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理既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十大关键词之一,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找次品”一课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其中的推理思想贯穿于课堂的主线脉络,是学生找到最优方法的思维基础。
  以“疑”促推理成为需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疑”中推进思维的发展,让推理成为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需求。
  【片段一】
  师:?2187个零件里,有一个是次品(次品稍重)。如果用天平秤,至少需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
  (生猜:200次、一百多次、18次、1次)
  师:只需要1次就能找到吗?
  生1:把2187个零件拿出1个,剩下的平均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了,那1个就是次品。
  生2:这是运气最好的情况,这种可能性太小了。
  师:那应该考虑到什么?
  生3:不仅要考虑称的次数“最少”,还要从运气最差的情况去考虑。
  以“在2187个零件里找出1个次品”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猜称的次数,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的“疑”,激发了他们主动借助推理来说理,初步运用推理进行判断,让思考更加科学、准确地直达数学本质,也为这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本推理的重要思路。
  以“说”促推理过程外显
  推理的过程需要通过“说”来实现外显,在推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学点上,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用具有逻辑的推理表达呈现思想的内部状态。
  【片段二】
  师:3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稍重),使用天平秤,至少几次能够保证找到次品?请上来借助学具进行演示说明。
  生1上台操作,说理:称1次。把零件1和零件2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是零件3,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次品在重的那端。
  师:他的发言条理性很强,用到了“如果……那么……”,很棒!
  以3个零件为切入点的教学是立足于找次品方法最根本原理的建构,是学生进行之后的探究活动的基础。片段二中教师抓住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借助学具演示思维过程,着重引导学生使用“如果……那么……”进行思维表达,让推理外显的过程更简洁,更准确,更严谨。
  【片段三】
  师:分成3份的优势在哪?
  生1:分成3份称第1次时,最少可以排除掉5个,只要在剩下3个里找。
  生2:我们可以把零件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这样每称一次就可以淘汰尽可能多的零件。
  师:淘汰,这个词真形象。为什么要尽可能平均分呢?
  生2:假设分成1、1、7,称一次只能保证淘汰掉2个;2、2、4,称一次只能保证淘汰掉4个。所以尽可能平均分,就可以淘汰最大化。
  【片段四】
  师:通过以上探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不管零件个数是多少,都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
  生2:要淘汰最大化。
  片段三和四,在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进行思维展示的教学活动中,发展的不仅是学生的思辨思想,更是提升了学生推理过程中的抽象思维高度。当零件数量变多时,学生经历的不只是单一的推理,而是要在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分了以后怎么称、称了以后还要怎么分这一系列高阶的思维过程中,运用归纳、类比推断出结果,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以“用”促推理方法内化
  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推理过程,积累推理经验,运用推理方法解决问题,以“用”促方法内化,在推理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明理式主动学习。
  【片段五】
  师:从之前研究的9个以内的数量需要称2次,到现在研究的10、12、27个都只需要3次,28个就需要称4次,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3以内的数量都是称1次,9以内的都只需要称2次,27以内的都是3次。
  生2:这样说不准确,4-9个,称2次,10-27个称3次,28个开始称4次。
  师:猜猜从28到几,都是只需要4次?
  生3:我猜是81。3、9、27,都是乘3,所以27乘3得到81。
  师:如果继续往下推想,需要称5次的有哪些数量?以此類推,以王叔叔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2187个零件只需要称7次就能找到次品。
  在片段四一气呵成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充分运用“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的“理”为推理模型,在言说有依据、思考有逻辑的状态下,不断运用推理方法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猜想到验证,从类比到归纳,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运用中,使学生感受到推理的妙处,体验成就感,推理方法的内化自然融合在教学中。不传授、不赋予,经历过程即是最好的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于营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体育报》《海鸥文学》《青岛文学》《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广播电视报》《山东文学》《天津文学》《雨花》《时代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篇。  一   粉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就从没顶的土里往上爬。感觉胸口憋得要死,感觉头上有丝丝的光亮在闪动,他就本能地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上爬。感觉压在身上的泥土,像铁手攥着骨头和肉,每爬一步都痛,掉泪的痛,从没受
被子植物受精过程关键机制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段巧红团队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和Henming Wu教授等人合作,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FERONIA受体激酶调控了低甲酯化果胶质在丝状器的积累,进而调控了第一个花粉管诱导的一氧化氮在丝状器的积累。一氧化氮对诱导花粉管进入胚珠的诱饵蛋白进行亚硝基化修饰
“教育惩戒”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焦点问题。自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施行以来,社会各界对“教育惩戒”的探讨持续不断。  过度依赖惩戒的教育是粗暴的教育,完全脱离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实施有效的“教育惩戒”,不仅需要明确规范的制度规定,还需要教师灵活的育人艺术。  在進行教育惩戒前,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
【教学目的】  采用绘画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起夏夜的美丽景色,有层次地描述星星、动物、花草、月亮的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我们要学写《美丽的夏夜》。这是一篇描写夏夜景物的文章。怎样写好它呢?我有两个办法,一是 “画夏夜”,二是“演夏夜”。我先来“画夏夜”。你们仔细看,我画下了什么?(在黑板一角画下一个不规则图案。随后说明“这是一颗星星”。并且问:“样子像什么?”)  (
专家简介:  张锦,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长期从事低维碳材料的物理化学研究,在低维碳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等。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
进入九月,王大爷的病愈发严重,令他坐卧难宁。  那真是一种奇怪的病。进城不久,王大爷就感觉手掌不太对劲,莫名发痒。起初,只是一个点,仿佛有一只蚂蚁躲在皮层之下,憋着劲,时不时往上钻,咬上一口。王大爷也没在意,认为不过是一般的疼痒,就用指甲狠劲掐,试图把蚂蚁掐死。不过,那蚂蚁命硬得很,怎么也掐不死。不但掐不死,反而招来了更多的蚂蚁。蚂蚁越来越多,十只,一百只,一千只……跑动的范围越来越大,由点到面,
2020年年初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都带来极大影响。疫情发生后,解析病毒结构、研发疫苗进展,这些原本“学术味”十足的关键词,也成了普通老百姓十分关心的话题。  2020年6月份,Science杂志发表西湖大学周强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與中和抗体4A8复合物的结构,为靶向S蛋白N端结构域的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该抗体是由陈薇院士
一、听故事识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听的小故事,看谁最会听,最会看。(音乐响起,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中间适时出示生字卡片。)  【评析: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选用故事导入法,同时提出“听”和“看”的比赛。话虽然不多,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师:同学们听得仔细,看得专心。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8课《称赞》。来,伸出小手
“可能性”简而言之是“还没有”和“将要是”,具有可开发性。这种可开发性意味着儿童永远是生成着的,永远是超越的,永远处在打破种种界限和规定的状态之中。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儿童有其丰富的情感、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本质上就有一种可能性。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对于教育者来说,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美是山梁上摇曳的绿,是溪边明媚的花,是晚舟归来的渔歌,是山涧流泻的飞瀑。然而,真正令人怦然心动的,是生命之花灿然绽放的温馨之美,是生命拔节成长的天籁之音!浙江省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所致力于追求和打造的正是这样润物于无声的“本真教育”。  行知实验小学始终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核心,以“把最真的教育献给每一位孩子”为办学宗旨,以“行知合一,追求卓越”为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本真教育,形成了具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