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难忘教育”是江苏省南通中学新世纪以来创立的教育品牌。通过对“难忘教育”源头及其发轫与创新过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学校应该循着自身的文化根脉,发现并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文化内涵;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性梳理,是学校以及学校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更高境界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由此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才是全体成员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难忘教育;活的教育;学校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6-0061-04
①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难忘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编号:B-b/2011/02/058)研究成果。
学校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而来的,对所有成员的言行举止和行事风格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勵等多重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滋养师生的心灵,促进师生的发展,而师生共同努力下的文化创新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及其师生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本文拟以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育”为例,通过对“难忘教育”的剖析,阐释学校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溯源:“难忘教育”之根脉
新世纪之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新旧交替的胶着状态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所有这些社会现状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南通中学从学校的文化传承出发,针对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而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现状,确立了“实施‘难忘教育’,达到‘教育难忘’,让校园成为学生辉煌人生的起点”[1]的德育实践目标,宗旨是“通过科学选题,精心设计,亲身实践,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终身受益”[2]。2004年9月,全国首届公民道德论坛在南通举行,南通中学作为论坛现场,迎来了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以及新闻媒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实地考察南通中学的德育实践之后,给予了“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的高度评价。随后,2004年11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赴南通中学作专题采访,并先后报道了“难忘教育”的德育实践。从此,“难忘教育”逐渐受到了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有学者认为,南通中学“以‘难忘教育’作为对时代和社会的回应,表现出了高度的教育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精神”[3]。
“难忘教育”之所以在南通中学的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学校的百年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学校创办伊始,主要创建者——南通籍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亲自为学校题写了“诚恒”校训。“诚”者,诚实、诚信、忠实不欺,是为人道德之本;“恒”者,恒定、恒稳、始终如一,是读书做学问之道。现代的解释是“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简洁明了的“诚恒”二字,涵盖了教育之要义和本质,也是学校教育“立人治学”之起点和师生崇德修业之价值追求[4]。1917年,曾在美国师从杜威的陶行知先生回国,他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分析当时国内的教育现状,针对国情进行了实践和探索。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活的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活”为核心,向丰富多彩的外部生活拓展空间,教育如果没有“活”的灵魂,就培养不出“活”的学生,创造不出“活”的生活,建设不成“活”的社会[5]。此后,张謇先生多次邀请陶行知先生及其老师杜威先生到南通讲演,以杜威为名誉会长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专家、美国科学教育家推士博士也亲莅南通中学作演讲报告[6],南通中学还曾响应陶行知先生的倡导进行“在劳力上劳心”和“手脑同训练”的教育实验[7],并获得陶行知的赞许。
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通的教育直接受到了张謇及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影响,南通中学的教育实践也与这些名家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也为实践中提炼形成的“难忘教育”传承“活的教育”的血脉提供了可能。在长期实践中,南通中学师生秉承“诚恒”校训,执著坚定“德育为首”……最终通过“难忘教育”,达到了“教育难忘”,从而在学生一生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积极影响[8]。这些既是“难忘教育”的人文基础,也是“难忘教育”的文化路径。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质,而身在其中的师生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校文化已经内化为师生的生活方式,支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发轫:展开“难忘教育”之画卷
随着“难忘教育”见诸媒体并逐渐被教育同行所关注和认同,学校开始了对“难忘教育”思想特征和实践路径的理性梳理。学校认为,“教育能不能产生效用……与教育的特质、色彩、力度……密切相关”,因为“教育必得经由受教育者的感受、体验,才能进而产生悟解,最终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教育的目的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难忘教育”是“感受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情境的”教育等特征,以及包括“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和“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9](而后又将“感悟人生的自主实践”增补为实践路径的第3点[10])等在内的实践路径。
对于“难忘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的阐释,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儿童、远离了真实、远离了时代与社会,成为与儿童格格不入的东西;教育如果贴近生活、表现生活,将生活的鲜活气息传递到儿童的心中,那么就会牵引着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感悟、体验、享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他对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那种‘死的教育’深恶痛绝。让学校德育充满生活的气息,让生活充满教育的阳光,是学校德育应该遵循的原则”[11]。
关键词:难忘教育;活的教育;学校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6-0061-04
①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难忘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编号:B-b/2011/02/058)研究成果。
学校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而来的,对所有成员的言行举止和行事风格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勵等多重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滋养师生的心灵,促进师生的发展,而师生共同努力下的文化创新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及其师生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本文拟以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育”为例,通过对“难忘教育”的剖析,阐释学校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溯源:“难忘教育”之根脉
新世纪之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新旧交替的胶着状态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所有这些社会现状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南通中学从学校的文化传承出发,针对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而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现状,确立了“实施‘难忘教育’,达到‘教育难忘’,让校园成为学生辉煌人生的起点”[1]的德育实践目标,宗旨是“通过科学选题,精心设计,亲身实践,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终身受益”[2]。2004年9月,全国首届公民道德论坛在南通举行,南通中学作为论坛现场,迎来了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以及新闻媒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实地考察南通中学的德育实践之后,给予了“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的高度评价。随后,2004年11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赴南通中学作专题采访,并先后报道了“难忘教育”的德育实践。从此,“难忘教育”逐渐受到了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有学者认为,南通中学“以‘难忘教育’作为对时代和社会的回应,表现出了高度的教育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精神”[3]。
“难忘教育”之所以在南通中学的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学校的百年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学校创办伊始,主要创建者——南通籍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亲自为学校题写了“诚恒”校训。“诚”者,诚实、诚信、忠实不欺,是为人道德之本;“恒”者,恒定、恒稳、始终如一,是读书做学问之道。现代的解释是“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简洁明了的“诚恒”二字,涵盖了教育之要义和本质,也是学校教育“立人治学”之起点和师生崇德修业之价值追求[4]。1917年,曾在美国师从杜威的陶行知先生回国,他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分析当时国内的教育现状,针对国情进行了实践和探索。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活的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活”为核心,向丰富多彩的外部生活拓展空间,教育如果没有“活”的灵魂,就培养不出“活”的学生,创造不出“活”的生活,建设不成“活”的社会[5]。此后,张謇先生多次邀请陶行知先生及其老师杜威先生到南通讲演,以杜威为名誉会长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专家、美国科学教育家推士博士也亲莅南通中学作演讲报告[6],南通中学还曾响应陶行知先生的倡导进行“在劳力上劳心”和“手脑同训练”的教育实验[7],并获得陶行知的赞许。
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通的教育直接受到了张謇及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影响,南通中学的教育实践也与这些名家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也为实践中提炼形成的“难忘教育”传承“活的教育”的血脉提供了可能。在长期实践中,南通中学师生秉承“诚恒”校训,执著坚定“德育为首”……最终通过“难忘教育”,达到了“教育难忘”,从而在学生一生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积极影响[8]。这些既是“难忘教育”的人文基础,也是“难忘教育”的文化路径。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质,而身在其中的师生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校文化已经内化为师生的生活方式,支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发轫:展开“难忘教育”之画卷
随着“难忘教育”见诸媒体并逐渐被教育同行所关注和认同,学校开始了对“难忘教育”思想特征和实践路径的理性梳理。学校认为,“教育能不能产生效用……与教育的特质、色彩、力度……密切相关”,因为“教育必得经由受教育者的感受、体验,才能进而产生悟解,最终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教育的目的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难忘教育”是“感受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情境的”教育等特征,以及包括“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和“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9](而后又将“感悟人生的自主实践”增补为实践路径的第3点[10])等在内的实践路径。
对于“难忘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的阐释,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儿童、远离了真实、远离了时代与社会,成为与儿童格格不入的东西;教育如果贴近生活、表现生活,将生活的鲜活气息传递到儿童的心中,那么就会牵引着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感悟、体验、享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他对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那种‘死的教育’深恶痛绝。让学校德育充满生活的气息,让生活充满教育的阳光,是学校德育应该遵循的原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