那么老师能否公平、有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让他们都能接受大致相当的教育?如果不能,家长自然就会想,坐“黄金座”至少更加容易被老师关注到。
说到底,对“黄金座”趋之若鹜,反映了家长的焦虑心态,以及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不少学校承诺,座位不固定、定期轮换,这当然是“黄金座之争”的技术性解决方案。但从根本上,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环境、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这才是对“黄金座理论”最好的回应。
调查显示,30位班主任中,有25位表示:每班都有对座位有特殊要求的家长,且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要求越多。然而,记者发现,大多数家长们心中的“黄金”座位都是:“中间、靠前,第一排除外”。
申请安排“黄金”座位
家长理由五花八门
在走访调查中,多数家长坦言,“私下找过班主任,希望在安排座位的时候能照顾下我家孩子”。这些家长的理由,有三个,其一:身体原因。认为孩子个子偏矮、视力不佳、担心孩子会斜视;其二:行为习惯。认为孩子不在老师眼皮下,会注意力不集中,爱玩小玩具、不爱学习、很顽皮;其三:外界干扰。认为孩子容易受影响,自控能力差难管教,“不听招呼”。
“曾经过半家长在开学前提出想给孩子安排座位的想法,大多都是因为孩子的身高和视力”,成都市红花学校小二班主任易梦媛老师说,这些家长中,还有提出孩子需要特殊照顾的,“并且出具了医院证明,比如弱视、斜视、听力问题”。
同时,记者从该校另外几个班主任中了解到,还有家长向老师表示,“孩子对粉尘过敏,不能坐在第一排”、“担心孩子不受老师重视,想申请把孩子安排到中间位置”、“想让孩子坐在成绩优秀的同学身边,学习优秀同学的行为习惯”、“孩子很调皮,不在老师视线范围内,担心管不住”……
“黄金”座位出“学霸”?
班主任说“没有任何依据”
家长们说着五花八门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心中都一个理想的“黄金”位置。有班主任形容,“就好比一个西瓜,每个人都想吃最中间的部位”。而家长们的“黄金”位置,都遵循一个原则“中间、靠前,第一排除外”。
难道坐了“黄金”位置,孩子就能变“学霸”?成华小学五年级班主任蔡洪健认为,座位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并不会因为孩子坐在了父母眼中理想的位置,孩子学习成绩就突然变好了。同时,孩子成绩也不会因为没坐到理想位置就变差了”。
蔡老师表示,许多父母觉得孩子坐在前排会更受关注,“这是个误区,说直白一点是父母错误的心理暗示。因为站在讲台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得很清楚。对待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并不会因为座位的前后,而传授给学生不同的知识。”另外几个班主任则表示,“其实,往往坐在后排的同学,自觉性更高”。
不存在“学霸区”
大多学校座位一周一换
走访中,记者综合了30位班主任老师安排座位的方法,虽然各具特点,但都有一个共性,“学生们都没有固定位置,几乎一周一换”。多数班主任均表示,由于同学的座位都轮流更换,并且是科学搭配,所以不存在“学霸区”这一说法。
以成华小学蔡老师的班为例,“分成4个大组,主要按学生身高来排。”班里会抽取12个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然后再以4个人为一组来安排座位,“学生们可以从12个人中选择自己熟悉的组长,这样可以促进学习,以保证每个小组综合实力均匀”。最重要的是,“分好小组后,位置每周一换,竖排的前排和后排换,横排的左右换”。
成都市红花学校的易老师表示,“座位一周一换。所有同学都能轮流体验一遍”。至于科学安排的依据,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按学生身高的高矮排座。具体方法是,在一个小组中,将不同高矮的学生搭配适当,避免高个子挡住矮个子。同时,还要考虑到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比如近视、斜视、弱视等。另外,也会按照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排位,爱动的学生和安静的学生坐在一起,男生和女生交叉排位,起到互补作用。
————————————
《扬子晚报》时评:
“黄金座位出学霸”
别嘲笑家长的“套路”
新学期伊始,记者在成都一些学校调查发现,很多家长会偷偷找到班主任,要求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在“黄金座位”上。所谓“黄金座位”,是指“中间、靠前,第一排除外”的座位。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有了好的座位孩子就能好好学习,就能成为学霸。
我们的家长就真的那么傻吗?傻到认为座位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占据教室里的“有利地形”,问题是学校不是你家开的,总得“给个理由先”。孩子近视的,家长说“孩子看不清,得坐前排”;孩子个矮的,家长说“孩子坐后排容易被遮挡”;家里有点权力的,家长说“我跟校长昨天还一起吃饭,老师你看着办”。那么,什么有利因素也不沾边的家长怎么办?总不能说“我们家就这么一个宝贝,老师给点照顾吧”?
于是,有家长绞尽脑汁,好不容易创造了一个理论——“我想孩子成绩好,所以请老师让他坐黄金座位”,虽然也不怎么高明,但好歹是个理由。家长的想法,无非是我个人豁出去了,装傻卖萌也好,被嘲笑愚昧也罢,只求老师给个好座位。这的确是“套路”,但却是无奈的“套路”、心酸的“套路”。要我说,这真不怪家长,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大环境。
如果教育部门设计的“小班制”能真正落地,一个班最多就三四十个孩子,在教室哪个位置差别也就没那么大了,谁还会为了一个“黄金座”死乞白赖地跟老师“耍心机”?可是大家都往少数优质小学挤,“小班制”一时半会落实不了,怎么办?那么老师能否公平、有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让他们都能接受大致相当的教育?如果不能,家长自然就会想,坐“黄金座”至少更加容易被老师关注到。
说到底,对“黄金座”趋之若鹜,反映了家长的焦虑心态,以及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不少学校承诺,座位不固定、定期轮换,这当然是“黄金座之争”的技术性解决方案。但从根本上,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环境、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这才是对“黄金座理论”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