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嘉靖剔彩风调雨顺菱花式盘
口径22.7厘米。盘菱花式,盘心正中雕星辰、蜡烛、莲纹及禾穗,环饰如意云头框,四角各雕游龙一条,间以“大”字纹及宝瓶纹;内壁分八格,每格雕八宝之一。盘外壁八格内分别雕各种折枝花,底髹黑漆,阴刻描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此盘以星辰、蜡烛、莲纹及禾穗为饰,题材极为独特,别树一格。龙纹、蜡烛与星辰可视作皇帝祭天之举,莲花及禾穗则代表农作物,故合起来有向天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表达统治者对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之愿望。
清乾隆剔红洗桐宝盒
口径21.6厘米。盖面饰剔红洗桐图。底髹黑漆,书描金刻款“大清乾隆年制”楷书。
剔红是漆器装饰工艺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方法是将调好的色漆涂于器胎(木质或铜质等)上,髹漆少则九十道,多至一二百道,达到所需厚度,趁未干透时描上画稿并加以雕镂,纹样具有浮雕效果,然后再烘干、磨光。因漆色多为鲜艳的朱漆,故又名剔红。根据漆色、工序的不同,可分为剔黑、剔彩、剔犀等品类。相传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技法成熟,发展至明清时颇为流行。剔红漆器精美华贵,凝重大方,主要品种有瓶、罐、盘、橱、盒、插屏、台灯及烟缸等,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徽州等地。
“洗桐”一次来源于元末四大家之一倪瓒。他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一生不愿为官。“屏虑释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人称“倪高士”,加之个性迂癖,怪癖多,以“倪迂”的形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洁癖,是倪瓒传说较多的一癖,“洗桐”即其一。据明人王《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记载:“倪云林洁病,自古所无。晚年避地光福徐氏……云林归,徐往谒,慕其清嗤阁,恳之得入。偶出一睡,云林命仆胄阁觅其睡处,不得,因自觅,得于桐树之根,遽命扛水洗其树不己。徐大惭而出。”是说一次有客人在倪瓒家留宿,夜里听到客人咳嗽,倪瓒很不放心,天一亮马上叫仆人仔细搜查院落庭园,看看有没有客人吐痰的痕迹。仆人找不到,他自己在桐树根处找到了,于是让仆人用水把桐树洗了又洗。此盒盖面刻画得正是仆人洗桐的场景。
口径18.6厘米。碗内壁施天青釉。外壁髹朱漆,漆面雕镂花卉纹,间饰“万寿无疆”四字。底未雕漆,白地上书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瓷胎雕漆是我国明清年间出现的一个珍贵品种。据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但是我们今天还没有见到过唐代的雕漆作品。宋代是雕漆工艺的发展时期。“剔红”和“剔犀”都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精致的剔红传世品《桂花纹剔红盒》,日本圆觉寺也藏有东渡日本的宋代遗民许子元携去的《醉翁亭图朱锦地剔黑盘》。剔犀工艺在宋代已经十分成熟,在江苏武进和山西大同等地的南宋、金代墓葬中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剔犀器具。比如,出土于江苏金坛南宋周墓的《剔犀执镜盒》便是一件技艺纯熟的作品,镜盒直径15.4厘米,长27厘米,木胎,漆层肥厚,刀口圆熟,现藏于常州市博物馆。出土时,盒子内部还有一把执镜,可见当时,富有的人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十分钟情于雕漆制品了。元代,雕漆工艺随着工匠的流动,由浙江嘉兴等地传入了北京。由于元代的工匠会在他们的作品的底部刻上名字。他们制造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许多直到今天仍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元代的雕漆技艺通过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延续到了明代。明代初期,由于皇宫及国礼需求日增,皇宫“御用监”在京城专门设置了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并召请元代著名艺人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被汇聚到北京,雕漆艺人们的辛勤钻研,相互切磋,雕漆技艺日臻完善,不同的制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北京雕漆工艺的独特面貌。在艺术上,果园厂早期制造的雕漆制品注重磨工,光润、古朴、浑厚,是以前的雕漆无法比拟的。明末,雕漆制造经过了一段时期萎缩后,至清初,雕漆工艺又开始兴盛。
清代的雕漆工艺继明代的果园厂之后设立了造办处漆作,从事雕漆等漆艺制品的专门生产。清代的雕漆由于其造价高昂,多系皇家造办处产品。清中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宫廷监制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大如屏风、几踏、桌椅,小到瓶、罐、盒、盘乃至日常摆设,应有尽有。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图案繁缛,工艺复杂,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柔丽的艺术风格。较之明代,清代的雕漆有许多显著的特点。明代雕漆漆色暗红,清代鲜红;明代雕漆刀法圆润,多磨光,清代则刀痕显露,不打磨;明代的雕漆花纹庄重浑厚,清代则繁缛纤细。此外,明代雕漆的胎骨多为木胎,清代则兼有瓷胎、紫砂胎、皮胎等。清代雕漆亦多剔彩,工匠们常刻出两色锦地以增加色彩的变化。从题材上看,清代的北京雕漆在花卉蔬果题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寓意吉祥、歌颂太平盛世的题材,图案空间的处理也普遍采用了开光的形式。明、清两代所产的雕漆制品今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等处。乾隆之后,随着国力的衰退,雕漆的制作日益萎缩。到了清末,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皇宫对雕漆器需求锐减,致使雕漆制造一度中断,雕漆技艺近乎失传。
清乾隆剔彩双龙宝盒
宝盒方形,边长19.1厘米。盖面饰剔彩双龙图,两龙之间有一“寿”字。
剔彩是雕漆的一种,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每层若干道,使各色时,便剔去在他之上的漆层,再在需要的漆层上面刻花纹,使作品五色灿烂,如红花、绿叶紫枝、彩云、黑石等。此装饰技法称为剔彩。(责编:雨岚)
口径22.7厘米。盘菱花式,盘心正中雕星辰、蜡烛、莲纹及禾穗,环饰如意云头框,四角各雕游龙一条,间以“大”字纹及宝瓶纹;内壁分八格,每格雕八宝之一。盘外壁八格内分别雕各种折枝花,底髹黑漆,阴刻描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此盘以星辰、蜡烛、莲纹及禾穗为饰,题材极为独特,别树一格。龙纹、蜡烛与星辰可视作皇帝祭天之举,莲花及禾穗则代表农作物,故合起来有向天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表达统治者对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之愿望。
清乾隆剔红洗桐宝盒
口径21.6厘米。盖面饰剔红洗桐图。底髹黑漆,书描金刻款“大清乾隆年制”楷书。
剔红是漆器装饰工艺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方法是将调好的色漆涂于器胎(木质或铜质等)上,髹漆少则九十道,多至一二百道,达到所需厚度,趁未干透时描上画稿并加以雕镂,纹样具有浮雕效果,然后再烘干、磨光。因漆色多为鲜艳的朱漆,故又名剔红。根据漆色、工序的不同,可分为剔黑、剔彩、剔犀等品类。相传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技法成熟,发展至明清时颇为流行。剔红漆器精美华贵,凝重大方,主要品种有瓶、罐、盘、橱、盒、插屏、台灯及烟缸等,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徽州等地。
“洗桐”一次来源于元末四大家之一倪瓒。他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一生不愿为官。“屏虑释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人称“倪高士”,加之个性迂癖,怪癖多,以“倪迂”的形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洁癖,是倪瓒传说较多的一癖,“洗桐”即其一。据明人王《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记载:“倪云林洁病,自古所无。晚年避地光福徐氏……云林归,徐往谒,慕其清嗤阁,恳之得入。偶出一睡,云林命仆胄阁觅其睡处,不得,因自觅,得于桐树之根,遽命扛水洗其树不己。徐大惭而出。”是说一次有客人在倪瓒家留宿,夜里听到客人咳嗽,倪瓒很不放心,天一亮马上叫仆人仔细搜查院落庭园,看看有没有客人吐痰的痕迹。仆人找不到,他自己在桐树根处找到了,于是让仆人用水把桐树洗了又洗。此盒盖面刻画得正是仆人洗桐的场景。
口径18.6厘米。碗内壁施天青釉。外壁髹朱漆,漆面雕镂花卉纹,间饰“万寿无疆”四字。底未雕漆,白地上书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瓷胎雕漆是我国明清年间出现的一个珍贵品种。据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但是我们今天还没有见到过唐代的雕漆作品。宋代是雕漆工艺的发展时期。“剔红”和“剔犀”都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精致的剔红传世品《桂花纹剔红盒》,日本圆觉寺也藏有东渡日本的宋代遗民许子元携去的《醉翁亭图朱锦地剔黑盘》。剔犀工艺在宋代已经十分成熟,在江苏武进和山西大同等地的南宋、金代墓葬中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剔犀器具。比如,出土于江苏金坛南宋周墓的《剔犀执镜盒》便是一件技艺纯熟的作品,镜盒直径15.4厘米,长27厘米,木胎,漆层肥厚,刀口圆熟,现藏于常州市博物馆。出土时,盒子内部还有一把执镜,可见当时,富有的人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十分钟情于雕漆制品了。元代,雕漆工艺随着工匠的流动,由浙江嘉兴等地传入了北京。由于元代的工匠会在他们的作品的底部刻上名字。他们制造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许多直到今天仍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元代的雕漆技艺通过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延续到了明代。明代初期,由于皇宫及国礼需求日增,皇宫“御用监”在京城专门设置了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并召请元代著名艺人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被汇聚到北京,雕漆艺人们的辛勤钻研,相互切磋,雕漆技艺日臻完善,不同的制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北京雕漆工艺的独特面貌。在艺术上,果园厂早期制造的雕漆制品注重磨工,光润、古朴、浑厚,是以前的雕漆无法比拟的。明末,雕漆制造经过了一段时期萎缩后,至清初,雕漆工艺又开始兴盛。
清代的雕漆工艺继明代的果园厂之后设立了造办处漆作,从事雕漆等漆艺制品的专门生产。清代的雕漆由于其造价高昂,多系皇家造办处产品。清中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宫廷监制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大如屏风、几踏、桌椅,小到瓶、罐、盒、盘乃至日常摆设,应有尽有。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图案繁缛,工艺复杂,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柔丽的艺术风格。较之明代,清代的雕漆有许多显著的特点。明代雕漆漆色暗红,清代鲜红;明代雕漆刀法圆润,多磨光,清代则刀痕显露,不打磨;明代的雕漆花纹庄重浑厚,清代则繁缛纤细。此外,明代雕漆的胎骨多为木胎,清代则兼有瓷胎、紫砂胎、皮胎等。清代雕漆亦多剔彩,工匠们常刻出两色锦地以增加色彩的变化。从题材上看,清代的北京雕漆在花卉蔬果题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寓意吉祥、歌颂太平盛世的题材,图案空间的处理也普遍采用了开光的形式。明、清两代所产的雕漆制品今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等处。乾隆之后,随着国力的衰退,雕漆的制作日益萎缩。到了清末,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皇宫对雕漆器需求锐减,致使雕漆制造一度中断,雕漆技艺近乎失传。
清乾隆剔彩双龙宝盒
宝盒方形,边长19.1厘米。盖面饰剔彩双龙图,两龙之间有一“寿”字。
剔彩是雕漆的一种,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每层若干道,使各色时,便剔去在他之上的漆层,再在需要的漆层上面刻花纹,使作品五色灿烂,如红花、绿叶紫枝、彩云、黑石等。此装饰技法称为剔彩。(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