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教育” 教育难忘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ming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难忘教育”是江苏省南通中学新世纪以来创立的教育品牌。通过对“难忘教育”源头及其发轫与创新过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学校应该循着自身的文化根脉,发现并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文化内涵;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性梳理,是学校以及学校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更高境界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由此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才是全体成员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难忘教育;活的教育;学校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6-0061-04
  ①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难忘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编号:B-b/2011/02/058)研究成果。
  学校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而来的,对所有成员的言行举止和行事风格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勵等多重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滋养师生的心灵,促进师生的发展,而师生共同努力下的文化创新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及其师生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本文拟以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育”为例,通过对“难忘教育”的剖析,阐释学校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溯源:“难忘教育”之根脉
  新世纪之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新旧交替的胶着状态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所有这些社会现状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南通中学从学校的文化传承出发,针对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而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现状,确立了“实施‘难忘教育’,达到‘教育难忘’,让校园成为学生辉煌人生的起点”[1]的德育实践目标,宗旨是“通过科学选题,精心设计,亲身实践,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终身受益”[2]。2004年9月,全国首届公民道德论坛在南通举行,南通中学作为论坛现场,迎来了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以及新闻媒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实地考察南通中学的德育实践之后,给予了“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的高度评价。随后,2004年11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赴南通中学作专题采访,并先后报道了“难忘教育”的德育实践。从此,“难忘教育”逐渐受到了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有学者认为,南通中学“以‘难忘教育’作为对时代和社会的回应,表现出了高度的教育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精神”[3]。
  “难忘教育”之所以在南通中学的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学校的百年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学校创办伊始,主要创建者——南通籍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亲自为学校题写了“诚恒”校训。“诚”者,诚实、诚信、忠实不欺,是为人道德之本;“恒”者,恒定、恒稳、始终如一,是读书做学问之道。现代的解释是“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简洁明了的“诚恒”二字,涵盖了教育之要义和本质,也是学校教育“立人治学”之起点和师生崇德修业之价值追求[4]。1917年,曾在美国师从杜威的陶行知先生回国,他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分析当时国内的教育现状,针对国情进行了实践和探索。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活的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活”为核心,向丰富多彩的外部生活拓展空间,教育如果没有“活”的灵魂,就培养不出“活”的学生,创造不出“活”的生活,建设不成“活”的社会[5]。此后,张謇先生多次邀请陶行知先生及其老师杜威先生到南通讲演,以杜威为名誉会长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专家、美国科学教育家推士博士也亲莅南通中学作演讲报告[6],南通中学还曾响应陶行知先生的倡导进行“在劳力上劳心”和“手脑同训练”的教育实验[7],并获得陶行知的赞许。
  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通的教育直接受到了张謇及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影响,南通中学的教育实践也与这些名家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也为实践中提炼形成的“难忘教育”传承“活的教育”的血脉提供了可能。在长期实践中,南通中学师生秉承“诚恒”校训,执著坚定“德育为首”……最终通过“难忘教育”,达到了“教育难忘”,从而在学生一生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积极影响[8]。这些既是“难忘教育”的人文基础,也是“难忘教育”的文化路径。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质,而身在其中的师生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校文化已经内化为师生的生活方式,支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发轫:展开“难忘教育”之画卷
  随着“难忘教育”见诸媒体并逐渐被教育同行所关注和认同,学校开始了对“难忘教育”思想特征和实践路径的理性梳理。学校认为,“教育能不能产生效用……与教育的特质、色彩、力度……密切相关”,因为“教育必得经由受教育者的感受、体验,才能进而产生悟解,最终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教育的目的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难忘教育”是“感受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情境的”教育等特征,以及包括“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和“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9](而后又将“感悟人生的自主实践”增补为实践路径的第3点[10])等在内的实践路径。
  对于“难忘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的阐释,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儿童、远离了真实、远离了时代与社会,成为与儿童格格不入的东西;教育如果贴近生活、表现生活,将生活的鲜活气息传递到儿童的心中,那么就会牵引着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感悟、体验、享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他对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那种‘死的教育’深恶痛绝。让学校德育充满生活的气息,让生活充满教育的阳光,是学校德育应该遵循的原则”[11]。
其他文献
报喜热线,让激励放大增值   “报喜热线”每天定时开通。凡当天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者,由班干部或老师代表班级直接拨打向家长“报喜”。由于“报喜热线”人人都有机会,涉及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家长在意外中即时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无疑使激励放大增值,并成为大家天天向往的班级“最高奖赏”。下面是家长留下的感言:   “当妈妈的电话响起,一看是老师的来电,我的心不由得收紧了,顷刻间脑子里一下闪出了几个念头:是
童年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场域,学校唯有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才能确立自身的文化根基,在积淀中不断发展。多年来,学校走出狭义的德育活动,以儿童立场下的少先队活动课程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为自身文化浇铸起牢固的生命根基。  一、“问计于童”,构建源自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  少先队教育的目标是让队员当家作主,做自己成长的主人。作为少先队教育的载体,少先队活动课程自当从儿童立场出发
摘要 依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在教学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有助于提升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4-0061-0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时代特征和
【摘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也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需要,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以专业教学为基础,通过深刻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等,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作用
摘 要  关注本土生活,以本土的视域审视教学,明确教学立意,整合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能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关 键 词初中思想品德课;乡土资源;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10-0016-03  本土视域下的人与事,是自然的、纯朴的、亲切的,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芳,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人,也因此
女儿在单一文化背景下成长的经历,将是她未来面对多元世界的障碍。于是我想,时不我待,女儿年方十五,必须抓住她青少年时期的这一尾巴,送她去加拿大开始小留学生生涯。  很多朋友说,把孩子送出去了,你看你多轻松,我只是笑笑不作答。因为以前我也是有一些同感的,但自从女儿真的出国上学后,我就开始重新认识了“出国留学”这件事情。出国留学后,女儿有了一个英文名字凯西,而妈妈则获得一个名号“压力山大”。  在女儿出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并且被学生普遍接受。微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能对教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在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非常重要,本文就主要对微课在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微课;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应用  英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差、学生积极性低、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又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进入世界行列,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那么外语越来越显示其特殊的作用,作为现在的初中生将来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就必须现在打好英语基础,将来才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四分之三。所以乡村学校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现本文笔者在甘肃会宁头寨中
摘要 品德课堂中的“意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突破教学预设的拘囿,巧妙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课堂会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预设;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4-0058-0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只是德育的载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地理题材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找准德育定位;将知识性学习和价值性学习相互融合,彰显地理知识学习的育人价值;变知识地理为生活地理,以教学方式创新激活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兴趣、认知、情感出发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其道德情感,从而以彰显“德性”的教学发挥课程的德育价值。  关 键 词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