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于语文学科特质,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力。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时,更应发展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指出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学生的语文思维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为显性、最为重要的标识。
一、创设“活情境”,发展学生思维力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力,离不开丰富、具体、活的情境。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探寻语文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打通学生生活经验、生活体验的通道,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思考、理解。因此,情境是沟通学科语文与学生生命的桥梁,是开启学生语文思维的钥匙,是沟通语文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桥梁。正是在语文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染和生命的润泽。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借助音乐创设情境,给画面配上《森林狂想曲》,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村居”之中。丰富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催生了学生的想象。有学生说,他看到了潺潺的流水;有学生说,他看到了袅袅的炊烟;有学生说,他看到了低矮的茅屋;有学生说,他听到了微微的虫吟;有学生说,他听到了鸡鸣犬吠;还有学生说,他感受到了舒适惬意的和谐生活……在情境中,学生能披文入情、入境明理。在饶有兴味的阅读中,学生就“相媚好”中的“美好”,就“卧剥”中的“童趣”等展开积极的富有成效、富有深度的研讨、交流。在言与意的反复涵泳、品味中,紧扣词中的词眼“醉”和“喜”,捕捉到辛弃疾的内心情愫。在此基础上,我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作者创作的其他诗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加以补充。如此,学生深入理解到词人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到了词人一生受主和派的排挤、打击的遭遇,体会到了词人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体会到了词人内心的美好情愫,也就是渴望能消除战乱、百姓能居有定所、安居乐业的理想。
活的情境打通了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迈进的通道。学生只有进入情境之中,才能抵达学习场域的入口,遨游于文本之中。学生只有在情境之中,才能用心分析、比较,才能潜心涵泳、思辨,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 运用“主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力
“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力的动力引擎。但当下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呈现出“问题碎片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问题教学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主问题”,赋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主问题”,是指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这些“主问题”往往能拎起一连串内容,往往指向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往往能指向核心语用。作为教师,既可以基于作者视角提出主问题,也可以基于读者视角、基于作品视角提出主问题。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从读者的角度给学生设计出这样的“主问题”:“如果你是导演,想将半截蜡烛这部剧本拍摄成电影,你觉得应该让哪个镜头多次出现?”这个问题,将学生引向探究小说剧的核心——情节。有学生认为,应当让“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进行巧妙周旋”这个镜头多次呈现,以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有学生认为,应当让“德军官围绕要蜡烛,多次纠缠蜡烛”这个镜头多次出现,以突出小说的悬念,让人产生紧张感;有学生认为,应当聚焦于“幼小的杰奎琳的话语,而且应当让杰奎琳的话语充满童颜稚气”,以便突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还有学生认为,应当重点突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对话、动作以及神情等”。因为正是通过这些对话,这些镇定自若的神情等塑造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精神品质,等等。围绕“主问题”,学生犹如一个个导演,对电影镜头进行精巧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主问题,掀起了学生语文学习交流的思维巨浪,让学生对戏剧展开深度探究。从而,学生不仅对戏剧的内容,而且对戏剧的形式都形成了深刻认知。
“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催生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有了主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攀爬藤,从而不断蔓延,进而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增强学生的思维厚度,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效度。只有当学生持续不断地思维,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三、引导“巧关联”,发展学生思维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整体观照意识。不仅在单篇中可以进行全文观照,还可以将多篇课文联系起来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割裂的、碎片化的语文教学,往往只能形成学生碎片化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深度理解。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关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善于联系、迁移,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四篇课文来说,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的视角,引导学生围绕“认识鲁迅”展开关联性认知。这几篇课文中,除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用诗歌对鲁迅的一生所作的小结外,其他几篇都是散文。同时,这几篇散文都有外貌描写,而且外貌描写具有典型性。在教学中,我就围绕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展开互文阅读,即在学习这一部分外貌描写时想想其他地方的外貌描写,并进行比较。在学习这一篇课文的外貌描写时,想想那一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思考文中一共有几次对少年闰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这几次外貌描写有怎样的不同,反映了什么。在学习《一面》后,我让学生思考这几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不同。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是镶嵌在活动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是寓于事件发展中的;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是集中式描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外貌描写是变化式的描写,《一面》中鲁迅与作者初次见面,给作者留下的印象非常深,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描写;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属于远镜头描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外貌描写属于分镜头描写;《一面》中的外貌描写属于特写镜头描写,等等。正是由于教学关联,盘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外貌描写形成了独特的领悟。
通过教学关联,学生展开比较,不仅丰满了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还深化了对多篇课文的理解。在一篇文章中,学生能通过结构、上下文联系、前后照应以及文本语境等方面来思考和表达。学生不仅思考课文“写了什么”,而且思考课文是“如何写的”,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课文“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等。在多篇课文的联系阅读中,学生进行比较,通过互文思考,丰满了同类文本(或文体)阅读的共有价值。这样的关联性阅读,提升了学生统整、观照的阅读能力。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视角,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语用能力,更要借助課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的语文智力核心,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活情境”、运用“主问题”、注重引导“巧关联”,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时空,让学生获得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安徽蒙城县漆园镇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创设“活情境”,发展学生思维力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力,离不开丰富、具体、活的情境。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探寻语文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打通学生生活经验、生活体验的通道,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思考、理解。因此,情境是沟通学科语文与学生生命的桥梁,是开启学生语文思维的钥匙,是沟通语文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桥梁。正是在语文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染和生命的润泽。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借助音乐创设情境,给画面配上《森林狂想曲》,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村居”之中。丰富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催生了学生的想象。有学生说,他看到了潺潺的流水;有学生说,他看到了袅袅的炊烟;有学生说,他看到了低矮的茅屋;有学生说,他听到了微微的虫吟;有学生说,他听到了鸡鸣犬吠;还有学生说,他感受到了舒适惬意的和谐生活……在情境中,学生能披文入情、入境明理。在饶有兴味的阅读中,学生就“相媚好”中的“美好”,就“卧剥”中的“童趣”等展开积极的富有成效、富有深度的研讨、交流。在言与意的反复涵泳、品味中,紧扣词中的词眼“醉”和“喜”,捕捉到辛弃疾的内心情愫。在此基础上,我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作者创作的其他诗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加以补充。如此,学生深入理解到词人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到了词人一生受主和派的排挤、打击的遭遇,体会到了词人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体会到了词人内心的美好情愫,也就是渴望能消除战乱、百姓能居有定所、安居乐业的理想。
活的情境打通了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迈进的通道。学生只有进入情境之中,才能抵达学习场域的入口,遨游于文本之中。学生只有在情境之中,才能用心分析、比较,才能潜心涵泳、思辨,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 运用“主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力
“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力的动力引擎。但当下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呈现出“问题碎片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问题教学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主问题”,赋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主问题”,是指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这些“主问题”往往能拎起一连串内容,往往指向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往往能指向核心语用。作为教师,既可以基于作者视角提出主问题,也可以基于读者视角、基于作品视角提出主问题。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从读者的角度给学生设计出这样的“主问题”:“如果你是导演,想将半截蜡烛这部剧本拍摄成电影,你觉得应该让哪个镜头多次出现?”这个问题,将学生引向探究小说剧的核心——情节。有学生认为,应当让“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进行巧妙周旋”这个镜头多次呈现,以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有学生认为,应当让“德军官围绕要蜡烛,多次纠缠蜡烛”这个镜头多次出现,以突出小说的悬念,让人产生紧张感;有学生认为,应当聚焦于“幼小的杰奎琳的话语,而且应当让杰奎琳的话语充满童颜稚气”,以便突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还有学生认为,应当重点突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对话、动作以及神情等”。因为正是通过这些对话,这些镇定自若的神情等塑造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精神品质,等等。围绕“主问题”,学生犹如一个个导演,对电影镜头进行精巧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主问题,掀起了学生语文学习交流的思维巨浪,让学生对戏剧展开深度探究。从而,学生不仅对戏剧的内容,而且对戏剧的形式都形成了深刻认知。
“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催生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有了主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攀爬藤,从而不断蔓延,进而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增强学生的思维厚度,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效度。只有当学生持续不断地思维,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三、引导“巧关联”,发展学生思维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整体观照意识。不仅在单篇中可以进行全文观照,还可以将多篇课文联系起来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割裂的、碎片化的语文教学,往往只能形成学生碎片化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深度理解。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关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善于联系、迁移,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四篇课文来说,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的视角,引导学生围绕“认识鲁迅”展开关联性认知。这几篇课文中,除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用诗歌对鲁迅的一生所作的小结外,其他几篇都是散文。同时,这几篇散文都有外貌描写,而且外貌描写具有典型性。在教学中,我就围绕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展开互文阅读,即在学习这一部分外貌描写时想想其他地方的外貌描写,并进行比较。在学习这一篇课文的外貌描写时,想想那一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思考文中一共有几次对少年闰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这几次外貌描写有怎样的不同,反映了什么。在学习《一面》后,我让学生思考这几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不同。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是镶嵌在活动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是寓于事件发展中的;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是集中式描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外貌描写是变化式的描写,《一面》中鲁迅与作者初次见面,给作者留下的印象非常深,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描写;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属于远镜头描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外貌描写属于分镜头描写;《一面》中的外貌描写属于特写镜头描写,等等。正是由于教学关联,盘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外貌描写形成了独特的领悟。
通过教学关联,学生展开比较,不仅丰满了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还深化了对多篇课文的理解。在一篇文章中,学生能通过结构、上下文联系、前后照应以及文本语境等方面来思考和表达。学生不仅思考课文“写了什么”,而且思考课文是“如何写的”,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课文“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等。在多篇课文的联系阅读中,学生进行比较,通过互文思考,丰满了同类文本(或文体)阅读的共有价值。这样的关联性阅读,提升了学生统整、观照的阅读能力。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视角,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语用能力,更要借助課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的语文智力核心,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活情境”、运用“主问题”、注重引导“巧关联”,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时空,让学生获得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安徽蒙城县漆园镇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