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有句老话:"神仙本是凡人造",说明人类创造力量的伟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主体,是智力的核心。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遵循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就能使学生走出迷惘,驰骋于写作自由的天地。
关键词:创新能力 想象 个性创作 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担负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人格素质的任务。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它不仅综合地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辩力、文字表述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而且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语文成绩。可以说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僵化,动辄编故事、说假话,言之无物,以刻板的印象代替新鲜的生活,以现代的理论代替生动的实践,不能在文章中留下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很少能反映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作文成了一种扭曲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虚拟现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样,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在学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中学生能得心应手地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还不够,还需要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海的上空自由
的翱翔,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克服思维定势,让思想重生。
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思维品质决定写作质量,良好的写作思维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是,在社会和学校条条框框的约束和限制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具备的心理状态,在写作中,这种消极的思维定势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思维定势的支配下写作角度平庸、立意陈旧、内容格调低下,很难写出华美,新颖别致的文章。
例如一篇以《母亲》为题的作文,在批改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会很惊讶地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不同孩子的母亲却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惊人相似的母亲。灯下缝衣,雨中求医等等情节如出一辙,一千个读者共一个哈姆雷特,就是思维定势在作怪。
"文贵有新意",如果没有创造力又何来的新意呢?中国有句老话:"神仙本是凡人造",说明人类创造力量的伟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主体,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一种实践性的、现实的意识,写作究其根本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遵循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就能使学生走出迷惘,驰骋于写作的自由天地。
其次,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字的天空翱翔。
叶圣陶说:"我们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材处处充盈着想象,尤其是文学作品,典型的形象,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思想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对诗词的意境,情感,主人公的形象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都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以便于进一步把握诗文,学习手法,进而把这一系列的体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去。
当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除了用课本上的文学作品启发外,还要注意爱护和鼓励在作文中有创见的学生。
再次,激发个性,倡导创意表达。
新课程标准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两句话比较有新意的是强调了写作中张扬个性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古人有"我手写吾口"的说法,现代有"文章得失不由天"的警句,都强调文章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个性。
作文的本质就是中学生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鼓励中学生表达个性,教师就要尊重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作文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字数等放宽要求,鼓励中学生实话实说,让中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写关于《小草》文章时,绝大多数中学生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有一个中学生却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对于这样的个性思想,教师要辩证地对待,正确引导,帮助他在个性的立意上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在当今一个媒体化的时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互联网、电视、VCD等中学生感兴趣的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必然会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高山流水》的阅读练习中,给中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让中学生们仔细的聆听,然后将自己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可以介绍自己从中的得到的体验和灵感。中学生自由畅写,自由表达对其的感受认知,就能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最后,强化训练,促进创新能力形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详实可行的理论总是要在实践中慢慢的体悟和总结,纸上谈兵的例子屡见不鲜,最终免不了以失败收场,这样一来作文的实践演练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不能放过每一个作文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常规的作文课之外尝试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如组织作文兴趣小组,定期举办作文竞赛,提高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教师举办作文方法技巧的相关讲座,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学生喜欢的作家举行面对面的交流会;还可以定期组织爱好写作同学的交流会,相互之间交流写作的体会和心得,以此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准备一盆肥沃的土、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掌握一把锋利的刀、展现一张漂亮的脸,让学生热爱生活,爱上写作"。我相信,通过师生共同不懈的努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有所提高,作文教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局面!
关键词:创新能力 想象 个性创作 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担负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人格素质的任务。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它不仅综合地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辩力、文字表述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而且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语文成绩。可以说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僵化,动辄编故事、说假话,言之无物,以刻板的印象代替新鲜的生活,以现代的理论代替生动的实践,不能在文章中留下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很少能反映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作文成了一种扭曲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虚拟现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样,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在学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中学生能得心应手地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还不够,还需要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海的上空自由
的翱翔,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克服思维定势,让思想重生。
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思维品质决定写作质量,良好的写作思维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是,在社会和学校条条框框的约束和限制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具备的心理状态,在写作中,这种消极的思维定势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思维定势的支配下写作角度平庸、立意陈旧、内容格调低下,很难写出华美,新颖别致的文章。
例如一篇以《母亲》为题的作文,在批改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会很惊讶地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不同孩子的母亲却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惊人相似的母亲。灯下缝衣,雨中求医等等情节如出一辙,一千个读者共一个哈姆雷特,就是思维定势在作怪。
"文贵有新意",如果没有创造力又何来的新意呢?中国有句老话:"神仙本是凡人造",说明人类创造力量的伟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主体,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一种实践性的、现实的意识,写作究其根本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遵循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就能使学生走出迷惘,驰骋于写作的自由天地。
其次,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字的天空翱翔。
叶圣陶说:"我们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材处处充盈着想象,尤其是文学作品,典型的形象,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思想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对诗词的意境,情感,主人公的形象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都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以便于进一步把握诗文,学习手法,进而把这一系列的体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去。
当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除了用课本上的文学作品启发外,还要注意爱护和鼓励在作文中有创见的学生。
再次,激发个性,倡导创意表达。
新课程标准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两句话比较有新意的是强调了写作中张扬个性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古人有"我手写吾口"的说法,现代有"文章得失不由天"的警句,都强调文章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个性。
作文的本质就是中学生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鼓励中学生表达个性,教师就要尊重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作文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字数等放宽要求,鼓励中学生实话实说,让中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写关于《小草》文章时,绝大多数中学生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有一个中学生却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对于这样的个性思想,教师要辩证地对待,正确引导,帮助他在个性的立意上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在当今一个媒体化的时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互联网、电视、VCD等中学生感兴趣的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必然会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高山流水》的阅读练习中,给中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让中学生们仔细的聆听,然后将自己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可以介绍自己从中的得到的体验和灵感。中学生自由畅写,自由表达对其的感受认知,就能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最后,强化训练,促进创新能力形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详实可行的理论总是要在实践中慢慢的体悟和总结,纸上谈兵的例子屡见不鲜,最终免不了以失败收场,这样一来作文的实践演练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不能放过每一个作文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常规的作文课之外尝试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如组织作文兴趣小组,定期举办作文竞赛,提高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教师举办作文方法技巧的相关讲座,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学生喜欢的作家举行面对面的交流会;还可以定期组织爱好写作同学的交流会,相互之间交流写作的体会和心得,以此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准备一盆肥沃的土、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掌握一把锋利的刀、展现一张漂亮的脸,让学生热爱生活,爱上写作"。我相信,通过师生共同不懈的努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有所提高,作文教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