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因能提高会计的相关性而被广泛运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及研究作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并回顾了公允价值计量在当前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1998)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会计计量属性比较及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 会计计量属性
目前,不同国家关于会计计量的细化分类有不同观点,但主流分类主要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不同计量属性对资产和收益的计量有不同的特征。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质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2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危机后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概念框架中最为薄弱环节之一,理想的会计准则应能在具体准则中提供详尽的计量指引,包括必选和可选的计量属性。为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FASB于2004年6月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并指出若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资产或负债的公开市场报价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这一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明;若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调整后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2)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直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才开始起步,但许多学者和准则制定者已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对我们会计界是一项契机和挑战。黄世忠教授(1997)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葛家澍教授(2001)提出: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
三、理论界主流提倡公允价值使用
认为其优越性体现在:一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配比性、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二是合理而更确切的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三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发展极快,传统会计对此无能为力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 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两大会计准则研究机构,公允价值计量在其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最具学术代表性和权威性。以下对公允价值计量在前述两者中的应用情况做简要介绍。
1975年12月,FASB颁布SFASl2号“某些可交易证券的会计处理”,要求对可变现的普通证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是FASB第一个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2000年2月11日,FASB正式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并指出: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合约规定的或估计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即现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应用始于20世界70年代,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IASC研究制定了《现值问题文稿》草稿,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的种种问题。
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之路并不平坦,可谓是“一波三折”,自1997年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经历了:启用,回避和重新引入三个阶段。
(1)启用阶段(1997-2000)
1998年6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以官方名义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概念。除此之外,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及租赁相关准则中也有部分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规定。
(2)回避阶段(2001—2005)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启用后,由于我国公平市场建设不成熟,市场活跃程度低、监管乏力,公允价值估价技术不完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导致上市公司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随意性较大,出现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利润现象。因此,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公允价值的运用。
(3)重新引入阶段(2006至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使我国迫切需要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互利合作,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与此同时,由于公平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日益成熟,企业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获取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使我国基本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
四、小结
公允价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随其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在日益更新。不同的会计计量方式不同计量属性对资产和收益的计量有不同的特征。当前,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会计准则。通过资料收集得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有几十项直接或间接涉及公允价值计量,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亦有19项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关键词: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1998)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会计计量属性比较及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 会计计量属性
目前,不同国家关于会计计量的细化分类有不同观点,但主流分类主要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不同计量属性对资产和收益的计量有不同的特征。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质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2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危机后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概念框架中最为薄弱环节之一,理想的会计准则应能在具体准则中提供详尽的计量指引,包括必选和可选的计量属性。为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FASB于2004年6月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并指出若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资产或负债的公开市场报价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这一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明;若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调整后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2)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直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才开始起步,但许多学者和准则制定者已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对我们会计界是一项契机和挑战。黄世忠教授(1997)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葛家澍教授(2001)提出: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
三、理论界主流提倡公允价值使用
认为其优越性体现在:一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配比性、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二是合理而更确切的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三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发展极快,传统会计对此无能为力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 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两大会计准则研究机构,公允价值计量在其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最具学术代表性和权威性。以下对公允价值计量在前述两者中的应用情况做简要介绍。
1975年12月,FASB颁布SFASl2号“某些可交易证券的会计处理”,要求对可变现的普通证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是FASB第一个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2000年2月11日,FASB正式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并指出: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合约规定的或估计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即现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应用始于20世界70年代,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IASC研究制定了《现值问题文稿》草稿,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的种种问题。
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之路并不平坦,可谓是“一波三折”,自1997年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经历了:启用,回避和重新引入三个阶段。
(1)启用阶段(1997-2000)
1998年6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以官方名义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概念。除此之外,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及租赁相关准则中也有部分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规定。
(2)回避阶段(2001—2005)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启用后,由于我国公平市场建设不成熟,市场活跃程度低、监管乏力,公允价值估价技术不完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导致上市公司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随意性较大,出现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利润现象。因此,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公允价值的运用。
(3)重新引入阶段(2006至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使我国迫切需要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互利合作,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与此同时,由于公平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日益成熟,企业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获取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使我国基本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
四、小结
公允价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随其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在日益更新。不同的会计计量方式不同计量属性对资产和收益的计量有不同的特征。当前,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会计准则。通过资料收集得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有几十项直接或间接涉及公允价值计量,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亦有19项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