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观照下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_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于语文学科特质,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力。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时,更应发展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指出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学生的语文思维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为显性、最为重要的标识。
  一、创设“活情境”,发展学生思维力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力,离不开丰富、具体、活的情境。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探寻语文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打通学生生活经验、生活体验的通道,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思考、理解。因此,情境是沟通学科语文与学生生命的桥梁,是开启学生语文思维的钥匙,是沟通语文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桥梁。正是在语文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染和生命的润泽。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借助音乐创设情境,给画面配上《森林狂想曲》,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村居”之中。丰富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催生了学生的想象。有学生说,他看到了潺潺的流水;有学生说,他看到了袅袅的炊烟;有学生说,他看到了低矮的茅屋;有学生说,他听到了微微的虫吟;有学生说,他听到了鸡鸣犬吠;还有学生说,他感受到了舒适惬意的和谐生活……在情境中,学生能披文入情、入境明理。在饶有兴味的阅读中,学生就“相媚好”中的“美好”,就“卧剥”中的“童趣”等展开积极的富有成效、富有深度的研讨、交流。在言与意的反复涵泳、品味中,紧扣词中的词眼“醉”和“喜”,捕捉到辛弃疾的内心情愫。在此基础上,我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作者创作的其他诗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加以补充。如此,学生深入理解到词人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到了词人一生受主和派的排挤、打击的遭遇,体会到了词人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体会到了词人内心的美好情愫,也就是渴望能消除战乱、百姓能居有定所、安居乐业的理想。
  活的情境打通了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迈进的通道。学生只有进入情境之中,才能抵达学习场域的入口,遨游于文本之中。学生只有在情境之中,才能用心分析、比较,才能潜心涵泳、思辨,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 运用“主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力
  “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力的动力引擎。但当下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呈现出“问题碎片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问题教学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主问题”,赋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主问题”,是指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这些“主问题”往往能拎起一连串内容,往往指向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往往能指向核心语用。作为教师,既可以基于作者视角提出主问题,也可以基于读者视角、基于作品视角提出主问题。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从读者的角度给学生设计出这样的“主问题”:“如果你是导演,想将半截蜡烛这部剧本拍摄成电影,你觉得应该让哪个镜头多次出现?”这个问题,将学生引向探究小说剧的核心——情节。有学生认为,应当让“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进行巧妙周旋”这个镜头多次呈现,以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有学生认为,应当让“德军官围绕要蜡烛,多次纠缠蜡烛”这个镜头多次出现,以突出小说的悬念,让人产生紧张感;有学生认为,应当聚焦于“幼小的杰奎琳的话语,而且应当让杰奎琳的话语充满童颜稚气”,以便突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还有学生认为,应当重点突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对话、动作以及神情等”。因为正是通过这些对话,这些镇定自若的神情等塑造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精神品质,等等。围绕“主问题”,学生犹如一个个导演,对电影镜头进行精巧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主问题,掀起了学生语文学习交流的思维巨浪,让学生对戏剧展开深度探究。从而,学生不仅对戏剧的内容,而且对戏剧的形式都形成了深刻认知。
  “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催生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有了主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攀爬藤,从而不断蔓延,进而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增强学生的思维厚度,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效度。只有当学生持续不断地思维,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三、引导“巧关联”,发展学生思维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整体观照意识。不仅在单篇中可以进行全文观照,还可以将多篇课文联系起来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割裂的、碎片化的语文教学,往往只能形成学生碎片化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深度理解。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关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善于联系、迁移,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四篇课文来说,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的视角,引导学生围绕“认识鲁迅”展开关联性认知。这几篇课文中,除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用诗歌对鲁迅的一生所作的小结外,其他几篇都是散文。同时,这几篇散文都有外貌描写,而且外貌描写具有典型性。在教学中,我就围绕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展开互文阅读,即在学习这一部分外貌描写时想想其他地方的外貌描写,并进行比较。在学习这一篇课文的外貌描写时,想想那一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思考文中一共有几次对少年闰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这几次外貌描写有怎样的不同,反映了什么。在学习《一面》后,我让学生思考这几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不同。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是镶嵌在活动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是寓于事件发展中的;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是集中式描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外貌描写是变化式的描写,《一面》中鲁迅与作者初次见面,给作者留下的印象非常深,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描写;有学生说,《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属于远镜头描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外貌描写属于分镜头描写;《一面》中的外貌描写属于特写镜头描写,等等。正是由于教学关联,盘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外貌描写形成了独特的领悟。
  通过教学关联,学生展开比较,不仅丰满了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还深化了对多篇课文的理解。在一篇文章中,学生能通过结构、上下文联系、前后照应以及文本语境等方面来思考和表达。学生不仅思考课文“写了什么”,而且思考课文是“如何写的”,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课文“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等。在多篇课文的联系阅读中,学生进行比较,通过互文思考,丰满了同类文本(或文体)阅读的共有价值。这样的关联性阅读,提升了学生统整、观照的阅读能力。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视角,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语用能力,更要借助課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的语文智力核心,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活情境”、运用“主问题”、注重引导“巧关联”,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时空,让学生获得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安徽蒙城县漆园镇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小壁虎借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作者主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形。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用处,还把小壁虎的有礼貌等行为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其他小动物尾巴作用的资料,再让学生借助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仿照着文本的样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一、找准切入时机,适时拓展资料  在
同事的儿子——志浩,从小就在这座校园里长大。幼时呆萌可爱,灵气逼人,同事们都喜欢他。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他的“玩伴儿”,校园就是他的“游乐园”。  皆因熟之,何来怕之?转眼间志浩已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校规于他就是虚设,纪律在他眼里就是浮云。为这事儿,他没少挨妈妈的“竹板加肉”,可三天两头又故态萌发。今年我接任他们班的班级工作,同事们跟我开玩笑:“糙皮蛋”得小心“对付”!  开学头一天大扫除。可能许久
阅读指向习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围绕语文核心任务,从教学角度加以选择,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遗憾的是当前教学,不少教师就教材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莫泊桑拜师》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如何通过语用教学来聚焦表达技巧,渗透语文“茶香”。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研读课文后你们就會发现,福楼拜与莫泊桑之间的对话是贯串文本始
《山中访友》一文文质兼美,其作者著名的作家李汉荣先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自己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教学这篇经典佳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达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下面,就是笔者在
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反过来,高效的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有效的问题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有效突破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关注质疑发现,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高效阅读的基础。发现的起点是质疑,因此,在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按照常规教学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从而一步步实现事先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四平八稳,看似完整和谐,却时常遭遇这些现象:很多知识点都要教给学生,然而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篇篇教学形式雷同,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激不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总是启而不发,课堂一度陷入“独角戏”的尴尬境地;教学中遭遇瓶颈,学生缺乏情感共鸣,学会了却并
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是从教者与学着的视角出發的,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教学的方式,不仅会令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哪些视角展开呢?  一、从导演的视角出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设计导演、主角、评委等多个角色引导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阅读轻松、好玩,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如在统编本二年级上册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需要靠长期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究竟怎么教呢?得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所以说,语感的培养和语用的实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
多数教材以单元为形式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教材的脉络体系,以主题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我在“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 明主题  学生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预习这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自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字、词;(2)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教师无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过度关注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感知与积累,结果学生对策略和技巧并没有掌握多少,但各种客话、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