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45%吡唑醚菌酯·王铜悬浮剂的助剂进行了筛选,确定配方组成为15%吡唑醚菌酯、30%王铜、1%500LQ、2.5%D-409、1%分散润湿剂A、2%分散润湿剂B、1%硅酸镁铝、0.16%黄原胶、3%乙二醇、0.2
【机 构】
:
广东大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珠海,519050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8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45%吡唑醚菌酯·王铜悬浮剂的助剂进行了筛选,确定配方组成为15%吡唑醚菌酯、30%王铜、1%500LQ、2.5%D-409、1%分散润湿剂A、2%分散润湿剂B、1%硅酸镁铝、0.16%黄原胶、3%乙二醇、0.2%S30、0.2%消泡剂、蒸馏水补足100%.对该制剂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评估,结果证明该制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水悬浮剂的标准要求.
其他文献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宽松的氛围 巧妙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
目的:本课题根据中医学对“胸痹”、“真心痛”等的认识,并结合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HF)的研究及孙建芝教授的临床经验,以中药心衰康颗粒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王国之中。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活动时,既要注重教材内
目的:讨论并统一桂枝汤临床广泛应用的机理,为扩大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从阴阳的基本内涵出发,研究阴阳的常态及构成其常态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情莫过于政治和教育。而现在数学教学尤为凸显了这种说法。我校是一所普通市直初中,生源差,基础薄弱。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满堂灌输,想必将出现学生越差越厌学,越厌学越差,老师越不积极,学生更厌学的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恰好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在课改理论支持下,我们对新的课堂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明智的教师不但把“释疑”作为天职,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不少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都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设置符合实际的质疑背景,引发学生质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质疑,教师就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只有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的高度有效。”因此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应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其次看教师教学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要想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